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成促进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r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是一种数学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感。下面,笔者结合“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对估算教学的一些体会。
  案例描述:
  师:估算是怎么算的?
  生1:估算时,把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再相乘,就得到了估算的结果。
  师:这位同学说出了估算的具体操作方法,即把一个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那是不是两个因数随便把哪个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都行?
  生2:不是,是要把两个因数中最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那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如将102×6看成100×6。
  师:“找最接近的数”,说得挺有道理的,你们觉得呢?
  (大部分学生都点头同意他的说法)
  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出示:12×5 53×6 319×5 803×9
  估算803×9时,学生出现了以下三种估算方法。
  (1)803×9≈800×9=7200;
  (2)803×9≈803×10=8030;
  (3)803×9≈800×10=8000。
  (估算后,部分学生对估算方法产生了质疑)
  生3:老师,我觉得这几种估算方法有问题。虽然估算不能只看结果接不接近准确值,但估算结果有的是7200,有的是8030,两者相差太多了吧!
  师:他发现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把不同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有些结果误差确实有点大。按照刚才的估算方法,应该把最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那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那这题应该用803×9≈803×10=8030。
  (很多学生表示赞同)
  生4:我觉得这题把9看作10不合适,因为803×9=7227,这样看来,803×9≈800×9=7200这种估算方法最接近准确值,最合适。
  师:真是位有心人!为了检验哪种估算方法更接近准确答案,这位同学已迫不及待地算出了准确结果。通过他这么一计算,确实把803看作800更接近准确值,为什么会这样呢?9不是更接近整十数吗?
  (学生陷入沉思,不一会儿有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生5:我知道原因了。803×9,如果把9看作10,估算结果和准确答案相差1个803;如果把803看作800,就和准确答案相差3个9,即相差27,所以肯定是把803看作整百数更接近准确答案了。
  师:真聪明!用算理说服了大家。是的,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少误差,可以把多位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
  (探究到这里,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了)
  生6: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估算方法是多样化的,有时不能只为了减少误差。
  师:又有争议了。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6:如果想买一支9元的钢笔,班里有42人,大约要花多少钱?这里就要把9看作10,如果把42看作40,按照这样的估算结果带钱就不够了。
  师:掌声送给他!他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教后反思:
  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一课的教学,有两点值得探讨:第一,把哪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教学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策略的优越性,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第二,在具体估算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估算的策略。以上两点可以说是估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快速掌握估算技能,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在学生探究前十分“到位”乃至“越位”地给予提示或暗示,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也弱化了学生的体悟与成长。
  上述教学,有学生提出“要把两个因数中最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那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观点,显然这种观点有局限性。如果此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通常把多位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学生很难将这个结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我没有立即予以纠正,而是有效地利用这个生成性资源,让学生继续用此方法进行估算。如在估算803×9时,部分学生感到这种方法有问题,于是通过精确计算发现有些估算结果误差较大,而后学生又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现“如果把9看作10,估算结果和准确答案相差1个803;如果把803看作800,就和准确答案相差3个9,即相差27,所以肯定是把803看作整百数更接近准确结果了”。在交流探讨中,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要把多位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原因,深刻体会了估算的意义和策略的选择。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上述教学过程大抵便是如此吧。我们一直在批判先算后估,认为已经得到了准确的答案,再进行估算显然失去了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难道先计算再回头看估算就没有其积极意义吗?
  如上述教学中,估算803×9时出现了三种方法,爱思考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估算结果有的是7200,有的是8030,两者相差太多了吧”,于是计算出了准确结果,并将其与估算值进行比较。这里,我们看到了估算因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度也不一样。当学生把估算结果与准确值进行对比后,自然明白需要调整估算的策略,也就是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独创性。
  研究还在继续,估算教学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生活运用中,所以聪明的学生提出了“估算方法是多样的,有时不能只为了减少误差”的观点。如买钢笔问题就是很好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估算的意义和策略的选择。
  经过这样的思考与教学,我终于体会到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说的一句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并利用生成性资源,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深化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6期刊登了《把“数学术语”转换成标准句型》一文,笔者阅后觉得原文有几处不够准确,特写此拙文与原作者商榷。  其一,原文“按20%的利润定价,就是定价比成本多20%”。笔者认为按20%的利润定价是把定价看作单位“1”,利润是定价的20%,即利润率是20%,定价比成本多25%。错误之处是转换前后单位“1”的量不同了,转换前把定价看作单位“1”,转换后把成本看作单位
教师成长须读书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不读书的教师只能当庸师。读书有三境界一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敌,教师每进入一个境界,便向前发展一步。  以书为师,造就听话型教师。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通过读书,可以明确现代教育观念,了解一线工作实际,学习别人的教学或管理经验,尽快进人教师角色。以书为师,对教师是一种补充和滋养,对书的消化与吸收,能使教师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但是,以书为师
这学期,县实验小学和我校教研组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以第四册“统计”为教学课题,以“有效课堂,个性教学”为主题,对小学低年级的统计课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情境都比较感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有效地完成信息的分类整理,学会条形统计图的作画,能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有质量的练习。但我们在课堂观摩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堂的导入如何让学生的新旧知识有效衔接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先后进行了三次磨课,现将我的三次磨课过程呈现给大家,以期与大家共同进步。  第一次教学:  我首先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略):“王大叔用18根l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读题后,我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引导:(1)要围长方形必须知道什么?生: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的确错误是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的产物,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错例的分析,善加利用,抓住错例的关键所在,做到以错引思,以错促思,通过正确巧妙地引导,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了学生在圆柱和圆锥学习中的解题错误,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以“圆柱和圆锥”为例谈谈学习错例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概念,提高问题辨析力  表面积与
近期,听了学校“认识整十数”的同题赛课,对于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略有所感,现呈现如下,与同仁探讨。  教学片断一:教学例1,感知整十  1.师A:谁来说说你捆了几捆?一捆是几个十,是几根?看,懒羊羊捆的和你一样多。(白板展示:1捆)  师A:有比他俩多的吗?说一说。(2捆、3捆)再来看看美羊羊的成绩。(白板展示:3捆)  师A:3捆是几个十,是几根?(三十)  师
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能够锻炼学生的算数能力、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最为常用。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方法引导、布置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转变思路,利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应用问题。  一、转变思路,化难为易  数学就像是城市中心的一座城堡,通往城堡的路有很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我,享受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下面,我结合“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教学的几个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片断一: 到生活中找寻  
画家简介:  葛涛,男,1971年9月9日生,字山魁、号静斋、九发居士。生于山东青岛、现居北京。师从贾又福、李铁生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理论与书画高研班,导师团成员,山水教研室主任,作品在各地举办个展联展多次。  作品入编《中国美术》《水墨中国》《炎黄艺术》《中国画坛》《书画研究》《国尚》《海峡艺术》《中国水墨画》等国家级刊物,另外作品被编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合集》《贾又福山水工作室学生优秀作品
“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学习后,年级组检测试卷上出现了这样一道选择题:“3吨黄豆可榨油1.2吨,计算榨1吨油需要多少吨黄豆的算式是( )。①3÷1.2;②1.2÷3;③3×1.2。”学生的答卷上选②的人数最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以前学习这部分知识后,习题或考卷上常会出现此类题目,学生的错误率很高。我评讲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