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认识论分为科学认识论和生活认识论,作为近代社会时代象征的科学认识论在我们的教学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造成了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分离。新课程改革使教学认识论的基础由科学认识论转向生活认识论,这条解决之道正是教育的反璞归真。
关键词:生活认识论 化学教育 科学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22-01
一、科学认识论的特点
① 它把认识的目的当成就是获取关于客观对象世界中可重复、可验证的客观知识。
② 它把认识当成人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内容。人凭借这种认识,获得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便于人类占有自然、改造世界,过上美好生活。
③ 它不是把主客体关系视为生活关系,而是视为处于一个二元对立的外在认识关系。主体纯粹把客体作为一个东西、一个“物”来对待,排除生活的干扰。
无疑,“科学认识论”是一种知识论、工具性认识论,具有明显的机械性[1]。
二、生活认识论的特点
①关于(和针对)生活的认识。任何认识都是关于生活的,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以外的东西,科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生活以外的科学。
②为了生活的认识。任何认识都是为了生活的。
③在生活中(或通过生话)的认识。认识本身是一种生活[2]。
三、以科学认识论为导向的化学教学
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把课本奉为至高无上的圣经,把知识视为毋庸置疑的客观真理,仿佛只要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去应付灵活多变的现实问题了。其二是把知识学习与个体生命体验对立起来,鼓吹学校课程要从知识形态转向生命形态[3]。
过去化学教学中,其认识论的基础是科学认识论,也就是认识的对象是纯科学,可验证,可重复操作的具有唯一性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时候,只是单纯的介绍“把锌板和铜板平行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两极时,可以观察到三个重要的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体逸出,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在锌、铜两个电极上不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锌片是给出电子的一极,是电池的负极,铜片是电子流入的一极,是电池的正极。”这样一个纯科学的知识。学生可能并不理解这个原理,只是单纯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到头来这些知识只不过是学生头脑中一堆无用的符号而已,学生根本无法用它们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造成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脱轨,并且出现生活世界让位于书本世界的畸形现象。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导向阻碍了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不具备实验操作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呼唤一种新的认识论导向的教学方式——生活认识论。
四、新课程改革后以生活认识论为导向的化学教学
课程改革以后,化学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由原来的科学认识论逐步转变为生活认识论,提倡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过程注重以生活为本,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生活。还是以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例,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不只是单纯给学生一个纯理论性的科学知识,而是放在研究电池时如何工作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中来进行研究,认识的对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电池,在生活中进行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仅学会了理论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将化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能力。
根据知识的迁移理论,同一个知识在相似情景下的迁移比毫不相干的情景下的迁移要容易得多。我们在生活情景中进行的教学比单纯在科学情景下的教学更有利于将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中去,更好的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服务。
五、以生活认识论为指导的化学课例
以“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为例:
先创建一个生活问题情景:面对水果店里琳琅满目的水果,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水果才更营养呢?
——探究的问题源于生活,增加趣味性
然后通过学生自己选择水果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强调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性
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从中也学到了如何挑水果,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育为了生活
参考文献:
[1]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论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的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18-23
[2]余文森.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http://ktjx.cersp.com/llwz/llgd/200511/21.html
[3]李召存.反思知识教学的认识论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6,11(35):17-21
关键词:生活认识论 化学教育 科学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22-01
一、科学认识论的特点
① 它把认识的目的当成就是获取关于客观对象世界中可重复、可验证的客观知识。
② 它把认识当成人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内容。人凭借这种认识,获得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便于人类占有自然、改造世界,过上美好生活。
③ 它不是把主客体关系视为生活关系,而是视为处于一个二元对立的外在认识关系。主体纯粹把客体作为一个东西、一个“物”来对待,排除生活的干扰。
无疑,“科学认识论”是一种知识论、工具性认识论,具有明显的机械性[1]。
二、生活认识论的特点
①关于(和针对)生活的认识。任何认识都是关于生活的,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以外的东西,科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生活以外的科学。
②为了生活的认识。任何认识都是为了生活的。
③在生活中(或通过生话)的认识。认识本身是一种生活[2]。
三、以科学认识论为导向的化学教学
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把课本奉为至高无上的圣经,把知识视为毋庸置疑的客观真理,仿佛只要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去应付灵活多变的现实问题了。其二是把知识学习与个体生命体验对立起来,鼓吹学校课程要从知识形态转向生命形态[3]。
过去化学教学中,其认识论的基础是科学认识论,也就是认识的对象是纯科学,可验证,可重复操作的具有唯一性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时候,只是单纯的介绍“把锌板和铜板平行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两极时,可以观察到三个重要的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体逸出,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在锌、铜两个电极上不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锌片是给出电子的一极,是电池的负极,铜片是电子流入的一极,是电池的正极。”这样一个纯科学的知识。学生可能并不理解这个原理,只是单纯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到头来这些知识只不过是学生头脑中一堆无用的符号而已,学生根本无法用它们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造成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脱轨,并且出现生活世界让位于书本世界的畸形现象。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导向阻碍了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不具备实验操作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呼唤一种新的认识论导向的教学方式——生活认识论。
四、新课程改革后以生活认识论为导向的化学教学
课程改革以后,化学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由原来的科学认识论逐步转变为生活认识论,提倡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过程注重以生活为本,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生活。还是以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例,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不只是单纯给学生一个纯理论性的科学知识,而是放在研究电池时如何工作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中来进行研究,认识的对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电池,在生活中进行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仅学会了理论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将化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能力。
根据知识的迁移理论,同一个知识在相似情景下的迁移比毫不相干的情景下的迁移要容易得多。我们在生活情景中进行的教学比单纯在科学情景下的教学更有利于将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中去,更好的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服务。
五、以生活认识论为指导的化学课例
以“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为例:
先创建一个生活问题情景:面对水果店里琳琅满目的水果,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水果才更营养呢?
——探究的问题源于生活,增加趣味性
然后通过学生自己选择水果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强调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性
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从中也学到了如何挑水果,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育为了生活
参考文献:
[1]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论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的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18-23
[2]余文森.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http://ktjx.cersp.com/llwz/llgd/200511/21.html
[3]李召存.反思知识教学的认识论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6,11(35):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