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郊延庆,作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发展区,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战略,在生态产业,尤其是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6月,北京市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落户延庆县有机农业示范区,这也是全市唯一一家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四季花海、十里花乡、百里山水画廊,这是一个让久居闹市的人们无比向往又十分眷恋的地方。这就是今日的延庆,所到之处无不绿树成荫、鲜花怒放。这里的生态农业更是方兴未艾、尽显风光。
妫水河,宛如一条飘逸的银色丝带,自东向西,穿城而过,千百年来,川流不息,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民。为了保护母亲河,延庆人民在妫水河流域852平方公里范围内关闭了砂场、砖厂、瓦厂。如今,行驶在20公里长的滨河路上,仿佛置身于欧洲美丽的乡村。乔、灌、草、花合理搭配,错落有致。路两侧大片大片的板兰根、连翘、牡丹,花开时姹紫嫣红,花落时果实累累。用花扮靓滨河路两侧的同时,又调整了产业结构、充实了农民的腰包。沈家营镇的张绍芬镇长自豪地告诉我们说,滨河南路,种树、种花、种草,美丽如画;北路是粮田,他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彩色农业:成方连片的马铃薯、菊花、板兰根等既能赏花又有经济价值的作物,打造出名副其实的十里花乡,从5~10月整个滨河北路都是花的海洋……
彩色农业也着实富裕了当地的农民,彩色红薯、紫色土豆、黑色花生都卖出了三五元一斤的好价钱,茶菊、玫瑰亩收入达到了0.8-1万元。
延庆境内类似于妫水河这样的水质IV级以上河流共有18条,全县上下,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这些河流。多年来,这里的人民植树、栽花,种草、种药,拥有了占县域总面积26%的松山、野鸭湖、玉渡山等1个国家级、2个市级、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了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龙庆峡下游万亩郊野公园共计100公里长、近10万亩的森林长廊。林木覆盖率达到71%,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达到78%以上,这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绿色明珠。
土净、水净、气净,良好的环境为延庆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条件。
走进延庆县有机农业示范区,300多栋塑料大棚整齐划一。顶花带刺的黄瓜、绿里透红的番茄、红黄蓝绿的柿子椒、紫里透红的茄子立刻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见识了色彩斑斓的蔬菜大观园。
这里更像是融入了世界元素的蔬菜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园。台湾的银柳,枝条五颜六色,与不远处的古柳在夕阳下相互映衬,尽显历史的沧桑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融合,荷兰熊蜂不停地在花中飞舞,为番茄授粉,原始的人工沾花授粉技术已派不上用场;瓜秧吊在空中,满眼的京玲西瓜悬在1米多高的半空中,光滑滑、圆溜溜,煞是惹眼,吃上一口,真甜。2~3毫米的薄皮竟能顶得住几十公斤的人踩在只有一公斤多的瓜上。
在园区门口,以企业管理者为原形的卡通形象憨态可掬,手擎“绿富隆拒绝化学投入品”标语口号,寄托了首都科技界领导的殷切期望。千亩园区,全部通过了有机认证。2008年奥运期间,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上百个品种、230多吨的有机蔬菜,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
有机农业示范区与龙庆峡相毗邻,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需求,成功申请了国家AAA级旅游示范景点,可同时满足上千人来园体验农事活动、观光采摘蔬菜。正是有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产、学、研的结合,该园区已经成为了北京市唯一一家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当地的蔬菜产业实现了从小菜园走向大基地、从小菜篮走向大市场、从小生产走向大产业的成功转身。绿富隆总经理告诉笔者,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拒绝使用化学投入品,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放心菜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企业的生存之本。
延庆的有机农产品像绚丽的花朵,处处绽放。
