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提出锚网索+注浆锚索复合型联合全封闭维修支护技术,解决新柏煤矿三采区回风下山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巷道底鼓等支护技术难题,并对安新煤田软岩巷道的支护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害;成因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173-02
沥青路面施工期短,噪音小,表面平整,养护维修方便,夜间行驶视觉好,是路面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同时这种路面结构的早期损坏和耐久性问题也日益突出,许多高等级公路通车1~2年,路面产生了泛油、松散、翻浆、剥落、车辙、沉陷、坑洞和龟裂等早期损坏现象,路面内部(包括面层及基层)剥蚀严重。这些都较大程度降低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缩短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年限;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沥青路面水损坏理论分析
现在,国内外学者已对水损害的概念有了较为一致且明确的认识,认为水损害是指水由沥青路面裂缝、孔隙进入路面内部后,在冻融、车辆轮胎动荷载产生的真空负压和动水压力的反复作用下,水分逐渐渗透到沥青路面的沥青内部或沥青与矿料的粘结面,使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性逐步削弱,并逐渐丧失粘结能力,沥青逐渐从矿料表面剥离,沥青混合料掉粒、松散,造成沥青路面结构性破坏。根据以上分析,主要是沥青面层中3个力的变化,一是粘附力损失是指水进入沥青和矿料之间的界面上,矿料对水的吸力比对沥青的吸力大,造成沥青剥落。二是粘结力损失是指沥青内部的水使沥青软化,粘性降低,从而使沥青混合料的整体性与强度降低。三是动水压力作用,汽车车轮在路面上瞬间通过时,轮荷对路面产生的动水压力,先是挤压,迫使空隙中的滞留水沿隙四周挤压、渗流,车轮驶离时,轮后的真空抽吸和回流,如此动水压力的挤压、抽涮,频繁作用使沥青面层混合料迅速变坏。
2 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坏的钻芯调查
从河北省几条高速公路的水损坏调查结果发现,京秦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水损坏现象最为突出,占所有病害的54%以上,全线分为12个施工标段,采用路面结构为4 cm沥青混合料SAC15+5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I+19 cm水泥稳定碎石+18 cm二灰碎石+20 cm石灰土底基层,部分挖方路段增设15cm透水层。对全线12标段采用全程普查的方法,在每个路段内等距离随机抽取4~5个断面,在每个断面的三个车道的轮迹带上钻芯取样,共有143个芯样,现将143个芯样整体结果统计汇总见表1。
在钻芯时,对其周边状况和芯样的破坏状况观察,全线芯样破坏最严重的为11标段、9标段和7标段,都有网裂和唧浆,其平均空隙率都大于6%;芯样完整,病害相对不严重的标段为2、5、6-1、8标段,其平均空隙率都4%左右。
沥青面层水损坏的实例还有兰海高速G75(贵州境、贵遵段)K1 320+000~K1 340+000(含贵阳北收费站至K1 340+000路段),通过路况调查,该高速公路局部路段,因超高的原因,下雨后,雨水积聚在超车道上,长期积水出现网裂、龟裂,表面并没有表现出大量的松散和露骨,钻芯后发现沥青下面层基本完好,但沥青中面层有的存水,有的地方潮湿有水,粗细集料表面沥青膜已没有,看不到沥青的痕迹。个别位置下面层也有存水并剥落和松散的现象,观察表明:上面层渗水,中面层存水。在汽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动水压力及超空负压下造成沥青混合料内部损伤,最终发生路面的结构性破坏。
3 预防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措施
3.1 提高沥青膜与石料的粘结力
提高沥青膜与石料的粘结力,主要从改变石料的酸碱值、沥青酸碱值、矿料的密实性三方面考虑。
由于酸性石料其表面带负电荷,特性是恶油、喜水,与沥青粘附性不好,应加入消石灰、水泥等碱性材料来综合酸性,提高沥青与石料的粘附力。通过实验得到石料碱值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石料碱值越大,空隙越小,沥青混合料的抗水能力越强。公路中常用石料酸碱值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石灰岩的碱值最高,安山岩和玄武岩次之,而砂岩、花岗岩最小,对于集料的选用,应优先选用空隙率小的,表面粗糙的碱性集料。
如果沥青中含有较多的沥青酸或沥青酸酐,则沥青容易和集料表面的碱性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较强的粘附作用,我国主要沥青酸值见表3。
粘度大的沥青与粗糙、碱值大、比表面大、清洁的集料结合,能产生较大粘结力,适当地增加改性剂、矿粉用量来提高路面抗水损坏能力。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所用集料的各种料径级配连续,大小颗粒相互嵌挤密实,经压路机压实后空隙率小。特别是I型密实式沥青混凝土,压实后空隙率小(一般在5%以下),密水性好,有效阻止雨水浸渗。现行沥青路面设计及施工规范中明确规定,在沥青面层中应至少有1层是I型密实式沥青混凝土。
