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铜镜的审美品鉴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世界两大铜镜起源地之一,并且铜镜形制有别于古希腊罗马的圆板具柄镜,为圆板具钮镜。当前,我国博物馆馆藏铜镜为数不少,涵盖先秦到晚清各个时期的铜镜。本文将以淮北市博物馆铜镜为品鉴对象,首先从造型多样、纹饰华美、工艺精巧三个角度探讨铜镜的审美特征,继而从宗族文化、官本文化、长生文化出发,解读博物馆铜镜铭文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博物馆 铜镜 审美品鉴
  铜镜指以青铜铸造的镜子,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铜镜起源甚早,传说黄帝是铜镜的制作者,“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而根据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我国铜镜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代。尔后,从先秦到晚清,铜镜一直都是我国沿用时间最长、流行区域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金属器物。不同时期的铜镜,其制作工艺、纹饰图案、铭文等有一定的差别,这些都是铜镜审美的重点所在,对我们把握铜镜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文化有重要的价值。
  一、博物馆铜镜的审美特征
  (一)造型多样
  造型多样是博物馆铜镜最为基本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外形。铜镜以圆形为主,还有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葵花形、亚字形等多种形制。淮北市博物院现存铜镜以圆形居多,如东汉“长宜子孙”铭博局纹镜、汉“长宜高官”变形四叶对凤纹镜,其他形制的比较少见。比较典型的便是宋莲花纹方镜。该镜为平面正方形,在琳琅满目的圆形铜镜中比较醒目。第二,钮。钮多位于镜背中心部位,具有穿孔系带的功能,是固定铜镜的装置,钮以圆钮居多,常见的还有三弦钮、连峰钮等。以三弦钮为例,其为半圆弧形,且钮上三道弦纹,故名三弦钮。馆藏的西汉蟠螭菱形纹铜镜、西汉大乐贵富铭蟠螭纹博局纹镜均为三弦钮。连峰钮由多枚小乳形成,如西汉星云纹连峰钮镜。第三,钮座。钮座为钮外的装饰性图案,早期的铜镜并无钮座,春秋战国时方出现。钮座常见的形状有圆形、柿蒂形、球形、连珠纹形、皤螭纹形等。其中,圆钮与圆形钮座是最为常见的组合,比如东汉“尚方”铭文四神博局纹镜、汉“长宜高官”变形四叶对凤纹镜、西汉四乳四虺镜等。第四,边缘。边缘指铜镜的边缘位置,靠近边缘的纹饰称为镜缘纹饰,如西汉蟠螭菱形纹铜镜,镜缘宽凹微上卷。
  (二)纹饰华美
  纹饰是最能体现铜镜审美特征的元素,根据位置的不同,纹饰可以分为主纹饰和镜缘纹饰两种,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纹饰以主纹饰居多。正因纹饰的重要性,大部分铜镜的命名均取材于主题纹饰,如东汉四乳龙虎纹镜。早期的铜镜多为素镜,并没有纹饰。春秋战国之际始有纹饰,战国以后,纹饰日益多样,如星云纹、博局纹、连弧纹等,如馆藏东汉“长宜子孙”铭博局纹镜,该镜方框四边中部伸出一“T”形纹,与近镜缘的“L”形纹相对,方框四角与近镜缘的“V”形纹相对,构成博局纹。铜镜纹饰中,动物纹饰最为常见。动物纹饰以传说中的神兽居多,最为常见的便是龙纹。如馆藏的战国四龙纹镜,外区主题纹饰为四条对称的龙纹,张口卷尾,相间配列,地纹为云雷纹、三角纹和点状纹。又如东汉四乳龙虎纹镜,外区以四个带座乳钉纹分隔为四区,每区内饰一瑞兽,为双龙双虎纹饰,相间环绕。虎身体粗壮,圆目突出,昂首张嘴,作奔跑状;龙首细长前伸,尾部上翘,做腾跃状;外周一圈栉节纹。凤、蟠螭、虺等神兽也是常见的主题纹饰,比如西汉大乐贵富铭蟠螭纹博局纹镜、明双凤纹镜等。也有铜镜的纹饰为植物纹饰,如上文所说的宋莲花纹方镜,该镜上部浅浮雕含苞莲花纹,下部浅浮雕倒莲蓬纹,纹饰质朴,又不乏雅致。金代钱纹镜是比较特殊的纹饰,镜的外区对称饰5个方孔圆形钱币纹,上铸“大定通寶”四字。
  (三)工艺精巧
  铜镜历史悠久,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铜镜的工艺也日趋精巧,这主要表现在铜镜的范铸技术、雕刻技术以及合金技术上。在中古以前的铜镜发展历史中,战国、汉代、唐代是铜镜工艺的三个高峰期。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不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更推动了铜镜工艺的发展。此一时期铜镜数量大为增加,不少手工艺装饰技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铜镜的铸造中,极大地提升了铜镜的审美效果,使战国铜镜与西周及之前的铜镜显著地区分开来,如彩绘、透雕、错金银等,战国四龙纹镜为淮北市博物馆汉代铜镜的代表,质薄精巧、纹饰精美。汉代自文景之后,国力空前强盛,铜镜制作工艺水平大为提升,表现到铜镜的审美形态上便是镜面变大、镜胎变厚,如西汉大乐贵富铭蟠螭纹博局纹镜。唐代铜镜的造型更加多样,并且由于金银平脱、嵌螺铀等新式工艺的广泛应用,铜镜的审美表现更加瑰丽,与唐代气象万千的时代精神高度吻合。两宋以来,随着士人群体的崛起,铜镜的审美表现日益向士人的审美偏好转变,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成为纹饰的重要主题,出现了不少植物纹饰铜镜,而浮雕、阴线勾勒的运用则使得纹饰兼有写实与装饰的效果,比如宋莲花纹方镜。
  二、博物馆铜镜铭文的文化解读
