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课堂教学评价面面观
在讨论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之前,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观点。
就一堂好课的主要指标而言,万伟博士等在《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一书中指出,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学习艺术;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一堂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学习主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1) 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 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 有生成性的课,即
丰实的课;(4) 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 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春莉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主要考察:(1)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 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 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 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 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 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以上好课观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只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全面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生成。这些认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制定“活动单导学”模式评价标准,在共性基础上彰显我们模式的个性。
二、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序号评价项目评价内容权重
1教学目标符合课标年段要求,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三维目标定位合理,学生知能情意有效提升。”10
2教学设计精选活动内容,突出重点难点,体现层次性,凸显语文味。注意创设情境,问题设置有价值。活动设计清晰明了、简便、灵活,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20
3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单向讲授时间不超过规定。教学流程清晰,重点突出。学生自主充分,合作有效,展示踊跃。教师反馈及时有效,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动静搭配,活而不乱。教学媒体的运用适当,具有增效作用。40
4教学素养有亲和力、感染力,语言准确、简洁,板书合理、规范,引导、纠偏、点评、提升精当、到位,及时应对课堂生成,善于调控学生活动。40
5教学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投入,学有所得,课堂检测效果好,目标有效达成。20
1教学目标
(1) 符合课标年段要求。指落实课标相应年段重点,体现不同层次要求。如一二年级字词教学是重点,五六年级篇章教学比较重要,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要求。设计活动单时既不要盲目拔高要求,也不能出现中高段教学低幼化的现象。教学不只是“教课文”,而是在“教语文”。
(2) 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即在准确解读教材、关注学情的基础上制定目标。“准确解读”即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脉了然于心;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对重点、难点、疑点心中有数;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充分设想文本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关注学情”即在学生“现在发展区”的基础上确定“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而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徘徊、重复。总之,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列出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如词句点、段篇点、思维点、方法点、练笔点、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合理制定本课目标。如《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活动单目标:① 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故事;② 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感受少年的聪慧、机智。目标① 是能力点,目标② 是知识点、情感点,段篇点、思维点、兴趣点也蕴含其中。
2教学设计
