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女性墓志婉辞及语言价值浅说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古女性墓志语料丰富而价值独特,呈现用词求新、婉辞系统发达,及多用典故词求古雅文风的三个明显特点。前人对墓志研究集中在字形角度,兼及史学、文学和社会学角度关注女性墓志。从词汇和修辞角度梳理女性墓志,一则补充女性墓志本体研读新视角;二则加深认识中古词语双音化发展状态;三则总结女性墓志中大量的连绵词和叠音词;还可对墓志词语体现的古今异义和保存的唐代文献整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女性墓志 婉辞价值 双音化
  在3934篇可供参研的隋唐墓志中,女性墓志计921篇①。墓志总量庞大,语料真实。女性墓志文风委婉,用词明显双音化。以下从语言特点和价值两个角度举例浅说。
  一.语言特点
  女性墓志特点有三,首先隋唐墓志整体格式固化,用词不断更换搭配语素以求新;其次,内容上婉辞类别丰富,用于女性墓主的婉辞至少有五类;第三,墓志文风古雅婉转,叙述多典故等修辞成词。
  (一)婉辞求新
  墓志文越格式化,用词避复求新的客观需要越突出。墓志文不乏套用句样[1]、借助修辞如用典[2]、引经和借代等词语形式。墓志文常见婉辞有丧葬类、婚礼类、年龄类、品评类等。就数量最多的丧葬婉辞看,叹息女墓主去世的词语常出自珠玉或花树受损、月缺时变、舟沉灯灭等比喻修辞;一句之内多见罗列,如:
  10.130②《田氏墓志》“当夏兰摧,未秋桂落”。(隋大业十一年)
  19.128《五品亡宫墓志》:“阳春有暮,荒凉秾李之蹊;厚夜无晨,歇灭芳兰之气。”(武周年间)
  33.171《蔡君妻张氏墓志》“霜草寒枯,風灯影灭”。
  又,婚礼婉辞多见于女性墓志,如“百两”“降嫔”“再行”;还有先秦既成婉辞“秦晋”、“柏舟”、“好仇”等。
  (二)类别丰富
  对于男墓主,撰文者重点赞誉其生平功绩。女性墓志文则着重描述其品德,计五类:
  1.言行规矩
  言行合乎礼仪规矩、谨言俭行是备受赞誉的妇德。如:
  9.011《寇炽妻姜敬亲墓志》“言规行矩,率礼无违”。(隋开皇三年)
  10.049《陈氏墓志》“动合规矩,言由礼则”。(隋大业七年)
  18.079《刘君妻郭宾墓志》“俯仰不遗规矩,送迎不出户庭”(武周万岁登封元年)
  2.婚后待人
  待人接物忍让恭顺,主要是女性婚后对待夫家包括继子的态度十分重要。体现在顺夫敬老、慈爱育子、友爱夫家亲戚等。如:
  9.055《元范妻郑令妃墓志》“相敬如宾,和彼琴瑟”。(隋开皇九年)
  11.098《侯君妻刘氏墓志》“崇舅姑之礼,敦长幼之风”。
  40.281《唐思礼亡妻太原王夫人(太真)墓志铭》“夫人怜育二子,过于己出”。
  3.禀赋性格
  女性墓志中最常出现的禀赋性格类品评词是温婉贞孝,如:
  9.006《封忠简妻王楚英墓志》“夫人禀粹淑灵,膺和庆绪”。(隋开皇三年)
  18.077《马君妻石二娘墓志》“夫人幼而贞婉,长而仁孝”。
  28.036《杨君妻裴氏墓志》“性根大孝,礼自生知”。
  4.才貌风度
  墓志极少直接描绘女性五官,关于外表多白描笑容、肤色、眼神、身姿或衣饰,再或品评风情气韵,如:
  9.006《封忠简妻王楚英墓志》“风度凝婉,神情秀出。”(隋开皇三年)
  9.118《董美人墓志》“妖容倾国,冶 千金”。(隋开皇十七年)
  13.042《杜询妻崔素墓志》“香飘衣袂,仙去莫留”。
  5.质素声誉
  女性本质与声誉,一般比喻为珠玉和花树,两种喻体还可对偶并举,如:
  18.098《慕容君妻李氏墓志》:“若朱槿含曦,映初霞于岩畔;似红蕖出水,凝晓婺于星津。”
  29.154《乘著墓志》“令德淑慎,椒花葛藟”。
  39.022《大隋太师凉国景公(贺兰祥)夫人刘氏墓志铭》:“夫人质挺琳球,声飞兰菊。”(隋开皇三年)
  这部分婉辞多临时之用,语素搭配与形式灵活。又如还常见植物类喻体如“桃李”、“荇菜”;其它如“松鹤”、“云霞”等。
  事实上,五方面的品评常以总体概括出现,如:
  9.006《封忠简妻王楚英墓志》“夫人妇德内彰,母仪外朗”。“四德六行之美,乃照灼于丹青;埋羊候日之奇,寔挥被于缃篆。”(隋开皇三年)
  (三)多典故词
  委婉是墓志中最常见的修辞造词。语法形式上多同根词;从语义看多近义;从语音看多押韵调整词;从深层思维看多类推词。其中,通过引用典故将女墓主比拟古之淑女贤妇,用词简练肃雅。认清引用来源,对词汇的继承与发展不无裨益。最常用的典故词是“敬姜”、“孟母”和“梁妻”,体现封建妇德“相夫教子”的至高标准。此外,又如:
  9.055《元范妻郑令妃墓志》:“虽邓女六岁,而通孝经;甄后八年,而布仁义。”(隋开皇九年)
  11.014《段君妻张女羡墓志》:“至于探 机辩,邓 讶其聡明;文章卓荦,班女惭其词赋。”
