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书写的基本要素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aiwz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是一门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艺术门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书法教育蓬勃发展,然而,学书者在以临帖为主要途径学习书法时,却充满坎坷与困顿。因此,如何临帖就成了如今最受关注的问题。在临习范本时,我们不妨将思路转变,化静态为动态,复现汉字书写的动态过程,挖掘各个笔画的内在联系,找寻正确的方法。
  [关键词]汉字书写;临帖;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7-0074-03
  一、范本的意义
  范本作为历经千百年而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虽然表现出的外在形态千变万化,但每一种范本技法的运用都是相当纯熟的,暗含着书法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的方法、规律及思想观念。理论上说,范本上的每一个笔画都是古代名家实际书写出来的,那么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推断,就能准确地还原作者书写时的情境。具体来说,学书者在临摹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笔画的形态如俯仰、曲直、肥瘦了解作者在书写笔画时笔锋在纸面上的运行轨迹,何时曲,何时直以及笔锋垂直于纸面上,何时上提,何时下压;亦可根据笔画起收的细节如方圆、藏露、牵丝映带推测出当一个笔画书写完成向下一个笔画过渡时,笔提起在空中运行的轨迹及笔锋接触与离开纸面时笔锋如何调节。相比较而言,前辈或者教师的当面指导,的确可以让学书者更加快速地掌握一些基本的笔画写法、结构特点,但是一旦牵扯到毛笔运动的精细处理,除去示范者可能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书写时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个性特征,因此难以准确地表现出古人实际的书写状态。当范本中出现一些特殊形态的笔画时,这种弊端更易显现,如飞白。飞白往往并非作者刻意表现,而是笔锋、笔墨、笔速等客观因素相糅合而恰好形成的。因此,示范者若想特意表现出该形态,需要三者或更多层面的协调运用,这就为现场演示增加了难度。而通过临帖,学书者可以根据静止的笔画推测出书写时笔锋的实际操作,亦可以深入探究作者在书写该笔画时的各种情境,如笔锋形态、节奏快慢、积墨情况等。再比如《兰亭序》中有些字的笔画非一笔完成,可能存在补笔的情况,这点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得知,但在实际书写中,难以准确表达。
  追溯古人,晋人王导曾于避难途中仍不忘将《宣示表》秘藏身边而时时揣摩;唐代书家欧阳询偶见晋代大书家索靖手迹的碑刻,痴迷于碑文三天三夜不肯离去;米芾通过“集古字”临习诸家所长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艺术成就上来说,这些名家的学习经历都是成功的。可见,相对于其他学书途径,临帖是更好的选择。临帖过程的坎坷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并未找到最为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临帖就是我们接下来该探讨的问题。
  二、临帖的内涵
  临摹的“临”字繁体为“臨”,《说文解字》中释:“臨,监臨也。从卧品声。”“臨”字左半部分为“臣”,本义为竖着的眼睛,有睁大眼睛据上视下的意思;右半部分有“品”字,意味着品味、咀嚼。综合来看,“临”不仅仅是对照字帖去临习,更有仔细观察、品读、理解的含义。从实质上说,临摹主要是学习古人的路径和方法,其有效与否应该服从于能否继承前代的成就,即离开范本之后能否也创作出与范本同样优秀的作品,所以说,相较于追求外形的相似,获得基本的创作能力才是最终的旨归。在临帖的过程中,学书者应当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范本的外在形态,二是有关书法创作的方法、规律和思想观念。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成果,是看得见的形态;后者则隐藏在前者背后,是难以捕捉到的支撑范本外在形态的内在理据。两者之间又有不同之处,范本的外在形态可以随着书写者的想法产生无数种变化,创作的方法与规律历尽千百年却几乎没有变化。由此可见,临帖更需要透过不同范本的外在形态,去深入探讨书法的内核以及挖掘各个方面的表现规律。例如孩童的蹒跚学步,尽管父祖姑叔的走路姿态各有不同,孩童所学的并不是长辈们具体的走路姿势,而是作为一般人类走路所遵循的共通点,运用精熟之后,也便学会了行走和跑步。但是,临帖要比孩童学习走路难度大得多。范本更像是某位长辈在走路过程中某一个特定瞬间的静态定格,相对于孩童可以观察到行走的整个动态过程,是更为间接的一种方式。这一现状决定了通过临帖探讨书法传统需要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于范本只是已经书写完成的静态呈现,并不能主动告知其中的关键所在,学书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由形态向动作、由表面向内里的深入和渗透;二是由于某一具体范本的最终完成必然受到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书者需要对书迹形态及相关方面进行相对深入地分析和沟通,逐渐实现由具体到一般、由个别到普遍的类推和泛化。一句话说,尽管我们以临摹为手段,但所学并非某一个特定的字,或非某一种特定的字帖,甚至也非某一位特定的书家,而是古往今來的所有书家进行书法创作都植根于的书法内理。
  三、临帖的方法
  具体来说,要想理清临帖的正确方法,就需要学书者深刻了解汉字书写的几大要素,即笔画、笔顺、运行线路、提按、节奏、笔锋调节等。