(1) 精选活动内容。语文是由一篇篇“例文”组成的,例文中可学可挖的点似乎很多,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文本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燕子》一课的教学共安排四个活动:① 出示三组词,读准音;② 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段落大意;③ 以第一段燕子外形为例,品味写法;④ 品读全文,特别关注那些写得美、独特的词句。正因为活动不多,薛老师才能领着孩子把诸如多音字“晕”的各种读音弄得清楚、透彻,把一般形容鸟、人样子的词“外形”“外貌”搞得明明白白,把“抓住特点、用词优美”这个写外形的方法掌握得深刻牢固,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难怪江苏省教研室李亮老师评价:薛老师的课学生如果没来上,那一定是要补的。把他的四个活动搬至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上来,分解一下,一节课其实就是两个活动,容易做清晰、实在、到位。事实上“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一节课一般也只能安排两三个大活动,这要求我们精选活动内容,学会取舍:一是凸现主旨的重点段落,如《孔子游春》“孔子论水”那一段、《螳螂捕蝉》中凸显少年机智形象的重要语句;二是文本的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如《望月》“对诗”中写月的六句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可能就是个难点,因为这句诗学生没有接触过;三是文本“情”(文本主旨)“采”(语言文字表达)合一处,如《小儿垂钓》抓住“小儿怎样钓鱼”,就是抓住了语言文字和作者情感的交汇点;四是文本的课后习题,这是编者根据文本特点和课标年段要求精心设计的训练点、语文点,是通过这节课必须让学生掌握的,我们千万不能忽视。
(2) 凸显语文味。“活动单导学”模式为学科特点彰显留足了空间,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应语文味十足:一是充盈着浓浓的情,可通过语言传达情感、音乐渲染情感、情境烘托情感;二是飘荡着朗朗的书声,活动单设计的活动要重视读,整体地读,重点地读,大声地课,静静地读;通过默读引导学生感悟,通过感情读检验学生悟了没有,通过读体会情感,训练语感,积累语言及表达技法;三是氤氲着细细的品悟,品语言,炼语感,悟内涵,体情感;四是穿插静静的练笔,设计的活动单在“检测反馈”环节可安排一些小练笔:在空白处想象,如古诗《所见》活动单安排“表演诗趣”这一活动,要求:组内分角色,试着把这首诗描写的情趣再现出来(提醒:唱着什么歌,怎样唱,动作、神态如何?蝉也可以演哟);在结课时升华情感;在段式上仿写、结尾处续写,如《螳螂捕蝉》一课的检测反馈:续写,用上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第二天大臣们听说了这件事,议论纷纷。 。”既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又练写了总分方式。
(3) 问题有价值。注意问题的准确性、适切性、覆盖面、穿透力、思维力、情趣性等。六下《螳螂捕蝉》内容浅显明白,学生一读就懂,怎样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呢?请看一位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仔细读少年给吴王讲的故事,猜猜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在想些什么。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食物的诱惑、对获取眼前食物的沾沾自喜、志在必得等情感,在学生的猜测中活起来,“只顾眼前的利益”这个道理变得鲜活、形象起来。再看活动二设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词句,想一想:少年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你能悟出他的良苦用心吗?可以在书上圈圈点点写写。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聚焦关键词句“钻来钻去”“一连几个早上”“挺有意思”等词句,深入少年内心,聆听少年心声,与少年对话,少年的智慧、勇敢充分彰显。而一般的设计则是泛泛而谈: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文中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4) 设计可操作。“清晰明了”,要求叙述清楚,指向明确,学生一看就懂,不用猜测;“简便”,指设计的活动不要贪多,每个活动下的内容不宜多,多了,合作展示时费时、交叠、匆忙、不到位。我们来看《窃读记》一课的活动设计。活动二:读读课文第1~4自然段,体会作者窃读时的那份快乐(画画、品品、写写、读读)。此活动紧扣“体会快乐”品味,引导学生读出那份快乐,目标简明集中,容易到位;再看活动三:快速阅读课文第5~7自然段,练习说说下面的句子。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为了隐藏自己的时候,她会;在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的时候,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此活动设计一个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概括窃读的相关行为,体会种种行为掩饰下的那份担心、害怕,和活动相比,显得简洁明了。两个活动设计一详一略,一胖一瘦,张弛有度,显示出作者的设计匠心;“灵活”指根据需要安排自主、合作、展示、完善各环节,不机械,可减、可并、可增、可调。不需合作的就一定要砍掉“小组合作”环节。
3. 教学过程
(1) 自主充分。一指学生读题后迅即进入学习状态,不等、不慢、不望,确保时间的有效运用;二指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读、思、圈画、批注,潜心会文,静静地与文本对话;三指由组长掌控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完成读、圈、思等自主学习任务,不靠拢交流,养成独立、扎实学习的习惯。只有自主学习的步子走得从容些,才能“于无声处听惊雷”,确保交流、展示的出彩。
(2) 合作有效。首先,合作的内容要有效:需合作的内容一般是个人学习解决不了的,或有难度的、或开放的、或有争议的、或有差异的;其次,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组长组织、调控、引导要到位;二要把握时机:在大部分同学都自主学习完后即组织逐个内容讨论,不为个别等待;三要确保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生或发言交流、或侧耳倾听、或提出疑义、或反思完善,不允许有一个游离于学习小组之外;四要掌握方法:围绕学习内容逐步进行,一般是每个内容1~2生(抽问或抢答)回答,其余纠正、补充、点评、质疑;亦可用小黑板内容为示例,集体讨论完善(纠错、补充、整合、提炼),为展示做准备。五要展示人员做好准备:即讨论完后确定展示人员及展示方式。人员的确定有抽号、代表(推荐)及分工(合作)三种方式。基础知识一般抽号展示,确保人人过关(组内思考怎样保证本组得分);代表展示首先要确定代表,有时需做好记录、整合、提炼、发言的准备(亦可记录人、发言人分开);分工展示,谁读内容、谁说感悟;谁主答,谁补充;谁展示这一部分,谁展示那一部分……抑或表演的角色分工,都要快速做好准备。
(3) 展示踊跃。一是积极展示:学生争先恐后、争先抢答而又有序展示,方式以讲讲、读读、评评为主,紧扣文本内容,以“读”文带出“悟”,或先说“悟”再读好“文”。二是静静倾听:一组在展示介绍时,其余学生立即投入到静静的倾听状态,如果没有耐心、细心的倾听,接下来的生生互动,纠正、补充、质疑、提升、完善就无法进行,倾听的标志是目光跟着展示人走,思维伴着展示人动,互动发言的内容随之跳出。三是互动应答:一、二组(或若干组)展示后即自动进入互动应答状态,如灰椋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后回来的鸟主动应和,积极应对。
