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育孩子的时候,请你别拆台!”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正在一脸严肃地教育孩子,擺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你的另一半或者家中的老人,在旁边不断插科打诨,或者同仇敌忾,帮着孩子说话。几个回合下来,让你身心俱疲。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一家人意见有分歧,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情。曾经看过一则调查:“你会因为教育观点不同与另一半产生分歧吗?”结果,80%以上的父母都表示,这已经成为困扰夫妻关系的“难题”。
  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这对世界级的恩爱夫妻,最终分道扬镳,原因之一就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分开是为了家庭的健康。别看“拆台”这件小事,它影响的不仅仅是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整个教育都变得糟糕。

“硬碰硬”和“放任自流”对孩子都不好


  一般来说,教育孩子时,家人拆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硬碰硬,遇到问题一定要争个对错;另一种是自己服软,任由孩子去了。不管是哪一种,对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第一种:硬碰硬,一定要争个对错
  有个朋友最近跟我诉苦,说夫妻两个人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很少吵架,有了孩子之后,一个月吵架的次数,抵得上谈恋爱的那几年。
  昨天因为孩子挑食的事情,她又和老公大吵一架。朋友正耐心地劝孩子多吃点蔬菜,老公在旁边来一句:“谁没有个挑食的毛病啊,你不也挑食,总逼孩子干吗!”
  朋友气得不行,甚至考虑这日子还要不要过了,再看看孩子,在一旁吓得大哭。
  教育孩子,不怕夫妻双方教育理念不同,怕就怕两个人都笃定自己是对的,然后为了证明自己,当着孩子的面,争得面红耳赤,慢慢地吵出了情绪,上升到人身攻击,这才是最坏的影响。
  在孩子眼里,爸妈没完没了地吵架甚至打架,内心会惶恐不安,甚至觉得都是自己不好,惹得爸爸妈妈吵架生气,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伤无助等情绪。
  第二种:软碰硬,在孩子面前失去权威
  大人管教孩子,最忌讳的是当着孩子面有分歧,常常使双方的教育都失灵,很容易让孩子钻到空子。比如妈妈让孩子早点睡觉,爷爷奶奶却不这么想,孩子一闹,就满脸心疼地哄:“不哭啊宝贝,不想睡就不睡。爷爷我陪你看,你妈妈管不着!”这样一来,妈妈的权威就受到了挑战。
  孩子会怎么想?他自然倾向于总是温柔偏袒自己的一方,而对于妈妈心生排斥。
  还有的孩子学会了看脸色,见风使舵,习惯了躲避严厉的一方,讨好宠爱自己的一方。想要什么,想玩什么,妈妈不同意没关系,找爷爷奶奶肯定可以。
  孩子一旦养成了这种坏习惯,未来很有可能难以管教。任性娇纵就是这么来的。

抓大放小,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一致”


