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发展养老服务成为近几年各级政府着力发展的重点。本文基于地域经济发达程度影响以宁波、衢州两地为例,着重对城乡居家養老服务体系、医养服务体系、政策扶持层面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两地的养老服务成功经验,为衢州市养老服务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比较研究
引言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到,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7.8%;而其中,预计将有2 900万人为高龄老年人口,1.18亿为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口,老年抚养比预计提高到 28%①。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 080.08万人,与2007年相比,老年人口数增长了381.48万人,占总人口的21.77%。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至2017年底上涨到165.09万人,十年期间高龄老年人口净增64.05万人,年均增长5.03%②,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显著,明显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老年人口的照料需求日益提高,导致养老的相关设施建设和服务供不应求。如何从更多的先进养老服务体系中寻求成功的经验是我们的主要研究问题。
由于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人口老龄化状况和财政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程度也存在差异化。所以本文基于宁波、衢州两地的对比分析,从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医养服务体系、政策扶持层面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提取出宁波市的成功经验,为衢州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提供建设性建议。
一、宁波、衢州两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1.宁波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宁波市是国内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其老龄化速度较快,老龄化程度高。截至2018年末,宁波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1.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1%。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提升到总人口的1/3,宁波市老龄化速度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③。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宁波市做出了策略规划:(1)以服务设施网络为基础;(2)以老年助餐、专业化生活照料和老年医疗等服务为重点;(3)以政策规范、人才培养等为保障。并在此规划上构建了“一网络三服务一保障”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社区社会参与为辅的养老服务模式。并初步在城乡构建起了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2.衢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末,衢州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56.7万人,占总人口的22 %。其中不同年龄阶段人口分布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9.2万人,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万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为9.2万人,9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为10 905人④。据统计,衢州市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老年人口总数由2006年底的35.5万人,增长到2018年底的 56.7万人。 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总数由2006年底的4.5 万人增长到2018年底的9.263 6万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已成为衢州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特征。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14年6月,衢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对衢州市未来养老体系目标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划。其一,打造“9643”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以居家养老核心,在社区和政府的帮扶下,构建出覆盖城乡、功能健全、制度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二,构建20分钟的居家养老服务圈。可缩短老年人的照料距离,使得老人可在短时间、小范围内享受到服务圈中全面的生活照料和文娱活动等,服务圈的形成既考虑了老年群体的身体条件的限制性,又满足了老人的娱乐需求。⑤该政策也在衢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进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实施。
二、宁波、衢州两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比较
1.从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视角出发,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空缺
截至2018年底,宁波市建有各级各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 985个,其中,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8个、街道(乡镇)覆盖达到52%,居家养老服务站2 897个,社区(村)覆盖率达到93%。在城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中,宁波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特点。2008年3月,宁波鄞州区开始试行建设“家院互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院等养老机构两者相互融合,不仅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降低成本,服务的方式也更加灵活便捷,这种模式还将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养老资源有效地整合,使得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面向居家养老的老人,实现资源共享,造福于更多的老年群体。在该社区模式建设过程中,宁波市在区级层面创办了家院互融中心等养老服务中心,家院互融服务站建设在21个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并依托32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 20个养老机构,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大养老服务网络。在该模式中还设置了红蚂蚁志愿服务、信息化服务等六个服务平台,服务半径可辐射全区16万人。在社区内建立“一库一线一机一系统”的信息化服务模式,设置完善的养老信息化系统,开通“家院互融”服务专线予以互通了解,更好地对老年人需求做精细化了解。一方面,实现信息网络互通共享,另一方面,促进了老人与老人、老人与中心之间的关系往来,更便捷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通过长期的探索,宁波形成了“需求主导、家院互融、虚实互促、社会互动”的养老服务新模式。相较于宁波市探索出的特色“家院互融”服务模式,衢州市在养老服务模式共融发展方面仍存在空缺。