(4) 检测反馈到位。一是检测时要抓住基本的、核心的、有价值的点进行练习,如字词句的练习,段篇中搜集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内容的概括,主旨的理解,恰当的练笔点等;二是确保检测反馈时间不少于5分钟,学习效果反馈到位,特别是双基训练,要人人过关落实,确保保底工程达标。
(5) 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从学习状态看,全体参与的课是一种一眼望去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身在,心在,眼耳手嘴都在,自学,发言,倾听,反思。从展示来看,要由代表展示向抽号展示过渡。抽号展示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展示的课真实有效。抽号展示,更能关注弱势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得。
4 教师素养
除一般意义上的教态、语言、板书外,“活动单导学”模式特别强调“适时导学”。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充分预设展示的内容、方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课堂上做出相应的应对;二尽量不破坏学生展示的“场”,不随便插话;三要培养学生纠错、质疑、评价的能力,给学生机会;四是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关键处(预计学生无能力时)适时点拨、提升、激励;在总结时完善、提升(不到位的深化)、强化(重点内容)、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窃读记》活动二在学生自主、合作并展示窃读时那份快乐后,老师引出相关情境,生接读体现快乐的语句。“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还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挑战,要适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做到活而有序,活而不乱,保证学习的效率。
5. 教学效果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特别强调“真实扎实、学有所得”。“真实扎实”是展现常态课40分钟的真功,体现由“不懂——懂”“懂得不多——懂得多”的过程,体现这节课的高度(高度=学生现有水平——原有水平)。如果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将所得甚多。像前文介绍的薛法根执教的《燕子》一课,学生至少能从这节课获得多音字“晕”在各种语境下的读音、知道“赶集”一词的准确意思及其在课文中的意思,掌握如何写出事物的外形及特点等等,既是相关知识的获得,又是能力的习染,且印记深刻。
以上是本人对“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语课堂评价标准的粗浅认识和解读,目的是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评价中来,使“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小语课堂更臻完善。
(作者单位:如皋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在讨论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之前,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观点。
就一堂好课的主要指标而言,万伟博士等在《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一书中指出,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学习艺术;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一堂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学习主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1) 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 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 有生成性的课,即
丰实的课;(4) 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 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春莉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主要考察:(1)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 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 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 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 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 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以上好课观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只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全面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生成。这些认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制定“活动单导学”模式评价标准,在共性基础上彰显我们模式的个性。
二、小学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序号评价项目评价内容权重
1教学目标符合课标年段要求,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三维目标定位合理,学生知能情意有效提升。”10
2教学设计精选活动内容,突出重点难点,体现层次性,凸显语文味。注意创设情境,问题设置有价值。活动设计清晰明了、简便、灵活,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20
3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单向讲授时间不超过规定。教学流程清晰,重点突出。学生自主充分,合作有效,展示踊跃。教师反馈及时有效,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动静搭配,活而不乱。教学媒体的运用适当,具有增效作用。40