  管教孩子,互相拆台,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曾遇到过这样那样的情况。我记得邓超孙俪夫妇就曾在微博上相互吐槽彼此的带娃方式。孙俪在微博上说:“爸爸在家就是我教育孩子的绊脚石。”邓超则评论道:“你是宠爱我小情人的绊脚石。”
  教育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不好孩子。重要的是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统一战线,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立场一致,抓大放小。比如孩子应该养成哪些好的习惯、如何喂养孩子才是最好的、哪些教育问题是底线等等,这些问题一家人要达成共识。有了大前提,教育孩子会少去很多麻烦。
  其次,两人的分歧,最后不要直接展示在孩子面前。因为同一个问题,两种说法,很容易让孩子不知所措。即使当时的情况,你不赞成另一半的做法,也尽量不要插手,事后再沟通。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颇有心得,在妻子教育孩子的时候,他永远坚决地站在妻子的那边。
  特朗普妻子曾说:“如果我对孩子们说‘不’,他们会去找自己的爸爸:‘爸爸,我们能得到这个吗?’特朗普会问:‘你们妈妈怎么说?’孩子们会告诉他,‘妈妈不同意’,特朗普就会告诉孩子们他也不同意。”所谓夫妻同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其他文献
本期推荐1:《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这是近年来历史类图书中的一本畅销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来自以色列,出生于1976年,非常年轻。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动物到上帝”,以超级宏观的视角,仅仅用了400余页的篇幅,就把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给勾勒了出来,颇有新意。  先说说这本书的精彩之处。首先一个就是可读性非常强,语言通俗易懂,这也是畅销书的共同特点——门槛低,老少咸宜。而且,通俗未必不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变生活,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教师要在生活中挖掘有效的资源,结合幼儿经验与生活,创设生活课程。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生活也是教育。”《3~6岁儿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既教育。在幼儿园生活中,幼儿的一日生活即课程。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很多孩子由于父母过度保护或忙碌,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老师要怎样引导幼儿积极投入生活教育中去呢?  关注生活,引导幼儿热爱自然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在幼儿教育中,我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关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朋友圈三千好友,却找不到可以聊天的人》的文章在朋友圈和网络流传,网友纷纷留言“被戳中泪点”。  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一则“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招募启事引起关注。其内容是年轻人每月只需支付几百元,就能租到养老院中的“酒店式标间”,而条件便是每月至少陪伴院中老人20小时,包括陪老人聊天、看书、写字和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等。有网友留言:“如今陪聊也成了生产力。”  另一则与聊天相关
幼儿园园部大厅的图书馆开放以来,投放了许多经典、热门图书,包括家长、教师和幼儿推荐的书籍。从后台统计数据来看,部分孩子借书的频率不高,借书的数量也不大。图书馆投放的书籍中,故事类的图书比较多,满足了大部分孩子阅读的需求,但有一部分孩子对图书的种类有更高的期望,他们有个别需求时,找不到相应的书籍。基于图书馆图书配备的现状以及孩子们的个性需求,图书馆多元图书的配置正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完善。可以用的图书
幼儿安全至关重要,教师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长抓安全教育,坚持集体讨论和随机教育相结合,将安全知识作为活动主题对幼儿进行集中教育;注重随机教育,让安全教育渗透幼儿的一日生活;并让家长配合教师工作,形成安全教育合力。集中教育,让孩子牢记“安全”二字  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进行集中教育,如向幼儿展示有关安全知识的图片、音像资料。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收集防火、防触电、防煤气中毒、防雨、防雷、防震
硬膜外麻醉在我国临床医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硬膜外麻醉是指在患者的硬膜外腔中,通过硬膜外留置导管,随时追加药物,以此来适应和调整手术麻醉的时间。本文详细介绍硬膜外麻醉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硬膜外麻醉质量的措施。  硬膜外麻醉的具体操作为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道后,患者取侧卧虾弓位。在需要进行硬膜外阻滞的间隙中,硬膜外穿刺针穿刺抵达硬膜外腔,将硬膜外导管,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留置于患者的硬膜外腔中。
幼儿教育较为重要,该阶段教育对幼儿各项能力的启蒙以及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幼儿年纪较小,没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幼儿教育往往以知识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且这种游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该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幼儿对于学习的意义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而言没有教育效果。因为驱使幼儿开展学习的并不是教师的督促,而是其对事物的兴趣。幼儿对
宝宝夜里反复醒来哭闹,父母该怎么办?很多父母晚上经常要去抱宝宝,安抚、喂奶,没法好好睡觉,搞得自己精疲力竭。一种盛行一时的育儿方法就是让宝宝哭,不要去管,让他们逐渐学会独立。这就是所谓的“哭声免疫”,这让父母能睡个好觉。但是,这种行为方式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有一些心理学家担心婴儿哭闹得不到安抚,会影响大脑发育,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但另一些专家并不认同。儿科医生提醒,有些婴儿哭闹是生病的表现,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哮喘发作表现为胸闷、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本文介绍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的一些知识。  支气管哮喘和  心源性哮喘的区别  (一)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与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有直接的关系,受可逆性气流的限制,还可能会引起喘息的反复发作,经常在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