走近康庄镇兴利鹏养殖场,就像走近了一座花园一样。绿树掩映,鲜花盛开,一排排牛舍干净整洁,墙上是展现“牛文化”的一幅幅漫画。而更与众不同的是,五六百头奶牛每天听着轻快的音乐,在散步区悠闲漫步,在柔软的细沙上或躺或卧,享受人性化的福利待遇。奶牛的全程管理从饲料种植、到养殖、到加工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有机标准,挤奶、传输、加工过程完全封闭。五六百头的牛场闻不到牛粪的味道,牛粪经过处理生产出了沼气供应周边的农户,产生的沼渣、沼液变成有机肥还田,污水经过处理变成了可以浇灌花草树木的再生水。在这里,实现了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到加工业向的内部良性循环。
有机牛奶、有机蔬菜走进高端市场,红红火火,而有机果品产业也不甘示弱,如雨后春笋,星星点点地分布在2000平方公里的妫川大地上。
时值伏天,如果来到距离北京市区74公里的张山营镇前黑龙庙村千亩有机葡萄种植园内,串串葡萄青翠欲滴,村里1300多亩的土地有1100亩种上了鲜食葡萄。有机葡萄成为了村里的主导产业,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按照有机标准生产的红地球、黑奥林、美人指等品种都获得了全国金奖。品质好了,名气大了,每年的中秋前后都吸引了众多的商户云集于此,五六十万斤的葡萄不到半个月就能销售一空,平均价格也比普通葡萄高出一半多,种植大户仅葡萄一项的年收入就能够达到十万元以上。通过有机化栽培,确确实实增加了收入、富裕了农民。今年前黑龙庙村有机葡萄总产量将达到60万公斤,农民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今日延庆,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加快农业与休闲产业、旅游经济的结合,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和渗透。初步形成了妫河生态走廊精品农业区、北山观光农业带、八达岭快速路沿线设施农业带等有独特吸引力的农业休闲观光带。然而,面对世界城市的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如何提升生态品牌效应,提高生态产品效益,提速生态产业集聚,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靠企业的单打独斗、点状式的分散经营,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恐怕很难。方方面面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需要引入外部资金、智力,需要更加开放的机制,需要融入到大市场中去……
经过30年的发展,延庆成功地实现了由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到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发展方向的巨变。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延庆人民,面对着眼前的这一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今日延庆,生态农业好风光!
四季花海、十里花乡、百里山水画廊,这是一个让久居闹市的人们无比向往又十分眷恋的地方。这就是今日的延庆,所到之处无不绿树成荫、鲜花怒放。这里的生态农业更是方兴未艾、尽显风光。
妫水河,宛如一条飘逸的银色丝带,自东向西,穿城而过,千百年来,川流不息,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民。为了保护母亲河,延庆人民在妫水河流域852平方公里范围内关闭了砂场、砖厂、瓦厂。如今,行驶在20公里长的滨河路上,仿佛置身于欧洲美丽的乡村。乔、灌、草、花合理搭配,错落有致。路两侧大片大片的板兰根、连翘、牡丹,花开时姹紫嫣红,花落时果实累累。用花扮靓滨河路两侧的同时,又调整了产业结构、充实了农民的腰包。沈家营镇的张绍芬镇长自豪地告诉我们说,滨河南路,种树、种花、种草,美丽如画;北路是粮田,他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彩色农业:成方连片的马铃薯、菊花、板兰根等既能赏花又有经济价值的作物,打造出名副其实的十里花乡,从5~10月整个滨河北路都是花的海洋……
彩色农业也着实富裕了当地的农民,彩色红薯、紫色土豆、黑色花生都卖出了三五元一斤的好价钱,茶菊、玫瑰亩收入达到了0.8-1万元。
延庆境内类似于妫水河这样的水质IV级以上河流共有18条,全县上下,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这些河流。多年来,这里的人民植树、栽花,种草、种药,拥有了占县域总面积26%的松山、野鸭湖、玉渡山等1个国家级、2个市级、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了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龙庆峡下游万亩郊野公园共计100公里长、近10万亩的森林长廊。林木覆盖率达到71%,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达到78%以上,这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绿色明珠。
土净、水净、气净,良好的环境为延庆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条件。
走进延庆县有机农业示范区,300多栋塑料大棚整齐划一。顶花带刺的黄瓜、绿里透红的番茄、红黄蓝绿的柿子椒、紫里透红的茄子立刻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见识了色彩斑斓的蔬菜大观园。
