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让我们回到经济实情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cs8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9日,《人民日报》一篇对“权威人士”的专访引得财经界纷纷刷频。在这篇题为《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中,“权威人士”直指中国经济领域的关键之处,语言风格更被网友称为“通俗”、“霸气”,还“接地气”,以至于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文章来看,这位“权威人士”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把握,非常准确,对未来经济形态的判断,也极具前瞻性,是一篇深谙中国国情,为广大投资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以及普通国民的“解惑”之作。
  更重要的是,“权威人士”尽管相当“权威”,体现了很强的政府意志,但其观点充分体现了一种“市场导向”,即让市场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对近期中国经济的一些权力主导的提振之策进行了“反思”,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
  政策反思
  “权威人士”对近期一些经济策略的反思,甚至有些“不客气”,这不寻常。
  中国经济真正的下行,可以说是从2014年开始的,这一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这个增速是1990年以来的新低。在金融海啸之前的2007年,这一数字是14.2%。也就是说,7年的时间,中国GDP增速几乎滑落为原来的一半。
  2015年,中国的GDP增速终于“破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承认,中国经济同比增速为6.9%。GDP仅仅是一个人为统计的数据,它并不能代表正在发生的危机。但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一些“特殊行业”的消极信号则影响着国人的信心。
  一线城市房价直线上升,二三线城市楼市去库存缓慢,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困扰着一些地方和行业。同时,银行坏账攀升,利润下降,一些海外投资者纷纷清空中国的银行股。股市更换了最高监管长官,托市政策纷纷出台,甚至明确推迟了注册制的施行,但上证综指却依然在3000点左右徘徊。
  显然,作为“经济发动机”的房地产出了问题。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它是地方政府赖以生存的“财源”,也是银行资产负债的主要配置行业。同时,它还是其他行业,比如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消化器”。
  这个行业出问题,整个经济会震动。因此,近期一些提振经济的策略,本质上就是如何重振房地产,去除二三线城市的库存,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复苏。这个依靠房地产提振经济的“中国式逻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一直屡试不爽,被一些官员奉若神明。但现在,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前段时间,中国财经领域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足以折射当前财经官员的“生态”、“心态”,以及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今年2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相关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了一句:“个人住房加杠杆逻辑是对的。”
  随后,各种关于中国央行行长认为“加杠杆是对的”报道纷至沓来,认为这是新一轮货币“大放水”的明确信号。在一些报道中,可以明显看到公众对财经官员的质疑,货币当局的最高负责人怎么能如此轻率地说“加杠杆是对的”呢?
  其后,两位央行副行长对周小川的话专门进行了解释。央行副行长易纲说,货币政策稳健的取向没有改变。另一位副行长潘功胜则更直截了当地说,当时,周小川的回答是“你提问的逻辑是对的”,并没有说“房地产加杠杆是对的”。
  不过,周小川当时的回答并不是只有这句话。周小川当时还阐述了两个关键点:其一,个人住房贷款在中国银行系统总贷款的比重偏低,有的国家占40%~50%,中国只有百分之十几,所以有很大发展机会。其二,中国个人房贷的首付比例原来是30%,现在降低是有空间的。今后,可能会考虑给银行更多自主权,让他们来制定首付比、利率。
  显然,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货币当局负责人在公开场合阐述这两个关键点,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中国到底要不要加杠杆,到底加多少,加到什么程度?这是所有人民币使用者的担忧。
  “权威人士”对“加杠杆”问题给出了明确回答,其用语坚定、通俗,完全站在了普通中国人认知方式,以及利益立场的角度考虑问题。“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
  “权威人士”还形象地指出,中国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比如,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
  “权威人士”的话已经很明确。有解读认为,“权威人士”对加杠杆的论断,是指出了中国未来经济复苏的“方法论”。不过,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微观金融生态和投资者心理,“权威人士”对加杠杆的解读,意义更多在于稳定投资者的预期,重塑国民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因为,信心在现在比什么都重要。
  信心之战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当前的金融形势,那么必然是“肉烂在锅里”。
  一方面,中国对资本外流采取了严格管制,老百姓多数的钱只能留在国内配置资产。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国内资产(未上市公司股权、股票、银行存款和房产等)的价值有着明显的贬值趋势。因此,资金必须要找到一种最可靠的资产进行配置,企业股权、股票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而负利率又让银行存款每天都在贬值。那么,唯有一线城市的物业才能成为资金集聚之地。
