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弱视临床特点、病因调查与干预对策,以期为指导儿童视力保护、弱视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 月-2019 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5 32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明确为弱视的260例患儿从临床特点、病因分析进行归纳,均进行多媒体训练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滞后量变化.结果 学龄期儿童弱视比率为4.89%,其中男性占5.01%,女性占4.76%;3 岁占4.43%,4 岁占4.89%,5 岁占5.28%,6 岁占4.77%;城市占5.17%,农村占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弱视类型上以屈光参差性弱视最为常见,占70.00%,和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弱视程度上以轻度最为常见,占50.38%,和其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屈光不正家族史、早产儿是学龄前儿童弱视的主要病因,也是危险因素(P<0.05),而和缺氧史、婴儿期眼遮盖史、偏食、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孕期服药相关性不高(P>0.05).弱视轻度、中度、重度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调节滞后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轻度组在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上升高幅度高于中度、重度(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弱视类型以屈光参差性为主,应加强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做好弱视预防和早期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