3.2 加强路面各层之间的连接
路面施工时,完成一层结构前,一定要将表面浮土、松散颗粒清理干净,适度洒水湿润,浸水过多部分要及时剔除。基层与基层间的连接,建议喷洒1:0.5的水泥浆。在稳定料基层上进行面层施工时,要将表面浮土、松散颗粒、杂物清扫干净,面层与基层结合处在喷洒透层后,加做下封层,使用沥青材料透层为煤油稀释沥青,应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此种透层加下封层的形式,是因为:①在喷洒煤油沥青稀释沥青做透层之后,由于煤油的渗透力较强,沥青往往被带入到3~5 mm的水稳基层之中,水稳表面所余留的沥青并不多,虽然透层很好地解决了水害的侵蚀及透层与水稳基层的粘结等问题,但与沥青下面层的粘结却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在透层施工之后再做一次下封层。②在透层施工之后有些路段往往会有少量车辆通行,为了避免施工机具和车辆通行对透层的破坏,因此需要再做一次下封层。
3.3 严格控制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控制施工质量,首先要从材料进场保证,每批进场材料经验收符合规格要求,要对沥青的延度、针入度、粘度等各项指标做相应试验,对每批集料进场都要严格进行抽检、筛分,达到要求方可采用。以保证沥青混和料的粘结性能,提高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降低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能力。要控制好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拌合、摊铺时的匀质性,应严格施工质量管理,从基层准备、材料使用、配合比设计,直到沥青混合料拌制、运输、摊铺,直至最终碾压成型,沥青混凝土的各个施工阶段和环节,都应严格实行标准、规范、程序化管理,得到强有力、有效的技术保证措施。 3.4 控制压实度标准
压实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很大,它是保证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大小与密度的关键。压实不均匀或压实不足,造成沥青混凝土水容易进入或局部空隙大,形成骨料局部脱落松散。根据试验段得出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施工机械、施工工艺。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并按现行规范要求执行。碾压分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速度、遍数等。碾压要有专人指挥负责,先两边后中间、从慢到快、从轻到重,轮迹要重叠宽度10~20 cm,要保证路拱横坡度、路面平整度、压实度。研究表明抗滑层现场空隙率不大于6%,现场压实度不小于98%;下面层和的中面层现场空隙率不大于7%,压实度不小于97%。并根据施工规范要求的压实度抽检频率,进行抽检,发现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的地方坚决返工,保证压实度符合要求,降低混合料空隙率,减少水的侵入破坏。
3.5 改善沥青路面排水条件
大多数公路的路表的降雨,通常采用合成坡度或者路面横坡,汇集到路基两侧排除,但在一些超高路段路表积水会排至中央分隔带边缘;还有中央分隔带的灌溉水,这些水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被蒸发;一部分通过排水系统排出;还有一小部分进入路面层,对道路产生水损害。对于灌溉水对道路产生的损害,我们应从提高中央分隔带的排水设计入手,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水的渗入。中央分隔带的排水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设计间距为30~50 mm的横向排水沟,将盲沟中的水排出路基以外;②设计底坡不小于0.3%的纵向梯形或矩形盲沟,汇集中央分隔带灌溉水或雨水;③设置沥青防渗层及土工布防渗层,防止水从侧面向路基渗透。
此外,近年来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交通量日益增长,超载车辆非常严重,这会增大动水压力,加速沥青路面的损坏。
沥青路面水损坏与沥青路面设计施工、施工、使用养护和管理均有紧密关系,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沥青路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提高沥青路面的稳定性,促进沥青路面的稳定、安全、舒适和高速运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邵腊庚,郭芳.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坏处治方案设计[J].中外公路,2008,(2).
[2] 何中楠.长期浸水对沥青和集料—沥青界面性能损伤的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2,(2).
