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情结与司法公正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的眼里,清官情结似乎挥之不去,人们总是希望出现一个好官,一个可以快意恩仇、侠骨豪情的好官。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在社会各种矛盾深化的时期,在现今贫富不均的时刻,这种情结更加的弥漫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由此而来的是希望———强烈的希望———司法的公正。这种需求毋庸置疑,司法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们心理的底线在此受到种种考验。正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胜过十次犯罪,犯罪是无视国法,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是践踏法律,污染了水源。不过,笔者认为,司法公正与否不是人为决定的,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是相适应的,司法目标是阶段性的。
  其实,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清官,前一阶段热播的《嘉靖与海瑞.1566》,讲述了一代清官海瑞的传奇人生,在那样的历史时期,刚毅正直的海瑞只能孤独而又蹒跚的行走着。虽然他极力的做到秉公执法、一心为民,可是清官的公正并非司法公正,一个千古难见的廉吏也只能实现一点点具体个案中的公平,而且这种公平是如此的微小。相对于大多数社会大众而言,生活中的不可预见的危险,司法对人的伤害还是普遍存在的。此情此景,我们应该明了,与其呼唤清官,还不如追求制度的约束。司法公正源于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而制度本身是受制于很多客观因素的。
  首先,司法公正受制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根源都是在于经济基础模式。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社会资源而形成的专制统治根本上难以解决司法的公正问题,具体的彰显正义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并非制度本身所能产生的作用。那时司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即使是刚正不阿的海刚锋,面对庞大的封建王朝的陋习也是无能为力,严酷的律条被黑暗的官场操纵的时候,他的命运是无奈的。渴望清官不能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司法公正,从根本上说,要实现司法公正就要改变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借鉴人类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公正。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进而形成一系列制度文明,这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
  其次,司法公正受制于社会环境。司法公正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但是实现司法公正却并非易事。司法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其能否实现公正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良好的社会基础并不必然实现社会的公平,人是分阶层而生存的,不平等是常态,而平等是非常态。人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也不可能平等到对资源的分配具有一致性。因此,司法公正是在什么样的语境和什么样社会环境底下的公正,而不可能存在任何社会环境下的相同公正。各国诉讼文化的差异影响了对司法公正内涵的不同看法,在追求实体结果浓厚的中国而言,追求事实真相就远胜于过程的控制和程序的极端控制力,由此,对司法公正的追究也许存在价值上判断的不一致、民众与知识阶层的理解不相同等现象,更增加执法的难度和公正的追求度。
  清官情结要不得,司法公正又受制于一系列的社会条件,那么人们对司法的期望应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对此,笔者认为,司法目标应该具有阶段性,对司法的诉求应该是在逐步发展中前进的。当人们对致富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公正的需求时,一味的强调公正其实是不现实的。人类总有一样的价值判断,中国人骨子里又常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是,这种价值判断在外在的冲击下会逐渐让位于追逐财富的需求,而只有在财富追逐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更加的关注社会基础上的公正。在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各阶层均获得了利益,社会矛盾在各自财富的迅速积累中抵消了,人们对司法的渴望以及司法机关的角色定位都没有大的冲突。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民众对法治的需求已经到达一个新的阶段,司法目标由原来维护财富、保护秩序到了对财富的分配和资源占有的不同而相应的扩大了。更多的社会矛盾以诉讼的形式不断进入司法领域,司法的功能和定位需要新的调整。
  同时,社会现实更让我们看到,司法在这种情况下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司法目标的过高性并不能满足民众对司法的内在需求。人们不自觉的又渴望清官的出现,以维护内心深处对现实一些无法解决问题的寄托。公正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富裕地区的司法官员,在生活工作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可能作出的公正判决是远高于一个在贫困地区的司法官员。因为公正的前提不是司法官员个人的操守,而是整个制度的保障和要求。因此,我们也明白,在中国目前的国家财力和环境下,不可能奢望绝对公正的基础都有保障,而只能实现相对的公正,这种公正源于对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判断和期待。公正没有独立存在的,而是由相互约定而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有一个防范彼此伤害的相互约定,公正就形成了。
