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理所应当把它学好。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大重点就是阅读。阅读是要读者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理解,与作者的灵魂进行碰撞。然而在我们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已经被畸形化了。学生成了对教师照抄照搬内容、教案和课件的记忆软件。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提出了“三次备课”和“教学三部曲”。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教学
语言的学习无非听、说、读、写。作为中国人,我们学习语文当然不会担心听和说了,但是就单单说“读”的话,虽然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依然有很大的欠缺。因为阅读不是像俗语那样说,“水过地皮湿”就可以了。阅读的真谛在于理解,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做的不是很好,当然不是说我们不注重理解。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集体备课带来的影响
正在所有人都在为集体备课的备课形式欢呼雀跃时,我们不得不反省一下这种备课形式带来的弊端。集体备课的目的我想是,教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在备课过程中,大家可以搜集其他教师的一些想法和风格。或者他们可以听取到别人想到,但是自己想不到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帮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真正的集体备课是,众多老师只是直接接受一些优秀教师的教案和一些理解方式,这样就把备课的全部负担都交给了个别老师来承受。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有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然后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集体备课使部分老师对个别有些教师的教学照搬照抄,自己并没有理解文本的内容。
(二)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
不管是哪门课的老师手里都会有一本参考书,但是参考书只是可以用来参考,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把参考书上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理解去讲给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教学参考书有时候就成了必须品。这样的话,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是参考书知识的搬运工,机械地把参考书的理解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
(三)学生被动接受别人的理解
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我们都一再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要把学生至于被动状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虽然一定程度上这种局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生依然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动者,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明显。高中的语文阅读课上,经常性老师讲述着他从教学参考书或者其他教辅资料上得来的其他一些优秀教师的理解。学生从来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内容的机会。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不仅是使学生失去了他们在课堂上本来应该拥有的主动权,而且还让阅读课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这样的阅读课只能让学生养成懒惰的思维习惯。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不再会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理解文章文本的内容,只是习惯性的等待他们的“嗟来之食”。
二、面对上述问题的措施
(一)在备课过程中提倡使用“三次备课”的方式
教师的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部分,教师备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质量。在这里我们提倡采用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方式”。我认为这对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有效的。第一次备课就是要自己阅读文本内容,根据文本内容“裸备”。“裸备”的意思就是说教师完全不依赖其他的一切教辅资料以及他人的思想,仅仅凭借自己的理解和对本班学生学情的掌握进行备课。这样备课的方式避免了对网络资源以及教辅资料盲目地照搬照抄。然后就要进行第二次备课,这一次就要查漏补缺。这一次备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就要广泛的浏览征集资料。翻阅参考书、浏览网络上优秀教师的教案,或者还可以去和其他教师一起进行集体备课。看一看,哪些是自己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哪些别人想到自己没有想到的。吸取别人的精华来弥补自己的缺失的部分。备课还没有结束,还有第三次备课。这一次备课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案和讲课的方式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一套理论,但是不是每一套理论都是完全的符合实际的。那么,第三次备课,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对原来的教案进行修改,也就是“边教边改”。
(二)实行阅读教学“三部曲”
为了不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被机械地灌输,我建议实行阅读教学“三部曲”。
第一步: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各抒己见。
阅读的真谛是理解,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就要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所以第一步就是要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自觉地加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根据班里同学的学情决定。比如理解能力统一比较差的班级可以给出更多的时间去 阅读文本的内容,当然理解能力相对好的班级可以把留出的时间减少加快进度。阅读完文本内容以后,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各抒己见。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理解去掌握班级的学情,其次,同学们在互相听取别人见解的同时,与自己的见解形成碰撞,有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第二步:教师启发点拨引导,进行分析。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本来就是引导和辅助。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知识不完备,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偏差,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的去引导。当然尽量避免打断学生,让他们不敢再去表达他们的想法。更不能出现学生与老师思想不一致时,教师一味的吧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路线上拉。