  17.151《唐小姑墓志》“皎团扇于班文,绚椒花于蔡笔”。(武周天授二年)
  17.154《许君妻樊氏墓志》:“有女如玉,出其南阳,必宋之子,必齐之姜。”(武周天授二年)
  40.279《唐故濮阳郡吴夫人(吕常侍妻)墓志铭》:“五音得蔡女之妙,七戒习曹氏之风。”
  以上典型闺秀人物是传统道德与才华的代称。如此品评已超脱“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一般妇德,体现隋唐时期对女性才智的赞赏,是女性地位提升的证明。
  二.语言价值
  (一)观察叠音词和连绵词变化   墓志婉辞中除大量同根近义词,最常见这两类词。它们属于描述性形容词,其中叠音词多平声相迭,蕴味悠长。二者对分析婉辞发展起到侧面辅助作用。这一时期,叠音词和连绵词多传承自上古《诗经》《楚辞》等作品。
  隋唐墓志叠音词如:
  9.118《董美人墓志》“悠悠长暝,杳杳无春”。(隋开皇十七年)
  10.056《魏氏墓志》“沉沉陇日,萧萧白杨”。(隋大业七年)
  18.089《慕容君妻李氏墓志》“亭亭岩畔,灼灼闰中”。(武周万岁通天二年)
  常见的叠音词还有“冥冥”、“幽幽”、“苍苍”、“飘飘”、“依依”、“霏霏”、“汤汤”、“翩翩”、“凄凄”、“夭夭”、“煌煌”、“锵锵”等;仄声叠音词如“赫赫”、“婉婉”、“漫漫”、“寂寂”、“振振”、“肃肃”、“浪浪”、“郁郁”等。
  隋唐墓志连绵词亦多承前而来,如常见的“窈窕”、“婉娩”、“绸缪”等,又:
  10.121《唐该妻苏洪姿墓志》:“參差共尽,雕零并迅。薤露双悲,铭旌两引。”(隋大业十一年)
  15.211《王君妻姜氏墓志》“照灼金闺,葳蕤彤笔”。
  39.110《威安公故妻新息郡夫人下邳翟氏(六娘)墓志铭》:“无方左右,特禀少微之星;取类琳琅,咸为大国之宝。”
  (二)观察古今异义词
  首先,从词法来看,部分原有的单音词连用转化为婉辞,以致词义重新凝练甚至转移,变化较大。常见如“天生”、“规范”等,又:
  9.162《王荣及妻刘氏墓志》:“或出驾朱轮,德存古老;或治上邑,道著先民。并韵管弦,俱润金石。”(隋仁寿三年)
  9.169《冯君妻李玉婍墓志》:“寂寂封户,箫箫郭门。人民非旧,城市空存。”(隋仁寿四年)
  33.033《王公晟妻张氏墓志》:“烟云凝思兮埋古岗,风光声哀兮成惨伤,陵谷变移兮朝与暮,寂寞终天兮堪断肠。”
  其次,随着双音化发展,文化词语的词义变迁明显。如23.137《代国长公主碑》一篇便有数例:
  “四女□太原王氏,□纯粹之行”。“美发可鉴,素□惠声”。“昔在谅□,殆将毁灭,聪明锐澈,韵清虑远。耳目所经,无不讽诵……”
  又女性墓志铭文颜色词很多,往往两色对比出现,由之形成的婉辞至今多拍用。如:
  10.163《六品宫人墓志》“如何红粉,永作黄尘”。(隋大业十三年)
  18.065《九品亡宫墓志》“云光敛白,霞色销红”。
  40.293《唐故朗宁公主墓志铭》:“烟霄无路,难追碧落之踪;桃李秾华,永谢青春之色。”
  色彩对比鲜明且庄重肃穆的“白”与“黑”常作为传统丧礼颜色词出现,“白”常被“素”替代;“黑”也常被“玄”替代。而色彩浓烈的“朱”“丹”“红”“粉”“碧”“青”“翠”“金”“销”“苍”等也常指代女性、特别叹息其早逝而使用。
  (三)文学和文献价值
  女性品评婉辞全面反映了封建礼制对女性的规约和引导,具有研究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变迁的社会学和史学价值。其中一些方面对汉民族女性形象的培养与塑造至今仍有影响。前述五类女性品评婉辞中,涉及言行却不鼓励女性多言多行;涉及才貌却以不重才貌为尚;最高评判是看重女性婚后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即孝敬、贞洁和不妒。即使贞观盛世也以之为至高标准赞誉女墓主,如:
  11.095《薄氏墓志》:“恭敬恱于舅姑,贞操溢于于闺阃。廉 镇乎厥志,嫉姤不生于心。”
  再者,前人曾专门总结墓志中提及的隋唐经籍。如程章灿先生[3]核对两唐书《艺文志》无录或亡佚情况,包括作者等信息有所说明。文章指出失传经籍中的个人专著二十四部。故女性墓志亦对古文献编目有一点帮助。封建贵族女性所看书籍会在品评其才识时出现,当然篇目大多比较单一,如往往提及的《内则》《女训》《女则》等,除宣讲女德书籍,唐时贵族女性最多接触为佛经。如23.137《代国长公主碑》:
  □诵《金刚经》两部□《华严》八□卷、《宝积》一百廿、《大般若》六百、《法华》、《药师》、《大集》等经,领晤了然……
  总之,隋唐墓志语料中,女性墓志数量可观,价值独特。在整体固化格式下,墓志用词不断求新。通过调整搭配语素的形式,及用典等修辞方式产生新词,体现词汇双音化趋势。整理中古女性墓志,对理解词义和补充当时文献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臧克和:《“句样”札迻》,《北方论丛》2001年第1期.
