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乘法表从哪来

来源 :文理导航·阅读与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my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九九乘法表的发明者,先秦时期《管子》中提到这个口诀由宓戏所作,而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的说法则是:“昔在包牺氏……作九九之术。”宓戏、包牺即伏羲氏,是黄帝时期的神话人物。
  神话归神话,回到现实,关于九九乘法表最著名的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汉代韩晏的《韩诗外传》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年齐桓公专门设立了一个会馆召集各种牛人,可是过了很久都没有人来应征。一年后好不容易来了一个人,没想到这位仁兄的见面礼竟然是——九九乘法表!齐桓公和在场的人都觉得好笑,这也好拿来当见面礼?(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那时九九乘法表已被大众所熟知。)
  于是这个人解释道:“如果你连我这个只懂九九乘法表的人都接纳了,还怕更有才能的人不来吗?”
  齐桓公觉得有道理,就接纳了他。果然,在这之后,会馆很快门庭若市。
  不过那个时候九九乘法表的学名叫做“九九歌诀”,只有36句,没有跟一相关的乘法,慢慢地,战国初期到汉朝,才逐渐加入了“一九得九……一一得一”。变成了我们今天常用的45句九九乘法表。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书籍,如先秦时期的《荀子》,以及之后的《吕氏春秋》《孙子算经》等书都有关于九九歌诀的记载。和今天不一样的是,那时的九九歌诀是反着来的,也就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歌诀为“九九乘法”。
  到了宋元时期,九九乘法表才逐渐变成了今天从小到大的順序。
  摘自《海峡都市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