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读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o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读书也是这样,只有读过,才知道书的浩瀚,也才能知道自己的渺小。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无论什么样的书,只要能借到手,我就会马上如饥似渴的读起来。那时候,我读的书以小画书为主,而且是偷偷摸摸的带回家,如果让大人看到了就会不停的唠叨,说我不好好学习了,净读闲书了,于是我就会被家长撵着去山坡上薅猪草。
  读课外书,让我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我开始用懵懂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小学五年级时,我已经读完了《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战地红缨》《金光大道》《桥》等,我被书中的人物感动着,我也陪着书中的人物无数次的流泪。
  我读书上了瘾,自己学的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我都能背下来,而且连姐姐的《语文》课本也不放过。当然了,由于自制力差,我有过课堂上无数次被老师抓住的记录。
  那时的我,多么渴望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但是大人们一年辛苦的劳动所得,换来只是全家八口人的口粮和几十元的年终分红。我只好自己想办法:我把留了两年的长辫子剪掉,跟着姐姐步行十多里山路到公社收购站卖了三角六分钱,我紧紧攥着我收到的三角六分钱,来到新华书店,我挑来挑去,最后,用其中的三角二分买了一本厚厚的作文书……
  我就这样如饥似渴的读着,为了求得父母的谅解,我每天放学后,自觉的挎起篮子去山坡上打猪草,只要我家的猪每天都有新鲜的猪草吃,家长对我的管束自然也不似以前那样严了。
  小学毕业了,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初中。看看我童年的玩伴、好友,他们有的留级,有的回家帮家长干活了。我于是为自己庆幸,但读书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只要同学手中有的书,我会想方设法、软磨硬泡的借来,一睹为快。于是,冯德英的《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我都读了一遍。
  记得那时的作文,我文思泉涌。每次作文讲评课,语文老师都拿着我的作文声情并茂的读着,分析着、点评着。我没有想到,自己随意连缀的文字,经过老师一分析,竟然这样优秀。
  初中毕业了,我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要知道,那时的我,是我们这个大姓人家中第一个读高中的女孩,于是周围邻居、乡里乡亲见到我的父母,都要说一声“你们家出了个女秀才”,父母也总是不置可否的说一声“赔钱货”。
  读高中的我,功课多了,作业量大了,负担沉重了。同学们都在努力拼搏,埋头于题海中。读课外书的时间少了,但我还是抽出时间读点杂志,像《十月》《青年文摘》《上海文学》等,我还读了300多篇没有句读的文言文,这大大提高了我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我读唐诗,背宋词。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迷恋上了写诗,我每天偷偷的写啊写,这些拙作,是不好意思给他人看的。有一次,不小心,竟然让语文老师发现了,他拿起我的本子,翻了翻,还在班里读了几首,给了高度的评价。
  高中毕业了,我报考了中文系。我还是我们这一大姓的第一个大学生,给家族、村里带来了很大的荣耀,让四邻八村的人对我们刮目相看。在大学学习的日子里,我一头扎进书堆里,从中国名家作品到外国名著,我都不放过。我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我读先秦文学、希腊神话、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巴金、曹禺、冰心、王蒙;我读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司汤达、莎士比亚、果戈理……这些人物、作品丰富了我的知识,装备了我的头脑,提高了我的语文素养。我读的书多而杂,我甚至读武侠小说,像金庸的《神雕侠侣》《笑傲江湖》,梁羽生的《萍踪侠影》……
  可是,参加工作后,特别是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我读的书越来越少。课堂上,我觉得我是在吃“老本”。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因此,我必须重新装备自己,“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只有不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提升自己,缓解教学中捉襟见肘、底气不足、不能游刃有余的窘况。
  所以,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教学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工作,让自己不断成长。
其他文献
你有你的真滋味!这是我每节阅读课开头都会对学生说的话,我希望学生能在动静之间,拥有自己对文本独特的、至为珍贵的体验,从而真正能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一、首先是静。这种静其实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每当阅读课的铃声响起,简单的要求过后,我的课堂一定是一片悄无声息,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是在全神贯注的与文本对话。我要求他们读书要随意而又尽兴,你读到哪里有感触,那就随笔把你的感触记下来,不拘格式
期刊
引导学生看平波:  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似平波  朱自清散文文笔清新,用语自然质朴。未见任何造作雕饰之言,不闻痛楚呻吟之声。这种语言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看起来似乎如平波般情感真挚思绪平稳。  用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的话:“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来透析朱自清先生情感世界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一个处在时代的浪尖仍能屏息安坐于书房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我们又怎么
期刊
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但发现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预习不重视、不自觉、不积极、不认真。致使课堂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好似离开老师的讲就难以读写。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是以课堂学习为主线,那么课外的自学该如何进行呢?在课外自学中
期刊
于漪老师曾经多次动情地说:“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一直是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孜孜追求的目标。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涌动的舞台,本文就教师设计精心教学问题、教师智慧引领教学过程、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等方面进行粗浅论述。  一、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让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交流的圣殿  美国学者兼作家、教师、牧师威廉·亚瑟·沃德说:“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
期刊
网络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求知方式也带来全新的影响,这是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现实,无视和躲避将显示出教师的落伍与怯懦,唯有积极的了解、有效的运用,才能保持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活力,才能在时代的脚步里和学生一起和谐跃动。  一、现实的困境与呼唤  作文教学越来越难,在现实的学习情境中,师生都感到被动的负累,习作好像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折磨,让双方的心灵与轻松有趣温暖怡人愈来愈远。  1
期刊
奥狄浦斯曾给世人留下一个疑问: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而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这已是童叟皆知的谜语,其谜底是:“人”。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一直主张要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人”,字形简单,却含义深邃。  人,立身立业,都有自己的形象。  涉及的领域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教师的形象就不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形象呢?  一﹑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的自身法宝  语文教师要懂文学,爱
期刊
新课改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从文本中得到自己独特的收获,或增长了知识,或丰富了思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下老人和小孩坚守在农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留守学生”“小候鸟”的教育问题逐步突显出来,成为社会焦点之一,农村中学普遍面临的教育难题之一。在长期缺失亲情和关爱的情况下,他们能健康成长吗?他们的学习还好吗?本文将简要分析留守初中生语文学科学习障碍成因,并就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作粗略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
期刊
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程改革使教师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只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师架”,改变教学方式是不难的,可学生要改变以往“依靠教师讲解获取知识”为“主动求知的态度与方式”还是需要一个过渡阶段的。而且与教师的引导关系密切,为使学生稳步地、尽快地转变学习的态度、方法,我在教学工作中虚心求教,仔细地观察,认真研究,认为通过“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这个培养过
期刊
展开卷帙浩繁的诗卷,咏月的诗词俯拾皆是,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把“月亮”写进自己诗作的诗人数不胜数,但就入选初中课本的诗作而言,李白以五首写月的诗作雄居诸多古代诗人之首,可以说李白和月亮之间有种不解之缘。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内涵也往往不同。李白在他的作品中赋予了月亮哪些内涵呢?下面让我们结合他的几首作品来了解一下。  唐开元十三年,踌躇满志的青年李白要走出自己的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