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大道低回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u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岸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是台湾诗人痖弦与河南舞钢作家杨稼生两位先生的通信集。全书于中原文化、台湾时政、教子育人、养生保健的侃侃杂谈中,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文化关怀与责任担当,一种立人达人而功成不居的仁者风范,一种上善若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境界。该书所体现的二位作者的精神品格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大爱无疆,大道低回”。大爱无疆,一种大气、包容、宽广的文明积淀;大道低回,一种清雅、内敛、谦卑的行事原则。读痖弦的信,仿佛面前站着一位来自远方的智者,那种博大胸襟、洞察世事、人情练达、诙谐幽默令人惊喜。读杨稼生的信,则如同与一位朴实的山民对话,那种善气迎人、古道热肠、人淡如菊、心素如简令人感动。
  阅读书的前半部分——痖弦致杨稼生的书信,我从中看到了一位诗坛巨子、副刊编辑家的德善情怀。痖弦对河南故乡、南阳故里的那种眷恋和深情使我想到了另一位中原骄子——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崔琦。崔琦12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宝丰到香港读书,后来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他在1998年接受杨澜的采访时,一提到家乡、提到父母,就流下了眼泪。他于2007年捐资在家乡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并于2014年4月携全家回到阔别63载的范庄村探望。颇为相似的是,痖弦接受台湾华文作家龙应台采访时,一谈到自己当年离家、从军的情景,就不由得流泪了。尽管他在台湾文坛地位显赫,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家乡和亲人。2008年,76岁的痖弦与女儿小米一起跨越五千公里行程,把父亲的魂灵象征性地借用一把黄土从青海劳改农场的废墟地带回到河南南阳杨庄营母亲的坟头,完成了他晚年最大的心愿。在家国同构的传统观念下,仁爱之心首先体现为爱父母、爱家乡。痖弦和崔琦都是如此。
  痖弦和崔琦的经历和情感有诸多共同之处:少小离家,身处海外;晚年探乡,拳拳深情。他们都由父母之爱延展到了家国之爱、人类之爱。这种爱超越了地域和政治,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胸怀和境界。痖弦多次回到大陆访问、讲学、送书。他向台湾文坛推介了大批河南作家,仅仅在他写给杨稼生的书信中提到的河南作家就有近30位之多,如:苏金伞、孙荪、周大新、曲令敏、樊洛平、邓万鹏、王连明、席根、高春林、南豫见、于黑丁、庞嘉季、周同宾等。这些人的名字能够出现在痖弦的书信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河南文艺的宣传和鼓励。痖弦的笔一头连着大陆,一头连着台湾,他把这些来自家乡的文化信息传递到台湾,同时,也不断向家乡报告着台湾文坛的状况,余光中、林海音、杨牧、三毛、白先勇、洛夫、叶嘉莹、琦君等这些台湾文化名人的消息不断出现在痖弦的笔端。痖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把海峡两岸的文坛联系在一起了,把中原大地与台湾宝岛的文化气息融合在一起了。
  痖弦的仁厚宽广不仅表现在他的家国之爱上,还表现在他的敬业精神上。他给海内外投稿作者写的书信数量之大、信息密度之高都是惊人的。许多作者从他的书信中感受到温暖和鼓舞,并由此成长为知名作家,这正如痖弦自己所说:“我有一种能力,能闻到天才的香味,当年我帮过忙的人,今天都成为重要作家。”我们知道,在这种发现人才的睿智背后,蕴含着高尚牺牲精神。他给那些不曾谋面的投稿作者写了无数的书信,却荒芜了自己的诗歌园地。
  读完《两岸书》的第二部分——杨稼生给痖弦的书信时,我脑海里自然蹦出孙犁这位当代优秀散文家的形象。从创作历程到创作风格,再到个性禀赋、处世为人等,杨稼生与孙犁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创作历程来说,两人都有长达20余年的写作中断期。从作品风格来说,杨稼生、孙犁两人都善于记述生活中细小的事情,以小见大。不管是描写荷花淀里的战斗者还是描写北湾那些勤劳的山民,二人都能够从日常故事中折射出时代风云。从行事为人来说,两人都十分低调,不事张扬,淡泊名利。就他们作品的文学价值来说,杨稼生的《叩问童心》《海蓝海蓝的眼睛》《我女儿必经此地》《杨稼生散文》《今天,您好》《北湾》与孙犁的《耕堂劫后十种》相比,毫不逊色!