  公正的从来不是天生的,司法目标的实现也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渐清晰的。《法律的真谛》一书中说,当人们不相信法律或者不再相信法律能够为自己和社会带来公正时,就会采取投机钻营甚至通过违法手段来寻求权力下的机遇、争取利益。这种个体“精明”的普遍化、群体化,必将造成整个社会运转成本的加大,将社会推入一种混乱无序、道德缺失的状态,最终危及和损害的仍是每一个个体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当代中国人倍感社会关系复杂、人际关系复杂,人的精神负担过重,社会发展依然步履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司法目标从来都是立足于现实的,超脱的谈论公正只能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立足于现实而要求的公正才是真正的看得见的公正,道德化的要求一个司法官员处断公正只能是个例,不可能实现整体的要求。当前司法官员腐败源源不断,其实同中国社会转型,各项制度不完善有关,寄希望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实现理想的公正是远不可能的。
  司法现状的不合理,使人们更加期望清官出世,更加渴望司法公正,其实从公正的历史发展而言,一个阶段的目标只能是符合这个阶段的历史特点。封建王朝的清官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种寄托和希望,这种愿望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必将逐渐淡化。我们追求司法公正之路,一是其他国家已经走过的,一是其他国家正在走的,因此,这条路并非是西方国家的现有之路。法律也并不依附于政治,它是在人类价值追求的角度上独立存在的。公正无需激进的口号,公正本身蕴涵是民族自身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在追求理想公正的路上,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目标的渐进性。
其他文献
政府采购领域一直是容易滋生腐败的敏感领域,我院反贪局在工作中一直把查办和预防政府采购领域职务犯罪,保证政府资金安全作为办案工作的重点。2009年9月到2010年年底。我院反贪局通过市审计局移送的一起案件线索。深入探究政府领域发案的规律特点,摸清行业内的潜规则,认真在发案的每一个点上下足侦查功夫,发现线索穷追不舍,一举突破了市城管执法局正处级调研员栾某某等政府采购领域16人行受贿串案。  我们还就办
魔法师爷爷,您教我魔法,好吗?
一起来跑马拉松
期刊
《关于有害环境活动所造成损害之责任、应对行动和赔偿的国内法的编制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1992年《里约宣言》要求和2001年《21世纪第一个十年蒙得维的亚环境法发展和定期审查方案》而制定的关于环境损害的责任和赔偿的问题的准则,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制定关于环境损害的责任和赔偿的国内法律和程序。《准则》为有害环境活动产生的损害提供了责任、应对和赔偿框架。全文分为1
《行政强制法》出台,标志着我国行政强制制度的法治化框架得到确立,有助于根治行政强制的“散”、“乱”、“软”三大突出问题。符合世界各国行政强制法治化的发展趋势。该法调整的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总则”规定了行政强制法定原则、行政强制适当原则、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行政强制禁止谋利原则和权利救济原则等五个基本原则。该法从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行政强制事前听证与事后评
每到冬天,气温下降,南方人裹着被子羡慕北方人的暖气,北方人在寒冷的室外玩着泼水成冰的游戏。似乎每到寒冷的季节,南北方哪里更冷的讨论就开始了,但你知道世界上最冷的首都城市是哪里吗?可能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加拿大的首都或是俄罗斯的首都。真的如此吗?一起了解一下吧!   Capital cities are usually the most important cities in their respect
不可能,没有任何小老鼠可以一口吞下五根胡萝卜!
在讲故事的时候,说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都能获得满足。你想成为故事大师,对身边人精彩地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吗?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心中也就有点儿谱了吧?  参考译文  无论是对于家庭聚会,还是夜间和朋友的随意出行,讲故事似乎都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既能消磨时间,又能打动你的听众。  作为一个说故事的人,向别人倾诉你的问题或许会让你感觉不错。我们常常通过说故事来平复我们的伤痛、失望,又或是犯错后的感受。  但是
你喜欢讲故事吗?平时会有人给你讲述不同的故事吗?有的时候,如果你在与别人沟通时遇到了瓶颈,不妨试着用故事的形式来阐述吧,相信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参考译文  故事是人类历史的起源。这些故事尤为重要,人们将其铭记于心并传诵了一代又一代。讲故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有力工具,整理、识记和传诵故事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值得称道的技艺。  事实上,故事传授要比课堂传授更好。叙述故事的过程让人受益匪浅,远比其
采访手记:时光荏苒,天津市检察官学院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批准成立国家检察官学院分院也近10年了。一步步走来,欢声笑语不断,抒写了检察教育培训人对检察教育培训事业的热爱和自信;酸甜苦辣相伴,烙印了几任院长和同事们奋斗的身影和汗水。这一切,奠定了国家检察官学院天津分院坚实的发展根基。今天,天津分院日新月异、巍然屹立渤海之滨。作为媒体人,我想还是用事实说话。为此,我专程走访了天津分院,采访了常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