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宁波市积极探索新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运用“政府补一些、社会帮一些、村里贴一些”的方式建设老年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探索出“旧宅回收、集体建设、无偿居住、配套服务”的集中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村内就地养老。同时,鼓励全市农村推行“以老助老”的养老服务模式,吸引了6万多名志愿者参与到“以老助老”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中,目前已在2 900多个社区(村)建立了志愿服务队伍,约6万多名老年人在结对帮扶服务中受益。衢州市将完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建设,使之在农村地区达到全覆盖建设。并将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敬老院等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衢州市在农村养老体系的建设中,与宁波市一样,也鼓励有条件的农村更新养老模式,鼓励推行“以宅基地换养老”,加强养老设施的建设,增加养老建设用房的数量,兴建农村老年公寓、幸福院等,实行集中式居家养老。 2.医养服务体系建设仍在不断探索阶段
宁波市积极探索建立保障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生活以及医疗长期护理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约合作,老年人群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等方式。建设新型的“医养融合”运营机制,致力打造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融合的服务体系。在老人看病难层面,积极破除“看病难”难题,为老年人就医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对口支援和合作诊联动机制,将医保定点的范围扩增到民办的养老机构中。在医护人才培养层面,注重老年护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成立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康复治疗等养老护理相关学科。
衢州市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对口支援和合作机制的医养服务体系。鼓励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护理、康复期照料、临终关怀等多项医疗服务内容,丰富养老医疗机构服务的内容。在人才队伍建设层面,加强医养结合专业化队伍建设,开展老年人医疗和特殊护理需求技能培训,在衢州市职业技术学院、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等院校内开设养老护理服务专业,致力于培养一批高专业技能和高专业素质的人才队伍。
3.政策扶持层面
宁波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包括了用房保障、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的。通过创新参与机制,政府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方式降低机构的运营成本,并允许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直接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注重政府的引领作用,市政府先后出台《宁波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政府层面引导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道路。在法制保障方面,发布了《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在政府财政扶持方面,设立专项养老资金。从家庭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审核评估城乡低保家庭中符合条件的失能、失智老人 对其办理入住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的,依据其评估结果的轻重依赖程度,给予一定的养老服务补贴。明确3大类28项养老服务补助项目清单,主要包含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入职奖补”“特岗津贴”等引才和留才的优惠制度,対一线养老人员发放奖励补助,对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人员依照其证书等级高低发放特岗补贴。实行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出台地方标准《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规范》及评定办法,并将等级作为享受财政补助的依据。
衢州市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给予了有关扶持政策。具体做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土地供给政策,保障养老建筑用地指标。将闲置的土地资源调整成养老建设用地,扩大城乡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公益性养老机构的土地使用,主要采用国有划拨土地的方式,予以合法使用;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主要通过招拍挂让方式供地。衢州市在实践中,探索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方式,实行机构改革,促进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在财政投入方面,其一,在床位建设、床位运营两方面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实行补贴。其二,对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各级财政给予一定的建设和运营经费补贴。其三,对各个养老机构实行税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在人才队伍扶持方面,衢州市专门开设了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并且对符合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标准的从业人员发放补贴。实际从事相关养老岗位的人员,给予就业补贴制度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对获得养老服务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给予技术补贴。
三、结语
通过对宁波、衢州两地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对比分析发现,宁波市的养老服务进程要快于衢州市。由于两地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位于浙西地区的衢州市经济发展相较落后于宁波市,从两地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进程来看,宁波、衢州两地都呈现出了属于各自经济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在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医养服务体系、政策扶持层面等方面也呈现出了差异化。
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宁波市在探索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农村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上都呈现出相较于衢州的先进性。衢州市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方面还存在空缺,宁波市的“家院互融”服务模式,通过社区与居家與机构的融合,形成小半径圈内的养老服务模式,具有低成本、高灵活度,且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对家庭情感的需求的特点,是衢州市在探索养老服务多元化模式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中,宁波、衢州两地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仍在不断的探索阶段。通过对比宁波地区,在政策扶持层面,衢州市仍需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衢州养老服务产业的良性发展,明确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秩序,促进衢州养老服务体系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注释:
①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3亿 占比达16.7%,光明网,2017-03-29,http://tech.gmw.cn/2017-03/29/content_24083512.htm.
②浙江老龄数据公布: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千万,央广网,2018-04-24,http://zj.cnr.cn/zjyw/20180424/t20180424_524209578.shtml.
③赶紧告诉你家老人!一波福利大礼包来了,浙江在线,2019-03-27,http://nb.zjol.com.cn/csrd/cskb/201903/t20190327_9767519.shtml.