[4] 潘宝峰.动水压力作用下路面材料损伤的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5] 高红宾.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成因分析及养护对策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害;成因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173-02
沥青路面施工期短,噪音小,表面平整,养护维修方便,夜间行驶视觉好,是路面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同时这种路面结构的早期损坏和耐久性问题也日益突出,许多高等级公路通车1~2年,路面产生了泛油、松散、翻浆、剥落、车辙、沉陷、坑洞和龟裂等早期损坏现象,路面内部(包括面层及基层)剥蚀严重。这些都较大程度降低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缩短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年限;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沥青路面水损坏理论分析
现在,国内外学者已对水损害的概念有了较为一致且明确的认识,认为水损害是指水由沥青路面裂缝、孔隙进入路面内部后,在冻融、车辆轮胎动荷载产生的真空负压和动水压力的反复作用下,水分逐渐渗透到沥青路面的沥青内部或沥青与矿料的粘结面,使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性逐步削弱,并逐渐丧失粘结能力,沥青逐渐从矿料表面剥离,沥青混合料掉粒、松散,造成沥青路面结构性破坏。根据以上分析,主要是沥青面层中3个力的变化,一是粘附力损失是指水进入沥青和矿料之间的界面上,矿料对水的吸力比对沥青的吸力大,造成沥青剥落。二是粘结力损失是指沥青内部的水使沥青软化,粘性降低,从而使沥青混合料的整体性与强度降低。三是动水压力作用,汽车车轮在路面上瞬间通过时,轮荷对路面产生的动水压力,先是挤压,迫使空隙中的滞留水沿隙四周挤压、渗流,车轮驶离时,轮后的真空抽吸和回流,如此动水压力的挤压、抽涮,频繁作用使沥青面层混合料迅速变坏。
2 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坏的钻芯调查
从河北省几条高速公路的水损坏调查结果发现,京秦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水损坏现象最为突出,占所有病害的54%以上,全线分为12个施工标段,采用路面结构为4 cm沥青混合料SAC15+5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I+19 cm水泥稳定碎石+18 cm二灰碎石+20 cm石灰土底基层,部分挖方路段增设15cm透水层。对全线12标段采用全程普查的方法,在每个路段内等距离随机抽取4~5个断面,在每个断面的三个车道的轮迹带上钻芯取样,共有143个芯样,现将143个芯样整体结果统计汇总见表1。
在钻芯时,对其周边状况和芯样的破坏状况观察,全线芯样破坏最严重的为11标段、9标段和7标段,都有网裂和唧浆,其平均空隙率都大于6%;芯样完整,病害相对不严重的标段为2、5、6-1、8标段,其平均空隙率都4%左右。
沥青面层水损坏的实例还有兰海高速G75(贵州境、贵遵段)K1 320+000~K1 340+000(含贵阳北收费站至K1 340+000路段),通过路况调查,该高速公路局部路段,因超高的原因,下雨后,雨水积聚在超车道上,长期积水出现网裂、龟裂,表面并没有表现出大量的松散和露骨,钻芯后发现沥青下面层基本完好,但沥青中面层有的存水,有的地方潮湿有水,粗细集料表面沥青膜已没有,看不到沥青的痕迹。个别位置下面层也有存水并剥落和松散的现象,观察表明:上面层渗水,中面层存水。在汽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动水压力及超空负压下造成沥青混合料内部损伤,最终发生路面的结构性破坏。
3 预防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措施
3.1 提高沥青膜与石料的粘结力
提高沥青膜与石料的粘结力,主要从改变石料的酸碱值、沥青酸碱值、矿料的密实性三方面考虑。
由于酸性石料其表面带负电荷,特性是恶油、喜水,与沥青粘附性不好,应加入消石灰、水泥等碱性材料来综合酸性,提高沥青与石料的粘附力。通过实验得到石料碱值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石料碱值越大,空隙越小,沥青混合料的抗水能力越强。公路中常用石料酸碱值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石灰岩的碱值最高,安山岩和玄武岩次之,而砂岩、花岗岩最小,对于集料的选用,应优先选用空隙率小的,表面粗糙的碱性集料。
如果沥青中含有较多的沥青酸或沥青酸酐,则沥青容易和集料表面的碱性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较强的粘附作用,我国主要沥青酸值见表3。
粘度大的沥青与粗糙、碱值大、比表面大、清洁的集料结合,能产生较大粘结力,适当地增加改性剂、矿粉用量来提高路面抗水损坏能力。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所用集料的各种料径级配连续,大小颗粒相互嵌挤密实,经压路机压实后空隙率小。特别是I型密实式沥青混凝土,压实后空隙率小(一般在5%以下),密水性好,有效阻止雨水浸渗。现行沥青路面设计及施工规范中明确规定,在沥青面层中应至少有1层是I型密实式沥青混凝土。
3.2 加强路面各层之间的连接