  (一)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稳固的内容,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和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有密切的关系。分封制是周王朝实施的统治制度,与宗法制构成了西周政治的核心,同时,分封制也和宗族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分封制奠定了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种层层深入的分封制最终落脚点在士,而士所对应的正是家,如孔子所说,“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宗族文化在铜镜中主要表现的是希望子孙后代常保富贵,如东汉“长宜子孙”铭博局纹镜,该镜圆形框与圆形钮座之间饰对称弧线纹,方框四角顺时针分别饰一字“长宜子孙”,其外一周铭文带:“昭容貌,身万全,见衣服,好可观,宜佳人,岁意欢,长虞志,固常然,食玉英,饮礼泉,驾蜚龙,乘浮云”。宗族文化的又一表现是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求子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以求子为主题的图案更是遍布各类手工艺品中。铜镜铭文中不乏求子的内容,如明“喜生贵子”铭文镜,该镜钮外四方各置一方框,框内铭“喜生贵子”四字。这种以直白的话语表现内心渴望的铭文是明代铜镜的一大特色,类似“五子登科”“喜生贵子”之类的吉祥语,在宋代铜镜乃至更早的铜镜中并不多见,这和明代铜镜普及程度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官本文化
  官本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分支,出将入相更是芸芸众生的追求。在中国官本文化的发展中,汉代是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汉代之前,贵族政治盛行。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而入仕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为官本文化的盛行提供了思想基础。淮北市博物馆藏的汉“长宜高官”变形四叶对凤纹镜就是官本文化的表现。该镜座外以弧线四方形链接的宝珠状四叶纹,四方倭角内各有一字,合为“长宜高官”,所谓“长宜高官”就是希望家族子孙后代能够多出高官。与之类似的铭文还有“君宜高官”“位至三公”等,这些都是汉代官本文化在铜镜中的体现。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两宋以后,科举制的地位更加稳固,于明清时期达到巅峰。科举文化作为官本文化的产物,与传统的官本文化又有一定的區别,因为科举制度将教育与选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参加科考成为全社会都能参与的事情。状元为科考殿试第一名的称号,明清铜镜中不少以状元为铭文,如明“状元及第”铭文镜,该镜钮上下左右各有一个凸线方框,框内各铸一楷书字铭,文曰“状元及第”,生动地传达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长生文化
  古代医学水平低下,人均寿命不高,祈求长寿是一种社会普遍心理。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出现了养生文化。养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这里的养生既有生理层面的内容,也有精神层面的元素。入仕不仅需要处理繁杂的政务,更要应对各种人情往来,与养生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因而有士人以养生为名,屡次拒绝曹魏的征召。比如被曹丕誉为“彬彬君子”的徐干,在曹操时代便“称病不就”“前身穷巷,颐志保真”。历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者比比皆是,如秦始皇命徐福东渡,祈求长生不老药,汉武帝造金铜仙人承露盘。长生文化在汉代的盛行对铜镜的制作也产生了影响,铜镜铭文中不少和长生文化有关,如西汉大乐贵富铭蟠螭纹博局纹镜,该镜座外饰双线方框,上为十五字篆书文铭:“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千秋万岁,延年益寿”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取向。同样还有东汉“尚方”铭文四神博局纹镜,该镜外区铭文:“尚方佳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来,寿如金石为天保”。虽然歌咏仙人,但流露出来的却是对长生不老的向往与渴望。与之类似的还有“王氏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放四海,寿如金石之国保”。
  三、结语
  铜镜是古人日常生活常用的金属器物,早期的铜镜多为贵族使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铜镜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到明清时期,铜镜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不同时期铜镜的审美形态以及铭文内容有很大的差别。淮北市博物馆铜镜藏品众多,且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与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艺术审美与文化品鉴的角度来研究铜镜,是深化铜镜认识的基本方式。