  [2]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语言形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程章灿:《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文献》1996年第1期.
  注 释
  ①所统计数量依据“华东师范大学文字中心隋唐五代石刻数据库”,在此特别感谢条件支持。
  ②标号10.130说明取例自《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拓本汇编》第10册130页,体现具体出处和年代。以下同,不另注。
  基金编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魏六朝书写载体转换与书体演变》(16CF165)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大鱼海棠》带着十二年之约一出场就席卷了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凭借其独具一格的中国元素内涵,获得了较好的口碑。随着中国动画市场的崛起,如何在影片中恰当使用中国元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大鱼海棠》为切入点,分析如何在动画电影中使用中国元素,促进中国动画市场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元素 国产动画 大鱼海棠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它包含众多的艺术门类。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技
作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童年时代就立志要成为作家的林清玄以他特有的笔调将东方佛教菩提智慧与自己对佛学经典和现实生活的独特生命体验相结合,不仅给当代文坛提供了一种新的
内容摘要:“丽”况是《溪山琴况》的第十况,在此况中徐上瀛指出丽的本质是发自于清静、古澹的琴之美音。在追求古琴之“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区别“丽”与“媚”,其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感触人心。古琴之“丽”的追求是琴乐对大雅、超脱自由、道之所在的追求,“丽”况中对琴之“美音”的追求也即是对一种超脱凡尘的琴音的追求。   关键词:《溪山琴况》 丽况 琴乐 美音  丽者,美也。于清静中发为美音。丽从古澹出,非从妖
张謇所处的时代是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破除封建传统观念,打破封闭守旧的思维模式,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是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作为这一时期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表,张謇是
内容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彝族的族称被确定下来。彝族内部人群多样、人口众多、广布于川黔滇三省部分地区。历史时期,彝族多被称之为“倮倮”、“猓猓”,在黔西北还流传着类似于“黑倮倮、白倮倮,围着火炉烤脚杆”等俚语。虽各地服饰、首饰、语言有些许区别,但在民族识别中均被归属为彝族这一单一民族。自此,学术界关于彝族的研究方兴未艾,大多研究是針对集中居住在川、滇两省的大小凉山地区、以及云南楚雄、红泥河、
内容摘要: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武汉方言也随着武汉本土网民的激增进入到了网络生活。网络中使用的武汉方言多为称谓语、委婉语和骂詈语,极具武汉方言的代表性。在网络中使用和传播武汉方言,继承和发扬了武汉地方方言文化。越来越多的武汉人开始重视武汉方言,采用各种新颖的网络技术手段来保护和传播武汉方言,政府和学界开展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武汉方言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现象启发我们对普方关系
内容摘要:绝句叠字,音调流美,营造音韵和谐美。绝句中,拟声有天籁、地籁和人籁之别,像天籁之音,有风声之“萧萧”与雨声之“潇潇”,皆能绘其状,深情绵渺。   关键词:叠字 萧萧 潇潇 拟声绘状  绝句,以言简意赅称名,尤重辞采的锤炼。诗词的美学趣味就在于其辞藻的妙绝,诗词之美,皆有赖于语言来表现和实现。绝句使用叠字,诚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谓“写气图貌”一样,能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事物的的状态与
内容摘要: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本文以京绣、易县清宫刺绣、缂丝三个代表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在分析其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现状 存在的问题  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及传承现状  我国已公布的在四批共计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共计十大类,其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民俗三大类项目的总数共计522项,占总数比近40
内容摘要:“气”是中国哲学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时期,从中国古代到现当代,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学、哲学等众多文化领域中感知到它存在的踪迹。不仅如此,哲学往往对美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气”的范畴也就随之延伸到中国美学并伴随其不断发展。总的来说,“气”这一范畴,意义深远,早已有不少人试图去研究“气”,但都无法窥其全部。本文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截取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