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主体性的认同与担当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m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母语教学,一般只关注教师教得如何,因而教学的有效性常受影响。教学是教者与学者两方面的事,只重一方面,效果当然不会很好。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弊端,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他要学、乐学,才能学有成效。这已成为共识。但人们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实施新课程后,我们关注了学的一方,往往又忽视了教的一方。比如,有人提出,既然学生是主人,索性就把课堂交给学生,因此,他一堂课只讲四五分钟;既然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生成,于是课上任凭学生东拉西扯。如此等等,美其名曰:语文教学就该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教与学各有主体。为了区别,于是有人把教的主体说成“教师主导”,把学的主体说成“学生主体”,这样说,也很好。教与学两方面主体作用形成合力,教学才能有高效。
  就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而言,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学生主体在恰当的教学活动方式引导下,采用相应的学习方式,主动接受外部作用、内化生成的结果。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的运作,无论多么科学的教学环境,无论多么高超的教学技艺,也只能“良辰好景虚设”,因为学生主体不愿“投资”。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自主投入,再动听的音乐、再迷人的画面、再优美的诗文,“更与何人说”?因为学生主体缺少音乐的耳朵、美术的眼光、诗文的性情。语文学习,需要积累,需要顿悟,需要表达……这一切,都需要学生践履,任何人无法越俎代庖。所以,语文学得好的学生,一定是主体作用发挥到位的学生,即使他的天资平平。
  就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言,教师的主体作用却是首位的,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形式下的教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计划的安排与执行、级段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等,如果缺少教师的主体作用,那是无法完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学养、课堂教学的机智、规范的教学用语、认真的教学态度等都会直接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些主体作用,那真正的语文课也就不复存在。再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基本知识的接受、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如果没有语文教师的导引,那也难以实现,可见,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也得益于教师的主体作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发挥教的主体性,学生的学要发挥学的主体性。从教与学的角色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被组织者、被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主体作用又多了一个元素:不但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保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可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是教师主体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与学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它们的完美统一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追求。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在自己的改革过程中,吸收了现代思维科学、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正逐步在各省实施新课程。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领会新课程的理念,遵循教学基本规律,既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互动的合作意识、探究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挥他们语文学习的主体性。
其他文献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24分)  1. 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它不发生改变的是().  A.体积B.密度 C.质量D.状态  2. 下列物体中,质量为5g的物体可能是().  A.一只羊 B.一个鸡蛋   C.一只蚂蚁D.一只蜜蜂  3. 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1可知().  A. ρ甲>ρ乙B. ρ甲<ρ乙   C.若V甲=V乙,则m甲V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