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课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语言文学的美和魅力来诠释自己的情感和逻辑,这是语文教学最初的本意。因此,本文就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现如今,对于学生的个性和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并不能片面地指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消化能力和成绩,学习能力是一项综合评估模式,可以是学习的能力,也可以是学习的技巧。具体来说,可以是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整合,然后进行知识的迁移并以此作为良好的习惯来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决定了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的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低,也决定了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所以,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习惯的小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为此,中国的家长会给孩子买许多课外书,增加阅读量,在阅读过程中以增强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量。
二、小学生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都在发育过程当中,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处于一种极高的状态,从表现上来看就是出现了注意力转移,而且儿童生长发育的这个阶段,爱说、爱动是天性,因此,小学生身上最为明显的问题应该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教师对这种情况就要进行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握紧他们的注意力。小学生除了这方面存在不足,还有思维能力弱、记忆力不持久等问题,所以,很多小学生没有耐性去阅读和品味文字,课堂上一味接受语文教师的语言大戏,本质上并未自行参与,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恰当指导,使他们的学习方向开始转向兴趣探究式、合作分组式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主阅读和品味文字的魅力,以主人翁的态度学习,加强注意力的掌控,达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
三、小学生语言文学应用素养培养的途径
各个课程的操作就是一位被称之为教师的导演在自编自导一场偶遇、一场事件的发生,在整个过程中,导入、过渡、高潮和结局都是有心设计好的。所以,如何在一开始就吸引观众,让观众愿意跟着并配合自己走,在课堂过程中不知不觉渗透给孩子们语言文字的美,就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一)课堂注重朗读,将情感与文字相结合
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学运用精妙绝伦、秀色可餐。因此,对于小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首先要让其爱文学之美,爱语文文字的质感,文字是情感的媒介,情感是文字的流露,所以将语言文字与情感结合,最能带动小学生对文学素养的敬畏和喜爱,而这结合的最好方式就是朗读。一篇文章的朗读,需要知晓文章背后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也需要读者对文字中间的平仄起伏进行分析。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这一文中,我首先跟学生一起整体速读,勾画出春天缤纷的色彩、春天的播种景象,还有春天中各种动物苏醒、植物发芽的情景,从整体入手,既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其次引导学生精读,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有情感地精读不同段落,感受文本的优美语言,然后评选出最精美的语句,并说出理由,对于精妙的语句探索能否用同义词替换,不能的理由是什么。以此层层剖析,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所以,让小学生习惯朗读,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是提升语言文字素养的首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鲜少带有情感地去朗读,都是摇头晃脑、不具备思绪地重复再重复,或者应试教育下,为完成老师布置的背诵任务而出现的死记硬背。朗读是一项思维、情感、动作共同作用的综合活动,优质的朗读会让朗读者在实施过程中醍醐灌顶,朗读十遍,也许有十种情感的寄托,所以,增强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提高课堂朗读的效率,不仅可以增加在文章写作中的语感,还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首先会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典型情感描述的文章进行分析,收集资料,以最精准的情感方向,通过在课堂演示,充分诠释出朗读对一篇课文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效果。随后,每堂课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分组,然后自己朗读,下次课堂中请组代表进行朗读,并进行评分。
(二)扩大文学语言的魅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良好的情绪影响和性格养成对其终身影响颇大,因此,教师在情绪和心理管理上要传达出健康、乐观开朗的情感,向孩子传达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此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中的主角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要演绎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提升其积极性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语文文字教学中,我会适当将越剧的戏剧片段导入课堂,课堂中有很多诗歌和课文都是与越剧的发展和流行一脉相承的,在班级里成立越剧爱好协会,在学校“六一”和“元旦”等大型晚会中进行表演,扩大文学语言的魅力,从而使身边的小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另外,在课堂中也经常会将诗词歌赋以小组之间的表演形式展开。如此一来,不仅提升学生的表演自信,也让国剧盛典在语文课堂中展开,渗透出文学的运用能力,有针对性、层次性地安排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的文学语言真正达到交际化。
(三)美文美句的摘抄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把教学的细节都做好了,小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收获,要完成文学素养的培养,积累的过程必不可少。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学习,语言具有时效性,也具有时代感。所以,对于文学素养的培养,要找到一个能不断积累并学以致用的办法。这个方法就是对美文美句进行摘抄,这个习惯是我班级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有的习惯。对美的文章和句子记录多了,自然就学会如何利用这些文字,而且这个习惯也能充分提高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对摘录的美文,每周找出一部分时间,将其投影到PPT上,以供大家欣赏,强化并肯定学生对文字的使用技巧,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寓教于乐,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学生准确遣词造句的能力。语言拓展训练,以学生的 “做”为核心。老师把词的意思与生活习惯联系起来,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也就是在运用中去理解。