4教学素养有亲和力、感染力,语言准确、简洁,板书合理、规范,引导、纠偏、点评、提升精当、到位,及时应对课堂生成,善于调控学生活动。40
5教学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投入,学有所得,课堂检测效果好,目标有效达成。20
1教学目标
(1) 符合课标年段要求。指落实课标相应年段重点,体现不同层次要求。如一二年级字词教学是重点,五六年级篇章教学比较重要,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要求。设计活动单时既不要盲目拔高要求,也不能出现中高段教学低幼化的现象。教学不只是“教课文”,而是在“教语文”。
(2) 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即在准确解读教材、关注学情的基础上制定目标。“准确解读”即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脉了然于心;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对重点、难点、疑点心中有数;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充分设想文本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关注学情”即在学生“现在发展区”的基础上确定“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而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徘徊、重复。总之,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列出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如词句点、段篇点、思维点、方法点、练笔点、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合理制定本课目标。如《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活动单目标:① 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故事;② 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感受少年的聪慧、机智。目标① 是能力点,目标② 是知识点、情感点,段篇点、思维点、兴趣点也蕴含其中。
2教学设计
(1) 精选活动内容。语文是由一篇篇“例文”组成的,例文中可学可挖的点似乎很多,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文本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燕子》一课的教学共安排四个活动:① 出示三组词,读准音;② 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段落大意;③ 以第一段燕子外形为例,品味写法;④ 品读全文,特别关注那些写得美、独特的词句。正因为活动不多,薛老师才能领着孩子把诸如多音字“晕”的各种读音弄得清楚、透彻,把一般形容鸟、人样子的词“外形”“外貌”搞得明明白白,把“抓住特点、用词优美”这个写外形的方法掌握得深刻牢固,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难怪江苏省教研室李亮老师评价:薛老师的课学生如果没来上,那一定是要补的。把他的四个活动搬至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上来,分解一下,一节课其实就是两个活动,容易做清晰、实在、到位。事实上“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一节课一般也只能安排两三个大活动,这要求我们精选活动内容,学会取舍:一是凸现主旨的重点段落,如《孔子游春》“孔子论水”那一段、《螳螂捕蝉》中凸显少年机智形象的重要语句;二是文本的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如《望月》“对诗”中写月的六句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可能就是个难点,因为这句诗学生没有接触过;三是文本“情”(文本主旨)“采”(语言文字表达)合一处,如《小儿垂钓》抓住“小儿怎样钓鱼”,就是抓住了语言文字和作者情感的交汇点;四是文本的课后习题,这是编者根据文本特点和课标年段要求精心设计的训练点、语文点,是通过这节课必须让学生掌握的,我们千万不能忽视。
(2) 凸显语文味。“活动单导学”模式为学科特点彰显留足了空间,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应语文味十足:一是充盈着浓浓的情,可通过语言传达情感、音乐渲染情感、情境烘托情感;二是飘荡着朗朗的书声,活动单设计的活动要重视读,整体地读,重点地读,大声地课,静静地读;通过默读引导学生感悟,通过感情读检验学生悟了没有,通过读体会情感,训练语感,积累语言及表达技法;三是氤氲着细细的品悟,品语言,炼语感,悟内涵,体情感;四是穿插静静的练笔,设计的活动单在“检测反馈”环节可安排一些小练笔:在空白处想象,如古诗《所见》活动单安排“表演诗趣”这一活动,要求:组内分角色,试着把这首诗描写的情趣再现出来(提醒:唱着什么歌,怎样唱,动作、神态如何?蝉也可以演哟);在结课时升华情感;在段式上仿写、结尾处续写,如《螳螂捕蝉》一课的检测反馈:续写,用上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第二天大臣们听说了这件事,议论纷纷。 。”既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又练写了总分方式。
(3) 问题有价值。注意问题的准确性、适切性、覆盖面、穿透力、思维力、情趣性等。六下《螳螂捕蝉》内容浅显明白,学生一读就懂,怎样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呢?请看一位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仔细读少年给吴王讲的故事,猜猜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在想些什么。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食物的诱惑、对获取眼前食物的沾沾自喜、志在必得等情感,在学生的猜测中活起来,“只顾眼前的利益”这个道理变得鲜活、形象起来。再看活动二设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词句,想一想:少年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你能悟出他的良苦用心吗?可以在书上圈圈点点写写。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聚焦关键词句“钻来钻去”“一连几个早上”“挺有意思”等词句,深入少年内心,聆听少年心声,与少年对话,少年的智慧、勇敢充分彰显。