  笔画和笔顺作为汉字书写的基本概念,是后续所要探究问题的引路石。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早在汉字使用的初期,古文字中多数的形体即为象形符号或由象形符号组合而成,线条因“随体诘诎”而存在向各个方向延伸的可能性,致使在具体表现和生成方式上缺乏程式化、规律性的可操作措施。在右手操控书写工具的前提下,汉字的书写越发趋向于由起笔处的左上角入纸,然后向右、向下、向左下、向右下、向右上行笔,逐渐形成横、竖、撇、捺、提以及各种折、弯等笔画,并以各种勾画从中缀连。可见相对于线条,笔画并非人们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由起笔到收笔的过程,而是在走向、书写方法和表现形态上都有了明确规定的结果。至于笔顺,不少学者认为,除了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汉字在书写过程中各个笔画相承接的先后次序外,还有书写的便利之义。在右手书写的前提下,通过长期的书写实践,慢慢摸索总结出一套成型的规则。在现如今的书写中,单个笔画都需要经历从起笔到收笔的过程,多呈现由左向右,从上到下,从左上到右下,从右上到左下的走向;单个汉字的书写多遵循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至于章法,则多是将单个字从上到下组成一行,从右到左安排成列等,这为学书者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规则。   在笔画与笔顺的相互作用下,汉字的书写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笔与纸面相接触摩擦,运行轨迹完全表现在纸面上的书写笔画的过程,二是笔脱离纸面在空中运行,需对其轨迹进行科学推测的笔画间相互承接的过程。如果把这两个环节结合并将其运行轨迹描画下来,汉字书写就表现出了一个连续完整的运行曲线。其有形的笔画书写环节可以保证汉字书写行为的完成,无形的承接环节则可以为有形的笔画形态提供细微变化的理据。其本身即是技术训练的重要内容,也为提按、快慢、调节笔锋等问题提供了探讨的平台。
  提按则是指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笔头在纸面上垂直上下的运动,其最直观的效果就是生成的笔道因毛笔的提与按而产生粗细的变化。笔提起,笔毫与纸面接触的面积小,在保持相同的力度书写的前提下,其运行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笔道较细,当笔按下书写时,则笔毫与纸面接触的面积较大,力度维持不变,笔道自然较粗。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提按的作用。然而,单个笔画的粗细差异仅仅是提按对于汉字书写所产生影响的其中一个层面而已。
  汉字书写的运行曲线是书写的轨迹在纸面上完整地呈现,包括笔与纸面相接触摩擦的有形的线路及笔与纸面相离,在空中运行的无形的线路两个环节。将这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分析,不难发现,有形的运行曲线的生成起自笔毫按下与纸面接触之时,中间在纸面上历经了无数的提与按,而当笔毫提起离开纸面向下一笔画过渡时,有形的线路消失,在空中运行的无形线路开始生成,而这个无形的线路同样无法避免提按的交替。由此看来,若将提按附着于运行线路的基础上时,其含义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即伴随着汉字书写的完整过程,提按的动作应当是连续不断的。然而,我们之前常常理解的提按是:一个字在书写过程中,第一个笔画有提有按,然后断开;再到下一个笔画或动作有按有提,再断开。将笔画之间的关联完全割裂开来分析,也就难免片面了。如此看来,只要是汉字的书写,就一定时刻离不开提按。
  除了提按,节奏的快慢同样是临摹书写时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书法作为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书写过程中并非一直保持匀速的运动,单个笔画不同阶段的生成常常处于不同的节奏之中,与提按不同的是,这种节奏的快慢属于时间范畴内的变化。节奏的快慢一般是指毛笔毫端与纸面摩擦的缓与疾。然而,与提按相同的是,快慢也不是仅仅具有单个笔画书写速度的变化这一层意思。如果将运行线路和快慢联系到一起,那么,在运行线路基础上的快慢与以往的快慢认识是有区别的。与之前的认识相比,快慢的变化囊括了整个书写的过程。也就是说,汉字书写的节奏快慢不单单只应用于在纸面上的书写,而是在提按的作用下,伴随着整个书写的过程,产生节奏的变化。
  在实际的书写中,笔锋的运动同样至关重要。汉字的书写是一个连续性的动作,如何保证书写时的连贯,需要运用到笔锋的调节。我们通常理解的调锋是指毛笔入纸前通过蘸墨舔笔将笔锋调正,再开始书写下一个笔画。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调节,却忽略了汉字书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每一个笔画完成都需要如此繁琐进行调锋,容易打破书写的连续性所造就的笔势的贯通,一个由完整的书写过程所生成的字符也就被割裂成一个一个独立形成的笔道的组合。如若我们将笔锋的操控附着于书写时回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运行曲线之上,那么笔锋的调节又有了另一种更便于实际操作的方法,即将笔锋的调节有机融于书写之中。这是书家常用的方法,如此一来便可以保持笔势的贯通。甚至可以在书写每一个笔画时,都调节一次笔锋,不让笔锋弯曲而保证书写时的顺锋顺势。总的来说,汉字书写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辅以形似的要求,得其神,临帖也就不再困难。