(四)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是一项拓展知识技能的有效方法,所以在班级里首先要营造一个能够广泛阅读的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可以从建立阅读角开始。阅读角可以收纳不同种类的读物,比如童话故事、小学生报、青年文摘、动物世界、未知世界的探索等读物,这些读物都是积极向上,具有典型文学素养的读物,或者可以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通过每人贡献一本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来交换读本、交换观点,甚至交换美文美句的摘抄。课外阅读是有效辅助课内阅读的策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符合现代化教学的特点,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仅仅只是课外阅读还不够,我会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分享一篇周记,并对周记写作认真和优秀的学生实施奖励。
(五)尊重差异,强调背诵
学生对学习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思维和学习能力。当今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正是正视这种差异性。针对语感相对较差的学生,提高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是背诵,不断朗读和背诵,才能让文章和语言中的美散发出来,才能对文章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精神理解得更加透彻,这其实就是一种理解能力,一种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和背诵都可谓是一个非常直接且有效的办法。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词和课文都是非常著名的,只有不断反复去推敲和阅读,才能“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也非常注重学生背诵情况。当然,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差异,因此,要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性,对于背诵速度较慢的学生,首先中肯评价和鼓励,其次联合家长一起监督。只有家庭、学校、课堂三管齐下,才能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素养进行有效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让学生明白,语言文字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应该三省吾身、与时俱进。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思维,最后找出具有自我教学特色的语文课堂,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字素养为责任不断学习与更新。
参考文献
[1] 杨新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积累 [J].散文百家,2015(6).
[2] 張伊娜.浅谈乡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积累[J].语文天地,2015(1)
【关键词】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现如今,对于学生的个性和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并不能片面地指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消化能力和成绩,学习能力是一项综合评估模式,可以是学习的能力,也可以是学习的技巧。具体来说,可以是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整合,然后进行知识的迁移并以此作为良好的习惯来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决定了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的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低,也决定了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所以,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习惯的小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为此,中国的家长会给孩子买许多课外书,增加阅读量,在阅读过程中以增强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量。
二、小学生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都在发育过程当中,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处于一种极高的状态,从表现上来看就是出现了注意力转移,而且儿童生长发育的这个阶段,爱说、爱动是天性,因此,小学生身上最为明显的问题应该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教师对这种情况就要进行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握紧他们的注意力。小学生除了这方面存在不足,还有思维能力弱、记忆力不持久等问题,所以,很多小学生没有耐性去阅读和品味文字,课堂上一味接受语文教师的语言大戏,本质上并未自行参与,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恰当指导,使他们的学习方向开始转向兴趣探究式、合作分组式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主阅读和品味文字的魅力,以主人翁的态度学习,加强注意力的掌控,达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
三、小学生语言文学应用素养培养的途径
各个课程的操作就是一位被称之为教师的导演在自编自导一场偶遇、一场事件的发生,在整个过程中,导入、过渡、高潮和结局都是有心设计好的。所以,如何在一开始就吸引观众,让观众愿意跟着并配合自己走,在课堂过程中不知不觉渗透给孩子们语言文字的美,就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一)课堂注重朗读,将情感与文字相结合