  道如行路,靠德承载。杨稼生的“大道”之中包涵着无尽的善良和广博的仁爱。这种品质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杨稼生具有感恩情结。他有一颗感恩之心,知恩必报的思想在他的书信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在他给痖弦的信中有一个问题被四次反复提及。这就是他对曾经给自己作品写过评论的高柏园先生身份的追问。自己的作品被陌生的读者评论,这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杨稼生却心存感激,多次念叨!
  其次,杨稼生具有悲悯情怀。他的善良还表现在他对农民怀有悲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他在写给痖弦的信中谈到了一双拖鞋的最终归宿。那是痖弦在舞钢杨家小住时穿过的黄色拖鞋,它被杨稼生送给了一个赤脚的卖瓜农民。杨稼生在给痖弦的信中写道:“去年初秋,一位乡下卖瓜人,赤脚站在门前,我把这双拖鞋脱给他,他那份感激,使我心酸,想到了我们的父辈。这双拖鞋最后的归属是很意外的,绝非施舍,物薄而意重。”从杨稼生赠送拖鞋的情景自然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在《一件小事》中记述的一个情节:“我”没有思索地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请巡警转交车夫。不难想象,当杨稼生把自己正穿在脚上的拖鞋脱给卖瓜农民时,他同样是没有思索的,那种下意识的动作正体现了对劳动者天然的亲近和无限的关切。这种关切源自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感恩。只有具有大爱之心的人才会向那些地位低微的劳动者致以尊重。
  杨稼生的善良和仁爱还表现在他向被自己忽略的朋友真诚道歉、向自己责难过的邮递员道歉、焚香祭奠桥桥、给痖弦寄赠毛衣等方面。
  书信体现着写信人的品性和志趣,只有当通信人在学识水平相当、思想观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通信才能够持续下去。正如《两岸书》序言的作者温慧敏所写:“书信从产生那天起就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独特的心灵密码。”痖弦与杨稼生之间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通信传递了两人的同心之言,表现了两人的性情和人品。痖弦的博爱中不乏低调,他不大喜欢主动去接近名人、不主张去“烤红火”(在他人官运亨通时主动接近)的行事原则都说明了这一点。杨稼生的大道低回则直接以修德积善、助人为乐为承载。从痖弦与杨稼生之间这193封通信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二人在精神品格上的相似之处:宅心仁厚,儒雅博爱;高标做事,低调做人。这就是大爱无疆、大道低回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痖弦和杨稼生以他们的《两岸书》共同诠释了这样的精神品质。
  (作者为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拙作《浦著〈施耐庵传〉指瑕》《为浦著〈施耐庵传〉正本清源》在《博览群书》2014年第8期、《水浒争鸣》第15辑(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版)先后刊发后,浦玉生在其主编的《水浒争鸣》第16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撰《在为〈施耐庵传〉正本清源的幌子下》予以回应,读后令人失望,以至于对中国当下的文学和学术生态颇为悲观。近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顿
不止一个人问过我,到底是怎样的情怀,让我近二十年来专注于梳理军旅文学。因为多数的记者甚至军队的作家不可能集中时间去采访这么多作家。  我有一种英雄情结。我的父亲是军人,我对军旅作家懷着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在这本书里,我只是表达一个普通记者、一个军人的女儿对军人的崇敬之心。  70后的同代人可能有共同的记忆,中学的时候疯狂地迷恋过军装,拍毕业照的时候,同学们互赠照片,很少不穿军装不戴军帽的。这种隐秘的