路面施工时,完成一层结构前,一定要将表面浮土、松散颗粒清理干净,适度洒水湿润,浸水过多部分要及时剔除。基层与基层间的连接,建议喷洒1:0.5的水泥浆。在稳定料基层上进行面层施工时,要将表面浮土、松散颗粒、杂物清扫干净,面层与基层结合处在喷洒透层后,加做下封层,使用沥青材料透层为煤油稀释沥青,应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此种透层加下封层的形式,是因为:①在喷洒煤油沥青稀释沥青做透层之后,由于煤油的渗透力较强,沥青往往被带入到3~5 mm的水稳基层之中,水稳表面所余留的沥青并不多,虽然透层很好地解决了水害的侵蚀及透层与水稳基层的粘结等问题,但与沥青下面层的粘结却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在透层施工之后再做一次下封层。②在透层施工之后有些路段往往会有少量车辆通行,为了避免施工机具和车辆通行对透层的破坏,因此需要再做一次下封层。
3.3 严格控制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控制施工质量,首先要从材料进场保证,每批进场材料经验收符合规格要求,要对沥青的延度、针入度、粘度等各项指标做相应试验,对每批集料进场都要严格进行抽检、筛分,达到要求方可采用。以保证沥青混和料的粘结性能,提高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降低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能力。要控制好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拌合、摊铺时的匀质性,应严格施工质量管理,从基层准备、材料使用、配合比设计,直到沥青混合料拌制、运输、摊铺,直至最终碾压成型,沥青混凝土的各个施工阶段和环节,都应严格实行标准、规范、程序化管理,得到强有力、有效的技术保证措施。 3.4 控制压实度标准
压实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很大,它是保证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大小与密度的关键。压实不均匀或压实不足,造成沥青混凝土水容易进入或局部空隙大,形成骨料局部脱落松散。根据试验段得出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施工机械、施工工艺。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并按现行规范要求执行。碾压分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速度、遍数等。碾压要有专人指挥负责,先两边后中间、从慢到快、从轻到重,轮迹要重叠宽度10~20 cm,要保证路拱横坡度、路面平整度、压实度。研究表明抗滑层现场空隙率不大于6%,现场压实度不小于98%;下面层和的中面层现场空隙率不大于7%,压实度不小于97%。并根据施工规范要求的压实度抽检频率,进行抽检,发现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的地方坚决返工,保证压实度符合要求,降低混合料空隙率,减少水的侵入破坏。
3.5 改善沥青路面排水条件
大多数公路的路表的降雨,通常采用合成坡度或者路面横坡,汇集到路基两侧排除,但在一些超高路段路表积水会排至中央分隔带边缘;还有中央分隔带的灌溉水,这些水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被蒸发;一部分通过排水系统排出;还有一小部分进入路面层,对道路产生水损害。对于灌溉水对道路产生的损害,我们应从提高中央分隔带的排水设计入手,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水的渗入。中央分隔带的排水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设计间距为30~50 mm的横向排水沟,将盲沟中的水排出路基以外;②设计底坡不小于0.3%的纵向梯形或矩形盲沟,汇集中央分隔带灌溉水或雨水;③设置沥青防渗层及土工布防渗层,防止水从侧面向路基渗透。
此外,近年来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交通量日益增长,超载车辆非常严重,这会增大动水压力,加速沥青路面的损坏。
沥青路面水损坏与沥青路面设计施工、施工、使用养护和管理均有紧密关系,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沥青路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提高沥青路面的稳定性,促进沥青路面的稳定、安全、舒适和高速运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邵腊庚,郭芳.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坏处治方案设计[J].中外公路,2008,(2).
[2] 何中楠.长期浸水对沥青和集料—沥青界面性能损伤的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2,(2).
[4] 潘宝峰.动水压力作用下路面材料损伤的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5] 高红宾.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成因分析及养护对策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