  臨帖作为千百年来学书者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既然古人通过临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今人在临帖过程中却遭遇坎坷的困顿,那么我们需要找寻的就是古人在临帖过程中的着重点。了解了汉字书写的几大要素,获得成功也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资源,不同版本的教材其结构、目录、栏目等内容呈现方式各有特色。对不同教材进行分析与比较,有利于教师合理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目的性的提升。文章从目录、绪论和前言、章(节)前言、回顾复习以及栏目设置五部分对中、澳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相应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材;中外教材对比;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
【摘 要】小学生练习书法,既是对美的欣赏,也是对美的亲身体验。如何使他们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感悟书法的审美价值,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平日的书法教育工作中进行一些思考和尝试。  【关键词】小学;美育;书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5-0065-03  【作者简介】仇莉,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江苏常州,21300
摘 要:2021年江苏省适应性考试物理试卷全面落实了“一体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很好地回应了“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文章从试卷考查的内容、特点和载体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这份适应性考试物理试卷,并对今后阶段的物理教学提出中肯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江苏适应性考试;物理试卷;一体四层四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本文就如何基于学生认知起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认知起点;有效教学;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0)9(S)-0075-4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扉页上写到:“如果我不得不把全
【摘 要】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与我国特有的书法相结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蒙学效果。调查显示,在现代社会中蒙学传统的教育价值正在淡出人们视野。重新审视及评估这一教育传统是认清教育形势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传统文学;书法教育;相融性;现状分析;文学与书法  【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9-0007-04  在漫长的农
【作品概况】《云梦睡虎地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197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为竹简形制,竹简计1155枚,另有残片80余枚,简长23.1~27.8厘米,宽为0.5~0.8厘米。每枚竹简均为一行字迹,有的简反面亦有墨书文字,大部分书于蔑黄上,按顺序编组成册,近4万字,为早期隶书墨迹。湖北省博物馆藏。  【观典赏析】《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现秦简,是
【摘要】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是解决人类异化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落实在教育上,书法与语文是其重要的实现形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能使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得以更好地阐发。因为存在着这种生发关系,所以书法和语文能在课堂上彼此促进。积极处理这种关系,不断丰富书法和语文课程,让书法活在当下,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书法;生发  【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要:近年来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分析了我院质量内部监控存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评价指标不明确、信息化建设放缓的问题,提出采用毕业设计教学全过程信息化管理,通过质量内部控制与线上线下检查,实现毕业设计教学过程“黑箱”透明化,严格把控毕业设计质量关,探索了以政府的监控和评价为指导、以学生发展规划和实践教学自诊为内生动力、编制毕业设计质量诊断标准为对策,目的是提升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提供借鉴。  
摘 要:以理论推导为基础,结合现代化软件Mathematical对导体杆在磁场中动生电动势的产生情况实现了一种可视化的呈现。提供了理解、把握重难点的一种新视角,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物理基本原理中的物理内涵,增进学习兴趣。  关键词:Mathematical;匀质杆;动生电动势;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0-0045-3  1 引 言
行草团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