  参考文献:
  [1]孔祥星.中国古代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屈德印,彭亚丽,吕朝亚.汉唐铜镜艺术内涵探析——以浙江出土铜镜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05).
  [3]邹凤波.人与自身的照面——铜镜审美的现象学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5).
  [4]姚晨辰.苏州博物馆藏古代铜镜[J].收藏,2014(05).
  [5]谢钧,王英.汉镜里的神灵世界——铜镜艺术审美新视角[J].大众文艺,2010(15).
  [6]卫琪. 略谈汉代铜镜的装饰纹样[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03).
  [7]邱楠.汉唐铜镜的艺术审美比较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2).
  (作者简介:赵童,女,本科,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中级,研究方向:文博、陈列)(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四川宜宾珙县麦秆画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手工艺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中国瑰宝,极具传统文化特点和精湛的工艺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现代旅游文化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给珙县麦秆画带来了新的创新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将对非遗文化下麦秆画如何继承并多元化地融入旅游产品创新应用设计进行可行性探析。  关键词:珙县麦秆画 旅游产
研究背景:  自发性深部脑出血是脑出血的常见而且严重的一个类型。遗传因素可能在自发性深部脑出血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目前,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关系越来
摘要:民族摄影主要以民俗、风俗万象作为创作资源,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视觉形象的方式凸显民族历史的艺术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民族摄影无论从拍摄形式还是文化体验上都在不断改革,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多样。本文将对民族摄影进行阐述,对其资源开发及题材选择进行分析,并研究其推广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 背景 民族摄影 资源开发 推广  一、民族摄影概述  民俗万象是民族摄影艺术研究的
目的通过观察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区存活神经元数目,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阳性细胞数目,Caspase-3与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
前言 高血压病人左室舒张功能(LVDF)不全的发生可早于左室肥厚和收缩功能不全,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客观评价LVDF,早期防治舒张功能受损和心肌肥厚,是高血压病人有效降
摘要: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让湘东皮影的形象在儿童绘本中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将皮影文化进行优化再设计,使其在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人文背景之上进行升华,与儿童绘本实现“零隔阂”式的有机结合,以打破传统外来元素的桎梏,实现本国皮影元素的复兴。  关键词:皮影 传承 儿童绘本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劳苦大众在艰苦年代的苦中作乐,不畏艰难困苦、乐观向上的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其对于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视听技术和媒体在当前时代仍有着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播音主持行业仍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离不开播音主持的支持,而想要做好播音主持的工作,不仅要保证其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应当具备较强的亲和力,[1]能够进一步加强节目的质量。  关键词:播音主持 亲和力 作用 方法  播音主持是将观众同节目相联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