而一般的设计则是泛泛而谈: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文中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4) 设计可操作。“清晰明了”,要求叙述清楚,指向明确,学生一看就懂,不用猜测;“简便”,指设计的活动不要贪多,每个活动下的内容不宜多,多了,合作展示时费时、交叠、匆忙、不到位。我们来看《窃读记》一课的活动设计。活动二:读读课文第1~4自然段,体会作者窃读时的那份快乐(画画、品品、写写、读读)。此活动紧扣“体会快乐”品味,引导学生读出那份快乐,目标简明集中,容易到位;再看活动三:快速阅读课文第5~7自然段,练习说说下面的句子。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为了隐藏自己的时候,她会;在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的时候,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此活动设计一个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概括窃读的相关行为,体会种种行为掩饰下的那份担心、害怕,和活动相比,显得简洁明了。两个活动设计一详一略,一胖一瘦,张弛有度,显示出作者的设计匠心;“灵活”指根据需要安排自主、合作、展示、完善各环节,不机械,可减、可并、可增、可调。不需合作的就一定要砍掉“小组合作”环节。
3. 教学过程
(1) 自主充分。一指学生读题后迅即进入学习状态,不等、不慢、不望,确保时间的有效运用;二指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读、思、圈画、批注,潜心会文,静静地与文本对话;三指由组长掌控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完成读、圈、思等自主学习任务,不靠拢交流,养成独立、扎实学习的习惯。只有自主学习的步子走得从容些,才能“于无声处听惊雷”,确保交流、展示的出彩。
(2) 合作有效。首先,合作的内容要有效:需合作的内容一般是个人学习解决不了的,或有难度的、或开放的、或有争议的、或有差异的;其次,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组长组织、调控、引导要到位;二要把握时机:在大部分同学都自主学习完后即组织逐个内容讨论,不为个别等待;三要确保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生或发言交流、或侧耳倾听、或提出疑义、或反思完善,不允许有一个游离于学习小组之外;四要掌握方法:围绕学习内容逐步进行,一般是每个内容1~2生(抽问或抢答)回答,其余纠正、补充、点评、质疑;亦可用小黑板内容为示例,集体讨论完善(纠错、补充、整合、提炼),为展示做准备。五要展示人员做好准备:即讨论完后确定展示人员及展示方式。人员的确定有抽号、代表(推荐)及分工(合作)三种方式。基础知识一般抽号展示,确保人人过关(组内思考怎样保证本组得分);代表展示首先要确定代表,有时需做好记录、整合、提炼、发言的准备(亦可记录人、发言人分开);分工展示,谁读内容、谁说感悟;谁主答,谁补充;谁展示这一部分,谁展示那一部分……抑或表演的角色分工,都要快速做好准备。
(3) 展示踊跃。一是积极展示:学生争先恐后、争先抢答而又有序展示,方式以讲讲、读读、评评为主,紧扣文本内容,以“读”文带出“悟”,或先说“悟”再读好“文”。二是静静倾听:一组在展示介绍时,其余学生立即投入到静静的倾听状态,如果没有耐心、细心的倾听,接下来的生生互动,纠正、补充、质疑、提升、完善就无法进行,倾听的标志是目光跟着展示人走,思维伴着展示人动,互动发言的内容随之跳出。三是互动应答:一、二组(或若干组)展示后即自动进入互动应答状态,如灰椋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后回来的鸟主动应和,积极应对。
(4) 检测反馈到位。一是检测时要抓住基本的、核心的、有价值的点进行练习,如字词句的练习,段篇中搜集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内容的概括,主旨的理解,恰当的练笔点等;二是确保检测反馈时间不少于5分钟,学习效果反馈到位,特别是双基训练,要人人过关落实,确保保底工程达标。
(5) 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从学习状态看,全体参与的课是一种一眼望去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身在,心在,眼耳手嘴都在,自学,发言,倾听,反思。从展示来看,要由代表展示向抽号展示过渡。抽号展示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展示的课真实有效。抽号展示,更能关注弱势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得。
4 教师素养
除一般意义上的教态、语言、板书外,“活动单导学”模式特别强调“适时导学”。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充分预设展示的内容、方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课堂上做出相应的应对;二尽量不破坏学生展示的“场”,不随便插话;三要培养学生纠错、质疑、评价的能力,给学生机会;四是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关键处(预计学生无能力时)适时点拨、提升、激励;在总结时完善、提升(不到位的深化)、强化(重点内容)、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窃读记》活动二在学生自主、合作并展示窃读时那份快乐后,老师引出相关情境,生接读体现快乐的语句。“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还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挑战,要适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做到活而有序,活而不乱,保证学习的效率。
5. 教学效果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特别强调“真实扎实、学有所得”。“真实扎实”是展现常态课40分钟的真功,体现由“不懂——懂”“懂得不多——懂得多”的过程,体现这节课的高度(高度=学生现有水平——原有水平)。如果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将所得甚多。像前文介绍的薛法根执教的《燕子》一课,学生至少能从这节课获得多音字“晕”在各种语境下的读音、知道“赶集”一词的准确意思及其在课文中的意思,掌握如何写出事物的外形及特点等等,既是相关知识的获得,又是能力的习染,且印记深刻。
以上是本人对“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语课堂评价标准的粗浅认识和解读,目的是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评价中来,使“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小语课堂更臻完善。
(作者单位:如皋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