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u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巧妙创设 效益优化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但事实上,有些教师只注重形式和表面,忽视实效和本质,在小学教学的课堂上,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比如那些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唱独角戏式的"表演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等等。我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创设教学有效情境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二、变"学会"为"会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三、构建师生和谐、愉快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教学的状态,应该是师生真情投入,能进行平等融洽的对话,相互接纳,精神舒展,心情愉悦,个性潜能得到了发展。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课堂充满平等,民主的精神气息,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心理安全和精神舒展,师生才能进行一种积极的、融洽的、持久的沟通理解,课题才能出现和谐、愉快的氛围。即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实现真正的平等,进行真诚的交往。
  (2)要进行平等融洽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融洽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真正的理解,走向和谐、愉快的境界。
  (3)设计符合儿童本性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不是把教师自己程式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求得体验感悟,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凡是教学内容能用活动来实现的就最大限度的把它转化为活动,可以把具体的教学设计成游戏、比赛、表演、故事,将所学的知識蕴涵其中,也可以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从直接经验中理解、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四、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人们都说:"教学有法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其他文献
学生学习反思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通过对达到某种学习目标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反思,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结合自己粗浅的认识,谈谈如何让学生在反思中得以提高,并成为一种习惯。  一、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策略和反思  1、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套见解、经验来到课堂,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先前的学习来
期刊
近日,最高法院通报了六起法院干警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案例,列入榜首的是贵州省江口县法院。根据通报,2013年1月,该院以到海南省三亚市中院考察学习的名义,分两批组织本院69名干警前往海南旅游,共计花费公款42.36万元。2013年12月19日至20日,该院以召开年终总结大会的名义,组织全院干警在本院机关食堂连续聚餐3次,共计花费公款12484元。2012年4月至2014年1月,该院还为全院干警发放
摘 要:在新课改下,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作用,方法、反思、总结。分析情境中的数学内容与非数学内容,恰当地发挥非数学内容的作用,突出数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课堂教学 情境 方法 作用  对待课程改革:一要坚持,二要反思,三要深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两种方式:复习导入与情境导入。  两种导入方式的利弊:复习导入能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扫除学习障碍,打实知识基础,使新知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识素质与人格素质共同提高。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德育渗透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寓德育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几何直观;已有经验;其它知识;合情推理;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探索图形
期刊
数学教学和生活各自的价值与缺陷。注重数学教育与生活的融合。首先幼儿数学教育要生活化,即以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为基础选择。然后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的因素。最后注重数学活动的环境营造。  关键词:主动学习 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  一、在生活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不是学会算术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所以,幼儿必须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数概念,他们建构数学概念首先来源于多种
摘要:如何让课堂展示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舞台,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让课堂展示效益最大化,如何抓好抓实课堂展示,提升数学课堂效能呢?我们从内容、类型、方式和方法去突破,就能实现预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展示 学生 教师 导学案  目前,全国各地新课程改革风生水起,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综观各种模式,都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特别是鼓励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认知规律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