这里更像是融入了世界元素的蔬菜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园。台湾的银柳,枝条五颜六色,与不远处的古柳在夕阳下相互映衬,尽显历史的沧桑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融合,荷兰熊蜂不停地在花中飞舞,为番茄授粉,原始的人工沾花授粉技术已派不上用场;瓜秧吊在空中,满眼的京玲西瓜悬在1米多高的半空中,光滑滑、圆溜溜,煞是惹眼,吃上一口,真甜。2~3毫米的薄皮竟能顶得住几十公斤的人踩在只有一公斤多的瓜上。
在园区门口,以企业管理者为原形的卡通形象憨态可掬,手擎“绿富隆拒绝化学投入品”标语口号,寄托了首都科技界领导的殷切期望。千亩园区,全部通过了有机认证。2008年奥运期间,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上百个品种、230多吨的有机蔬菜,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
有机农业示范区与龙庆峡相毗邻,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需求,成功申请了国家AAA级旅游示范景点,可同时满足上千人来园体验农事活动、观光采摘蔬菜。正是有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产、学、研的结合,该园区已经成为了北京市唯一一家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当地的蔬菜产业实现了从小菜园走向大基地、从小菜篮走向大市场、从小生产走向大产业的成功转身。绿富隆总经理告诉笔者,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拒绝使用化学投入品,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放心菜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企业的生存之本。
延庆的有机农产品像绚丽的花朵,处处绽放。
走近康庄镇兴利鹏养殖场,就像走近了一座花园一样。绿树掩映,鲜花盛开,一排排牛舍干净整洁,墙上是展现“牛文化”的一幅幅漫画。而更与众不同的是,五六百头奶牛每天听着轻快的音乐,在散步区悠闲漫步,在柔软的细沙上或躺或卧,享受人性化的福利待遇。奶牛的全程管理从饲料种植、到养殖、到加工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有机标准,挤奶、传输、加工过程完全封闭。五六百头的牛场闻不到牛粪的味道,牛粪经过处理生产出了沼气供应周边的农户,产生的沼渣、沼液变成有机肥还田,污水经过处理变成了可以浇灌花草树木的再生水。在这里,实现了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到加工业向的内部良性循环。
有机牛奶、有机蔬菜走进高端市场,红红火火,而有机果品产业也不甘示弱,如雨后春笋,星星点点地分布在2000平方公里的妫川大地上。
时值伏天,如果来到距离北京市区74公里的张山营镇前黑龙庙村千亩有机葡萄种植园内,串串葡萄青翠欲滴,村里1300多亩的土地有1100亩种上了鲜食葡萄。有机葡萄成为了村里的主导产业,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按照有机标准生产的红地球、黑奥林、美人指等品种都获得了全国金奖。品质好了,名气大了,每年的中秋前后都吸引了众多的商户云集于此,五六十万斤的葡萄不到半个月就能销售一空,平均价格也比普通葡萄高出一半多,种植大户仅葡萄一项的年收入就能够达到十万元以上。通过有机化栽培,确确实实增加了收入、富裕了农民。今年前黑龙庙村有机葡萄总产量将达到60万公斤,农民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今日延庆,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加快农业与休闲产业、旅游经济的结合,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和渗透。初步形成了妫河生态走廊精品农业区、北山观光农业带、八达岭快速路沿线设施农业带等有独特吸引力的农业休闲观光带。然而,面对世界城市的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如何提升生态品牌效应,提高生态产品效益,提速生态产业集聚,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靠企业的单打独斗、点状式的分散经营,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恐怕很难。方方面面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需要引入外部资金、智力,需要更加开放的机制,需要融入到大市场中去……
经过30年的发展,延庆成功地实现了由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到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发展方向的巨变。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延庆人民,面对着眼前的这一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今日延庆,生态农业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