第三步:学生之间交流分享。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是最相近,他们之间的交流能很好的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学之间很少存在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韩雁冰.《阅读教学三部曲》
[2]徐松.《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教学
语言的学习无非听、说、读、写。作为中国人,我们学习语文当然不会担心听和说了,但是就单单说“读”的话,虽然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依然有很大的欠缺。因为阅读不是像俗语那样说,“水过地皮湿”就可以了。阅读的真谛在于理解,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做的不是很好,当然不是说我们不注重理解。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集体备课带来的影响
正在所有人都在为集体备课的备课形式欢呼雀跃时,我们不得不反省一下这种备课形式带来的弊端。集体备课的目的我想是,教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在备课过程中,大家可以搜集其他教师的一些想法和风格。或者他们可以听取到别人想到,但是自己想不到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帮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真正的集体备课是,众多老师只是直接接受一些优秀教师的教案和一些理解方式,这样就把备课的全部负担都交给了个别老师来承受。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有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然后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集体备课使部分老师对个别有些教师的教学照搬照抄,自己并没有理解文本的内容。
(二)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
不管是哪门课的老师手里都会有一本参考书,但是参考书只是可以用来参考,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把参考书上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理解去讲给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教学参考书有时候就成了必须品。这样的话,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是参考书知识的搬运工,机械地把参考书的理解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
(三)学生被动接受别人的理解
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我们都一再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要把学生至于被动状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虽然一定程度上这种局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生依然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动者,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明显。高中的语文阅读课上,经常性老师讲述着他从教学参考书或者其他教辅资料上得来的其他一些优秀教师的理解。学生从来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内容的机会。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不仅是使学生失去了他们在课堂上本来应该拥有的主动权,而且还让阅读课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这样的阅读课只能让学生养成懒惰的思维习惯。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不再会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理解文章文本的内容,只是习惯性的等待他们的“嗟来之食”。
二、面对上述问题的措施
(一)在备课过程中提倡使用“三次备课”的方式
教师的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部分,教师备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质量。在这里我们提倡采用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方式”。我认为这对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有效的。第一次备课就是要自己阅读文本内容,根据文本内容“裸备”。“裸备”的意思就是说教师完全不依赖其他的一切教辅资料以及他人的思想,仅仅凭借自己的理解和对本班学生学情的掌握进行备课。这样备课的方式避免了对网络资源以及教辅资料盲目地照搬照抄。然后就要进行第二次备课,这一次就要查漏补缺。这一次备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就要广泛的浏览征集资料。翻阅参考书、浏览网络上优秀教师的教案,或者还可以去和其他教师一起进行集体备课。看一看,哪些是自己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哪些别人想到自己没有想到的。吸取别人的精华来弥补自己的缺失的部分。备课还没有结束,还有第三次备课。这一次备课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案和讲课的方式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一套理论,但是不是每一套理论都是完全的符合实际的。那么,第三次备课,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对原来的教案进行修改,也就是“边教边改”。
(二)实行阅读教学“三部曲”
为了不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被机械地灌输,我建议实行阅读教学“三部曲”。
第一步: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各抒己见。
阅读的真谛是理解,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就要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所以第一步就是要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自觉地加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根据班里同学的学情决定。比如理解能力统一比较差的班级可以给出更多的时间去 阅读文本的内容,当然理解能力相对好的班级可以把留出的时间减少加快进度。阅读完文本内容以后,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各抒己见。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理解去掌握班级的学情,其次,同学们在互相听取别人见解的同时,与自己的见解形成碰撞,有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第二步:教师启发点拨引导,进行分析。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本来就是引导和辅助。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知识不完备,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偏差,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的去引导。当然尽量避免打断学生,让他们不敢再去表达他们的想法。更不能出现学生与老师思想不一致时,教师一味的吧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路线上拉。
第三步:学生之间交流分享。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是最相近,他们之间的交流能很好的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学之间很少存在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韩雁冰.《阅读教学三部曲》
[2]徐松.《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