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学运用精妙绝伦、秀色可餐。因此,对于小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首先要让其爱文学之美,爱语文文字的质感,文字是情感的媒介,情感是文字的流露,所以将语言文字与情感结合,最能带动小学生对文学素养的敬畏和喜爱,而这结合的最好方式就是朗读。一篇文章的朗读,需要知晓文章背后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也需要读者对文字中间的平仄起伏进行分析。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这一文中,我首先跟学生一起整体速读,勾画出春天缤纷的色彩、春天的播种景象,还有春天中各种动物苏醒、植物发芽的情景,从整体入手,既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其次引导学生精读,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有情感地精读不同段落,感受文本的优美语言,然后评选出最精美的语句,并说出理由,对于精妙的语句探索能否用同义词替换,不能的理由是什么。以此层层剖析,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所以,让小学生习惯朗读,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是提升语言文字素养的首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鲜少带有情感地去朗读,都是摇头晃脑、不具备思绪地重复再重复,或者应试教育下,为完成老师布置的背诵任务而出现的死记硬背。朗读是一项思维、情感、动作共同作用的综合活动,优质的朗读会让朗读者在实施过程中醍醐灌顶,朗读十遍,也许有十种情感的寄托,所以,增强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提高课堂朗读的效率,不仅可以增加在文章写作中的语感,还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首先会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典型情感描述的文章进行分析,收集资料,以最精准的情感方向,通过在课堂演示,充分诠释出朗读对一篇课文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效果。随后,每堂课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分组,然后自己朗读,下次课堂中请组代表进行朗读,并进行评分。
(二)扩大文学语言的魅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良好的情绪影响和性格养成对其终身影响颇大,因此,教师在情绪和心理管理上要传达出健康、乐观开朗的情感,向孩子传达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此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中的主角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要演绎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提升其积极性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语文文字教学中,我会适当将越剧的戏剧片段导入课堂,课堂中有很多诗歌和课文都是与越剧的发展和流行一脉相承的,在班级里成立越剧爱好协会,在学校“六一”和“元旦”等大型晚会中进行表演,扩大文学语言的魅力,从而使身边的小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另外,在课堂中也经常会将诗词歌赋以小组之间的表演形式展开。如此一来,不仅提升学生的表演自信,也让国剧盛典在语文课堂中展开,渗透出文学的运用能力,有针对性、层次性地安排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的文学语言真正达到交际化。
(三)美文美句的摘抄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把教学的细节都做好了,小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收获,要完成文学素养的培养,积累的过程必不可少。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学习,语言具有时效性,也具有时代感。所以,对于文学素养的培养,要找到一个能不断积累并学以致用的办法。这个方法就是对美文美句进行摘抄,这个习惯是我班级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有的习惯。对美的文章和句子记录多了,自然就学会如何利用这些文字,而且这个习惯也能充分提高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对摘录的美文,每周找出一部分时间,将其投影到PPT上,以供大家欣赏,强化并肯定学生对文字的使用技巧,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寓教于乐,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学生准确遣词造句的能力。语言拓展训练,以学生的 “做”为核心。老师把词的意思与生活习惯联系起来,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也就是在运用中去理解。
(四)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是一项拓展知识技能的有效方法,所以在班级里首先要营造一个能够广泛阅读的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可以从建立阅读角开始。阅读角可以收纳不同种类的读物,比如童话故事、小学生报、青年文摘、动物世界、未知世界的探索等读物,这些读物都是积极向上,具有典型文学素养的读物,或者可以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通过每人贡献一本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来交换读本、交换观点,甚至交换美文美句的摘抄。课外阅读是有效辅助课内阅读的策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符合现代化教学的特点,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仅仅只是课外阅读还不够,我会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分享一篇周记,并对周记写作认真和优秀的学生实施奖励。
(五)尊重差异,强调背诵
学生对学习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思维和学习能力。当今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正是正视这种差异性。针对语感相对较差的学生,提高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是背诵,不断朗读和背诵,才能让文章和语言中的美散发出来,才能对文章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精神理解得更加透彻,这其实就是一种理解能力,一种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和背诵都可谓是一个非常直接且有效的办法。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词和课文都是非常著名的,只有不断反复去推敲和阅读,才能“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也非常注重学生背诵情况。当然,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差异,因此,要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性,对于背诵速度较慢的学生,首先中肯评价和鼓励,其次联合家长一起监督。只有家庭、学校、课堂三管齐下,才能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素养进行有效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让学生明白,语言文字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应该三省吾身、与时俱进。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思维,最后找出具有自我教学特色的语文课堂,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字素养为责任不断学习与更新。
参考文献
[1] 杨新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积累 [J].散文百家,2015(6).
[2] 張伊娜.浅谈乡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积累[J].语文天地,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