  于是,一个“反调控”的经济现象出现了。中央希望二三线城市去库存,但结果是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高到离谱,二三线却去库存缓慢。要知道,这种“反调控”的现象在以前很少出现。
  可能有人要说,以前中央不断调控楼市,房价却不断上涨,这不也是“反调控”吗?这完全是两回事。以前的楼市调控,很大程度只是某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唱双簧”,调控楼市最有用的信贷、税收手段一直“温温吞吞”,投鼠忌器。   但这一次不一样,政府在首付比例、信贷利率等方面大幅度放宽了二三线城市的买房要求,但依然效果不佳,而一线城市尽管拿出了调控楼市各种手段,但楼市依然从容地完成了新一轮“阶梯式上涨”,并且把房价锁定在了一个新的价位,看起来非常稳固。
  “反调控”问题不光影响了国民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信心,更严重的问题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暴涨,将危及中国实体经济的根本。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国最好的实体企业都集中于中国房价最高的地带,北上广深,还有它们周围的卫星城市。资金不断“对调控说不”,蜂拥到这些城市和周围地区,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挤压效应。
  在深圳楼市结束新一轮狂飙之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非常含蓄地指出,“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任正非的话说出了中国企业家的心声。华为这样的公司,目前尚未明确进入地产业,但其他实体巨头早已在地产行业风生水起。比如,中国绝大多数家电企业旗下都有一家以自己名称“打头”的地产公司。
  除了企业进入房地产逐利之外,个人投资者进入楼市进行资产保值的热情并没有改变。可以说,中国国民早已陷入了一种对货币“大放水”的习惯性恐惧之中,一线城市的房价高涨,购房者在卖房者临时加价数十万的情况下,依然果断下单。如果不是出于恐惧,一个工薪族断然不会如此“慷慨”。
  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信心问题。“权威人士”的这篇访谈中,多次提到“信心”二字。提振信心不是光靠口号,它必须通过两个关键来具体化,其中之一是,破除国民对加杠杆、货币大放水的恐惧。另一个,则是对企业家的保护。
  “权威人士”提到,现在最关键的是通过保护产权、知识产权,使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要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一些具体政策执行上,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
  之前,在政府的各类官方文件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关于保护企业家积极性的“官话”,但像“权威人士”这样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直指企业家最关注的问题——产权保护和政商关系,极为少见。“权威人士”还指出,企业家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体系适应能力的主导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包括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家。
  除了欧美遇到危机,外部需求下降的外部原因之外,中国实体经济的下行,最重要的内部根源之一是企业家信心不足,不愿意投资,而是愿意把钱拿到房地产市场逐利。这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货币“大放水”的恐惧,二是对产权保护的担忧。在这个意义上讲,“权威人士”可以说是看到了实体经济真正的病根,对症下药,而提振信心是第一步。
  现实主义
  纵观这篇“权威人士”的访谈,回归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个主导思想。
  最简单的问题是,中国要放弃对经济增长、增速恢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中国经济减速之后,不少人认为,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个“U型”或者“V型”曲线。经济在触底之后,将很快反弹,重新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但“权威人士”提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是一个“L形”。换言之,何时增速恢复并没有明确预期。“权威人士”表示,“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
  另外,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是,“权威人士”提到了“经济分化”的问题。所谓“经济分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业、企业的分化,即经济发展会让中国涌现很多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企业,而另一些行业则不具备竞争力,将被彻底淘汰和产能缩减。另一类分化是地区分化,一些地区经济结构健康,产业强大,抗下行能力强,而另一些地区则完全是投资拉动,抗下行能力弱。
  第一类分化几乎是任何经济体都存在的现象,但第二个分化则极具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后,中国一直通过“地方竞争”推动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因自然禀赋、治理能力的不同,迅速拉开了经济的差距。在中央层面,则不断通过转移支付、地区产业扶持等手段进行“调配”,从而维护地区平衡。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调配”是合适的,但过度“调控”和“均贫富”,客观上也对资源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起到了阻碍作用。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越来越对要素资源的全国性流动提出了高要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要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重构自己的“区域平衡”政策了。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权威人士”毫不回避,明确指出了经济分化以及地区分化的问题。“权威人士”表示,“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有统计显示,从2015年开始,《人民日报》每次刊发“权威人士”相关文章之后,都会出现股市下跌。比如,这次“权威人士”的专访刊出后,上海综合指数又下跌2.8%。这种“联系”和“推论”,显得有些牵强。因为,中国股市在2015年年中的大股灾后,一直都处在密集的小幅度“上升、下跌”波动之中。