三百多年前,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Leibnitz)在其《人类理解新论》(New Essays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曾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确信语言是人类心智的最佳折射。”千百年来,对于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思维、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的历史研究都曾吸引了诸多学者孜孜不倦的探求。张勇先教授的《英语发展史》就是这一领域的又一力作。该书以历时研究的方法讲述了
2003年我有幸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孙玉文老师门下读博士。2006年底博士论文通过答辩。现在回顾起来,三年多的时间,孙老师不仅传我绝活,而且注重性格的磨炼和长远学术规划的绸缪,是学术道路的领路人。  当时汉语上古音领域正在进行十分激烈的争论,涉及复声母、汉藏比较、上古音研究的材料、方法等重大问题。照我的个性,遇到矛盾纷争宁愿绕道走;但是孙老师鼓励我要敢于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学术论争,在论辩中学习和
近一二十年以来,“实现中国语言学与国际语言学接轨”的口号日益响亮。但怎样接轨,却少有讨论。然而,国际语言学流派太多了,跟谁接?怎么接?即使像有人说的,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是当今主流,可是,乔氏语法理论有四次大变化,而分五期,咱们一一接去?即使其最后的“最简方案”,能否接轨?再说,乔氏的“语言”不同于索绪尔的“语言”,他的理论是在把语言假设为人脑一种机能的前提下做出的,其大前提是否成立?  众所周知
··1··  人类的文明历史之所以有进步,应该是和人类有一定的反思精神有关,而从个体的人来看,所有大思想家的成长和完成也和个人反思精神及能力的水平程度有关。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学界产生了一大批反思和新生者,王元化先生就是其中非常突出和值得注意的一位。不久前,王元化80年代的一位研究生,90年代旅美的学者吴琦幸,用多年时间将导师和他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在王先生逝世五年后终于
浏览诗海,只要稍一留意,你就会发现,仅唐诗三百首,即有相当多的诗题是以景物直接命之的。大自然之风景层出不穷,小说、诗歌等无论怎么写是写不败写不尽的。仅以三百首中之领衔诗人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慢慢展开来谈,甚至谈现代,谈中外之诗,风景诗何其壮观浩瀚。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苏轼称道“诗中有画”之绝佳典范之秀。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山石,晶莹剔透,清
网络文学标举“读者主权”,具有明确的读者分群意识,特别是男性女性两大人群的阅读需求得到了充分关照,形成了男性读物与女性读物——“男书”与“女书”的分野。  在小说类型中,“硬质小说”如玄幻、修真、武侠、军事、历史小说,更招惹男性读者的热情,软性读物如言情、宫斗、青春、校园等等小说类型,则以女性读者为主要对象。但其实大多数小说类型中,男女读者都有各自的天地。比如女性作者与读者,也有自己的玄幻、修真、
翻开张维迎教授新书《博弈与社会》之前,心想着又是一本充满公式的繁冗著作。离开学校十年,早将高等数学还给了老师,因此也没有抱一丝能读懂它的希望。谁知事情往往跟想象的不一样,我居然被其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问题所吸引,一读再读,理解上竟也没有很吃力。  我的学习生涯于北大无缘,读完这本书才觉得这真是一件憾事。一般高校课堂上所讲的博弈论大多枯燥无味,而这本由张维迎教授的课堂讲义所改编的著作却远远超出了对博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在香港离世,各社交媒体、社会各阶层的民众纷纷喟然长叹,缅怀这位武侠大师带给我们曾经的感动,无限的遐思。这是一个成人童话世界的终结,更是一个气度精神的逝去。怀念金庸,思念那些一边读鲁迅,一边读金庸的年轻岁月。  作为与传统文学相对对立的通俗文学,武侠小说在古代往往只是中下层民众休闲愉悦的一种消遣方式。可是經过金庸等现代一些武侠小说大师们现代意识的改造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