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史记·管晏列传》和《东周列国志》第16回“释槛囚鲍叔荐管仲”后,对鲍叔这种知贤、护贤、荐贤、让贤的高风亮节,不禁肃然起敬!试想,管仲如果没有鲍叔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知友,怎能由死囚变成卿相,以致功成名遂、安富尊荣。
鲍叔是管仲少年时的知友,知到什么程度,用管仲自己的话来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正因为鲍叔有此“五知”,所以“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管仲事公子纠,鲍叔事公子小白。在兄弟争夺国君之位时,管仲曾箭射小白。及至小白立为齐桓公,使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也就成了囚犯。齐桓公对当年之仇耿耿于怀,定要处死管仲。这时,鲍叔挺身而出,对齐桓公说:“人臣者,各为其主,射钩之时,知有纠不知有君;君若用之,当为君射天下,岂特一人之钩哉!”鲍叔这种为国护贤的言行,终于感动了齐桓公,赦免了管仲的死罪。
管仲被赦后,鲍叔鼎力举荐管仲为相,说“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管仲字)不可。”于是齐桓公听从鲍叔的推荐并以隆重的礼节去城郊迎接管仲,尊之为“仲父”。管仲相齐后,“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致使“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鲍叔是个开国功臣,齐桓公即位,要任他为相,但鲍叔自知只能“小心谨慎,循礼守法,非治国之才”,坚决辞让,并力荐管仲;管仲死后,齐桓公又要他接任相位,他坦率地说自己有“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的缺点,难以团结全体文武百官把国家治好,仍然辞让相位。鲍叔这种公而无私、胸怀坦荡的高尚品德,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曾说:“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三者,又何加焉!”按此说法,鲍叔可说是个智、仁、义三者兼备的人了。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像鲍叔这样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做到知贤、护贤、荐贤、让贤而甘愿“以身下之”的官员,可说凤毛麟角,而争权夺利、嫉贤害能者则比比皆是。据《资治通鉴》记载:战国时韩国贵族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况。他见“韩之削弱,数以书于韩王,王不能用”,于是著书十余万言。秦王见其书十分赞赏,“恨不得与之同游”,因急攻韩,韩王遣韩非出使秦国,韩非上书秦王,说他有办法一举而灭六国,秦王听了非常高兴,但没有任用韩非。
韩非的同学李斯是秦国的丞相,嫉妒韩非的才能出于己上,便在秦王面前献谗:“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秦王听信李斯谗诬,便将韩非下狱。李斯竟暗地使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他早日自尽。韩非要想辩诬,却不能见到秦王,当秦王悔悟过来使人赦免韩非时,韩非已被李斯毒死狱中。
不过,李斯最后也没有落得好下场。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定谋,矫召杀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欲专朝政,诬陷李斯谋反,李斯被腰斩咸阳市中,并夷三族。这就是所谓“即以其入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嫉贤妒能,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是心灵上的毒瘤,是折大树之阴风,湍高岸之恶浪,杀人才之匕首。《荀子·大略篇》云:“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蒙蔽公正)者谓之昧,隐良者谓之妒,奉(事奉)妒昧者谓之交(同狡)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秽孽(妖孽、灾害)也。”这些危言警语,大可“古为今用”。
鲍叔是管仲少年时的知友,知到什么程度,用管仲自己的话来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正因为鲍叔有此“五知”,所以“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管仲事公子纠,鲍叔事公子小白。在兄弟争夺国君之位时,管仲曾箭射小白。及至小白立为齐桓公,使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也就成了囚犯。齐桓公对当年之仇耿耿于怀,定要处死管仲。这时,鲍叔挺身而出,对齐桓公说:“人臣者,各为其主,射钩之时,知有纠不知有君;君若用之,当为君射天下,岂特一人之钩哉!”鲍叔这种为国护贤的言行,终于感动了齐桓公,赦免了管仲的死罪。
管仲被赦后,鲍叔鼎力举荐管仲为相,说“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管仲字)不可。”于是齐桓公听从鲍叔的推荐并以隆重的礼节去城郊迎接管仲,尊之为“仲父”。管仲相齐后,“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致使“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鲍叔是个开国功臣,齐桓公即位,要任他为相,但鲍叔自知只能“小心谨慎,循礼守法,非治国之才”,坚决辞让,并力荐管仲;管仲死后,齐桓公又要他接任相位,他坦率地说自己有“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的缺点,难以团结全体文武百官把国家治好,仍然辞让相位。鲍叔这种公而无私、胸怀坦荡的高尚品德,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曾说:“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三者,又何加焉!”按此说法,鲍叔可说是个智、仁、义三者兼备的人了。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像鲍叔这样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做到知贤、护贤、荐贤、让贤而甘愿“以身下之”的官员,可说凤毛麟角,而争权夺利、嫉贤害能者则比比皆是。据《资治通鉴》记载:战国时韩国贵族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况。他见“韩之削弱,数以书于韩王,王不能用”,于是著书十余万言。秦王见其书十分赞赏,“恨不得与之同游”,因急攻韩,韩王遣韩非出使秦国,韩非上书秦王,说他有办法一举而灭六国,秦王听了非常高兴,但没有任用韩非。
韩非的同学李斯是秦国的丞相,嫉妒韩非的才能出于己上,便在秦王面前献谗:“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秦王听信李斯谗诬,便将韩非下狱。李斯竟暗地使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他早日自尽。韩非要想辩诬,却不能见到秦王,当秦王悔悟过来使人赦免韩非时,韩非已被李斯毒死狱中。
不过,李斯最后也没有落得好下场。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定谋,矫召杀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欲专朝政,诬陷李斯谋反,李斯被腰斩咸阳市中,并夷三族。这就是所谓“即以其入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嫉贤妒能,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是心灵上的毒瘤,是折大树之阴风,湍高岸之恶浪,杀人才之匕首。《荀子·大略篇》云:“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蒙蔽公正)者谓之昧,隐良者谓之妒,奉(事奉)妒昧者谓之交(同狡)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秽孽(妖孽、灾害)也。”这些危言警语,大可“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