  但换个角度看,“权威人士”的观点显然比中国股市更和实体经济具有“相关性”,而且远比后者更能体现实体经济真正的困惑和问题。“权威人士”数次在党报上对中国经济的解读,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对中国当下经济发展的“正本清源”。其指出问题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让各方面回到中国的经济现实。
  当真正有分量的、客观的“经济解读”打破了那些不切实际的预期,承载着不切实际预期的A股,显然会做出应有的反应。
其他文献
《新闻周刊》9月19日  大脑手术一直因为脑部结构复杂和手术医生难以看清脑内而成为难度最大的外科手术,但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发明了一款微型相机,可以帮助医生攻克这个难关。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奇迹”(MARVEL),它的直径只有0.2英寸、长度仅0.6英寸,它能够依附在任何内窥镜上进入人体内部,并进行120度的自由弯曲探视。另外“奇迹”还能够进行3D成像,供手术医生更加真实的看清大脑内
是时候了,我们亟需重塑医患关系。  和教育领域一样,医疗对于一个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无须赘言。一个是教书育人,一个是治病救人。同样是和教育领域类似,经过十余年过度市场化的腐蚀,普通民众依然看病难、看病贵,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美誉度依然在下滑。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其实都是医患关系恶化中的输家。  医疗保卫着我们的健康,医患关系的恶化摧残着社会的健康。这是一个时代的悖论,也可以说是特定发展阶段出现的
一旦英国政治、商业和媒体领袖开始注意到这些关于英国退出之后的生活的“硬”事实,我们大可信心满满地认为选民将会决定留在欧盟。  在今年欧盟所面临的多重生存挑战中—包括难民、民粹主义政治、德国要求的紧缩、希腊(也许还有葡萄牙)政府破产等。有一场危机正在走向解决—英国不会表决离开欧盟。  如此自信的预测似乎与民调相悖。民调显示,在6月的英国全民公决中将有大约50%支持“英国退出”。英国公共观点可能更加偏
自2013年3月算起,李克强任总理的新一届中央政府依法履职已满一年。  这一年间,李克强总理召开了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涉及議题百余个;赴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调研考察,足迹遍布国内1/3的省份,分4轮主持召集过由23个省份负责人参加的区域经济发展座谈会;前往9个国家出访……  《南风窗》记者梳理了总理一年的“足迹”和行程后发现,这个共和国历史上首位具有经济学博士背景的总理在施政上呈现出鲜明的
圣诞品生产基地的转移是中国制造变化的一个缩影。  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时,美国采购商Rayna再次往中国跑了一趟,补充采购一些饰品和丝巾,这并不是因为她的生意有多红火,而恰恰是她对市场信心不足,不敢一下大批量采购,改成分批下单。  “目前,美国的经济不是很好,圣诞节消费会比以前缩减一点。一个家庭,假如有人失业,只有一个人工作,那显然消费是不行的。不过,大人的东西可以省,小孩子的圣诞礼物,大多数家
说普京是英国石油服软的全部原因、根本原因什么的,多少都显得勉强。理由很简单,举国家之力拐弯抹角“逼退”野心勃勃的石油企业的“觊觎”,绝对谈不上孤例。  1995年到2007年间担任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的约翰·布朗,无疑是一位“长袖善购”的商业领袖。起自1997年的全球石油并购大戏,便是由他而始。英国石油公司276亿美元收购阿莫科、320亿美元收购阿科,都是其得意之笔。当然,这份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德翼航空坠机次日,德、法、西班牙三国领导人一起在坠机现场默哀。  2015年3月24日,执飞西班牙巴塞罗那至德国杜塞尔多夫4U9525航班的德国之翼航空公司A320-211客机在途经法国时坠毁于阿尔卑斯山区,机上144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自2009年以来,欧洲国家曾发生多起机毁人亡的重大航空事故,其中至少有4起曾引起社会广泛争议。除了这次重创德国的“3·24”空难,另3起空难的受害者
加于东莞的“文化沙漠”的指责,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未停止过。更早以前,这一称号被用于香港、上海、深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经济非常发达,但历史上一直处于文化边缘地带。“文化沙漠”,显然是广义上的文化中心主义的心理产物。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一梯次顺序,当一个社会人衣食无忧,可以保有当前生活境况不被威胁,
10月15日上午,江西省免去李安泽的省发改委主任职务,吴晓军继任。今年6月,原江西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被调查,成为十八大之后首个落马的副国级官员。江西,也成为十八大之后的反腐重地之一,原江西省人大副主任陈安众、副省长姚木根、省委常委赵智勇已经悉数落马。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李安泽2008年3月后开始担任新余市长,2011年后,时任新余市人大主任的周建华开始举报新余市领导。举报信称,2
最近,有两件事给我以震撼。  一件是一个官员朋友告诉我说,他妻子(大学的副教授)并不懂股市,以前并不沾股市这个“赌场”,但是,现在看着股市火热,也拿出存款去炒股了。  另一件同样和股市有关。一个在珠三角开工厂的朋友,把半死不活地维持的工厂卖了,不再搞实体,变现出了几百万元现金,然后迅速投奔股市。他一边看着上涨的指数一边对我说:“你还不赶快?”  这几个月来股市的火热明显已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财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