④傅云燕,郑蕾君,周宸浩.老龄化来袭——“医养结合”的衢州探索,衢州日报,2019年6月19日第06版。
⑤衢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衢政发〔2014〕40号,2014年6月。
基金项目:本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项目《社区医养护一体服务质量评价与长期护理保险参加意愿——以衢州市为例》(2018072),2018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浙西农村地区养老补贴效果评价与长期照护制度构建》(201811488026)主要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 玲,衢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周 琛,衢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比较研究
引言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到,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7.8%;而其中,预计将有2 900万人为高龄老年人口,1.18亿为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口,老年抚养比预计提高到 28%①。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 080.08万人,与2007年相比,老年人口数增长了381.48万人,占总人口的21.77%。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至2017年底上涨到165.09万人,十年期间高龄老年人口净增64.05万人,年均增长5.03%②,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显著,明显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老年人口的照料需求日益提高,导致养老的相关设施建设和服务供不应求。如何从更多的先进养老服务体系中寻求成功的经验是我们的主要研究问题。
由于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人口老龄化状况和财政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程度也存在差异化。所以本文基于宁波、衢州两地的对比分析,从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医养服务体系、政策扶持层面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提取出宁波市的成功经验,为衢州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提供建设性建议。
一、宁波、衢州两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1.宁波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宁波市是国内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其老龄化速度较快,老龄化程度高。截至2018年末,宁波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1.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1%。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提升到总人口的1/3,宁波市老龄化速度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③。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宁波市做出了策略规划:(1)以服务设施网络为基础;(2)以老年助餐、专业化生活照料和老年医疗等服务为重点;(3)以政策规范、人才培养等为保障。并在此规划上构建了“一网络三服务一保障”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社区社会参与为辅的养老服务模式。并初步在城乡构建起了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2.衢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末,衢州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56.7万人,占总人口的22 %。其中不同年龄阶段人口分布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9.2万人,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万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为9.2万人,9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为10 905人④。据统计,衢州市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老年人口总数由2006年底的35.5万人,增长到2018年底的 56.7万人。 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总数由2006年底的4.5 万人增长到2018年底的9.263 6万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已成为衢州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特征。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14年6月,衢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对衢州市未来养老体系目标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划。其一,打造“9643”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以居家养老核心,在社区和政府的帮扶下,构建出覆盖城乡、功能健全、制度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二,构建20分钟的居家养老服务圈。可缩短老年人的照料距离,使得老人可在短时间、小范围内享受到服务圈中全面的生活照料和文娱活动等,服务圈的形成既考虑了老年群体的身体条件的限制性,又满足了老人的娱乐需求。⑤该政策也在衢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进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实施。
二、宁波、衢州两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比较
1.从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视角出发,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空缺
截至2018年底,宁波市建有各级各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 985个,其中,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8个、街道(乡镇)覆盖达到52%,居家养老服务站2 897个,社区(村)覆盖率达到93%。在城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中,宁波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特点。2008年3月,宁波鄞州区开始试行建设“家院互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院等养老机构两者相互融合,不仅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降低成本,服务的方式也更加灵活便捷,这种模式还将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养老资源有效地整合,使得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面向居家养老的老人,实现资源共享,造福于更多的老年群体。在该社区模式建设过程中,宁波市在区级层面创办了家院互融中心等养老服务中心,家院互融服务站建设在21个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并依托32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 20个养老机构,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大养老服务网络。在该模式中还设置了红蚂蚁志愿服务、信息化服务等六个服务平台,服务半径可辐射全区16万人。在社区内建立“一库一线一机一系统”的信息化服务模式,设置完善的养老信息化系统,开通“家院互融”服务专线予以互通了解,更好地对老年人需求做精细化了解。一方面,实现信息网络互通共享,另一方面,促进了老人与老人、老人与中心之间的关系往来,更便捷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通过长期的探索,宁波形成了“需求主导、家院互融、虚实互促、社会互动”的养老服务新模式。相较于宁波市探索出的特色“家院互融”服务模式,衢州市在养老服务模式共融发展方面仍存在空缺。
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宁波市积极探索新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运用“政府补一些、社会帮一些、村里贴一些”的方式建设老年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探索出“旧宅回收、集体建设、无偿居住、配套服务”的集中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村内就地养老。同时,鼓励全市农村推行“以老助老”的养老服务模式,吸引了6万多名志愿者参与到“以老助老”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中,目前已在2 900多个社区(村)建立了志愿服务队伍,约6万多名老年人在结对帮扶服务中受益。衢州市将完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建设,使之在农村地区达到全覆盖建设。并将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敬老院等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衢州市在农村养老体系的建设中,与宁波市一样,也鼓励有条件的农村更新养老模式,鼓励推行“以宅基地换养老”,加强养老设施的建设,增加养老建设用房的数量,兴建农村老年公寓、幸福院等,实行集中式居家养老。 2.医养服务体系建设仍在不断探索阶段
宁波市积极探索建立保障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生活以及医疗长期护理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约合作,老年人群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等方式。建设新型的“医养融合”运营机制,致力打造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融合的服务体系。在老人看病难层面,积极破除“看病难”难题,为老年人就医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对口支援和合作诊联动机制,将医保定点的范围扩增到民办的养老机构中。在医护人才培养层面,注重老年护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成立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康复治疗等养老护理相关学科。
衢州市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对口支援和合作机制的医养服务体系。鼓励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护理、康复期照料、临终关怀等多项医疗服务内容,丰富养老医疗机构服务的内容。在人才队伍建设层面,加强医养结合专业化队伍建设,开展老年人医疗和特殊护理需求技能培训,在衢州市职业技术学院、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等院校内开设养老护理服务专业,致力于培养一批高专业技能和高专业素质的人才队伍。
3.政策扶持层面
宁波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包括了用房保障、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的。通过创新参与机制,政府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方式降低机构的运营成本,并允许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直接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注重政府的引领作用,市政府先后出台《宁波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政府层面引导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道路。在法制保障方面,发布了《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在政府财政扶持方面,设立专项养老资金。从家庭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审核评估城乡低保家庭中符合条件的失能、失智老人 对其办理入住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的,依据其评估结果的轻重依赖程度,给予一定的养老服务补贴。明确3大类28项养老服务补助项目清单,主要包含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入职奖补”“特岗津贴”等引才和留才的优惠制度,対一线养老人员发放奖励补助,对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人员依照其证书等级高低发放特岗补贴。实行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出台地方标准《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规范》及评定办法,并将等级作为享受财政补助的依据。
衢州市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给予了有关扶持政策。具体做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土地供给政策,保障养老建筑用地指标。将闲置的土地资源调整成养老建设用地,扩大城乡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公益性养老机构的土地使用,主要采用国有划拨土地的方式,予以合法使用;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主要通过招拍挂让方式供地。衢州市在实践中,探索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方式,实行机构改革,促进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在财政投入方面,其一,在床位建设、床位运营两方面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实行补贴。其二,对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各级财政给予一定的建设和运营经费补贴。其三,对各个养老机构实行税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在人才队伍扶持方面,衢州市专门开设了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并且对符合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标准的从业人员发放补贴。实际从事相关养老岗位的人员,给予就业补贴制度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对获得养老服务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给予技术补贴。
三、结语
通过对宁波、衢州两地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对比分析发现,宁波市的养老服务进程要快于衢州市。由于两地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位于浙西地区的衢州市经济发展相较落后于宁波市,从两地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进程来看,宁波、衢州两地都呈现出了属于各自经济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在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医养服务体系、政策扶持层面等方面也呈现出了差异化。
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宁波市在探索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农村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上都呈现出相较于衢州的先进性。衢州市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方面还存在空缺,宁波市的“家院互融”服务模式,通过社区与居家與机构的融合,形成小半径圈内的养老服务模式,具有低成本、高灵活度,且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对家庭情感的需求的特点,是衢州市在探索养老服务多元化模式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中,宁波、衢州两地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仍在不断的探索阶段。通过对比宁波地区,在政策扶持层面,衢州市仍需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衢州养老服务产业的良性发展,明确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秩序,促进衢州养老服务体系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注释:
①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3亿 占比达16.7%,光明网,2017-03-29,http://tech.gmw.cn/2017-03/29/content_24083512.htm.
②浙江老龄数据公布: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千万,央广网,2018-04-24,http://zj.cnr.cn/zjyw/20180424/t20180424_524209578.shtml.
③赶紧告诉你家老人!一波福利大礼包来了,浙江在线,2019-03-27,http://nb.zjol.com.cn/csrd/cskb/201903/t20190327_9767519.shtml.
④傅云燕,郑蕾君,周宸浩.老龄化来袭——“医养结合”的衢州探索,衢州日报,2019年6月19日第06版。
⑤衢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衢政发〔2014〕40号,2014年6月。
基金项目:本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项目《社区医养护一体服务质量评价与长期护理保险参加意愿——以衢州市为例》(2018072),2018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浙西农村地区养老补贴效果评价与长期照护制度构建》(201811488026)主要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 玲,衢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周 琛,衢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