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代羽坛巨星,汤仙虎有着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作为运动员,从1963年至1975年,他创造了国际羽坛比赛一场未败的“神话”;退役后,作为教练,他曾先后培养出林瑛/吴迪西、魏仁芳、吉新鹏、夏煊泽、林丹、蔡赟/付海峰等世界羽坛的顶尖高手。半个世纪以来,他与他所培养的队员相继成为世界羽坛关注的领军人物,而他自己则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的终身顾问,被誉为羽坛“常青树”、“活化石”。
在中国羽毛球协会官方网站上,键入“汤仙虎”三个字,会看到以下信息:汤仙虎,男,1942年3月13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61年初在福建当运动员,1979年退役,1981年底成为教练员,先后在中国、澳门、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羽毛球队中担任教练……貌似波澜不惊的简单履历背后,却浓缩了一位印尼归侨的人生履历,更折射出中国羽毛球运动发展与壮大的历史轨迹。
常胜将军
汤仙虎出生之时,恰逢现代羽毛球运动的技术与战术全面发展时期,羽毛球技术优势逐渐从欧洲转向亚洲,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受父亲影响,汤仙虎八九岁时就开始练习打羽毛球。浓烈的兴趣使得他很快成为印尼业余羽毛球队中的新秀,曾代表印尼国家青年队到国外参赛。1960年底,他受王文教之邀,高中尚未毕业就从印尼回到中国,加入了福建羽毛球队。
当时,汤仙虎只会几句简单的华语,只能用印尼语和队里的教练林丰玉、王文教、陈福寿及队友林建成等人沟通。再加上,当时正值中国困难时期,生活上的困窘与艰难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活环境,与枯燥的训练叠加在一起,无疑是寂寞难耐的,汤仙虎却将兴趣进行到底,在训练场上尽情地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激情。
其队友林建成回忆,汤仙虎可是个“拼命三郎”,永远是训练中最卖力的那一个。当时,训练馆里没有空调,一上午训练下来就要换几套运动衣,停下休息时座位下立马就是一滩汗水,强大的训练量使得运动员吃饭时根本没有食欲,汤仙虎却总说:“一定要吃下去,这是为了下一次的训练。”
正是这股子拼劲,成就了汤仙虎的辉煌,第一次荣获国际比赛冠军,是在1963年11月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
新兴力量运动会,是新中国体育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之后的“突围之战”。当时,参赛的有柬埔寨、几内亚、印尼、伊拉克、巴基斯坦、越南和苏联等51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0%以上,比赛结果具有一定世界性与权威性。
由于政治形势需要,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在这次比赛中仅获得女子团体和男子单打两项冠军,汤仙虎便是这唯一的男单冠军。另外,中国羽毛球队还获得了男子单打亚军、男子双打亚军和季军、男子团体亚军、女子单打亚军和季军、女子双打亚军和季军的好成绩。
赛后,中国队应邀顺访了印尼的棉兰、泗水、马吉冷、万隆和雅加达,共进行6次35场比赛,全胜而归。
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对中国羽毛球运动是一次检阅。比赛结果证明,中国已拥有一批优秀的、堪与世界强手一争高低的运动员。历经40余年发展,中国羽毛球运动终于由弱国迈入世界强国之列。
这其中,归侨运动员功不可没。正是在林丰玉、王文教、陈福寿等一批归侨教练员及汤仙虎、侯加昌、林建成、陈玉娘等一批归侨运动员的引领和带动下,中国羽毛球运动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更为难得的是,这次比赛之后,运动员们的心态与境界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汤仙虎曾在自己的心得中写到:运动员要把祖国的荣誉放在第一位。一个运动员要想打好球,对祖国荣誉有大贡献,首先就要思想革命化,牢固树立为革命而打球的思想。
如今,这段话看起来似乎过于“高调”而显得有些“虚伪”,但它却是那个年代里特有的主流之音。在特殊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下,运动员们从“为自己打球”的小境界,升华到“为革命而打球”的大境界,在世界羽坛上展现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的风采成为他们期冀的目标。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速度快、力量强、灵敏性高、耐力好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当时亦称“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及机能要求很高。为了贯彻国家体委提出的“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以加速度来改变当时国际羽坛慢、稳、守的打法,汤仙虎认真贯彻执行“三从一大”即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开展大运动量训练的训练原则,成为当时快攻打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侯加昌代表了当时中国男子羽毛球运动的最高水平和打法特点,开创了中国羽毛球运动史上的“汤侯时代”。
当时,汤仙虎创造性地发展了快速拉开从中突击进攻控制网前的进攻打法、出色的头顶扣杀动作和快速灵活的步法,“汤式高吊杀一致性手法”几乎是当时所有运动员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后来,他的基本技术、战术被整理编辑成《羽毛球运动技术图解》一书出版,成为广大羽毛球教练员、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必备的羽毛球经典专著。
精益求精的态度、大强度的训练、挥之不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造就了汤仙虎的羽坛霸业与辉煌。从1963年到1975年的12年间,他先后荣获1965年第2届全运会羽毛球男单、团体冠军,1966年亚新会男单、男双和团体冠军,1975年第3届全运会羽毛球男单、男双、团体冠军,在国际赛场上创下了未失一场的不败纪录。
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汤仙虎作为运动员的辉煌,是无法用冠军和数字来简单地衡量和概括的。因为政治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国羽毛球队没能参加代表体育最高水平的奥运会,但技术与战术水平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从各种访问赛中得以显现,而汤仙虎则是那个时期中国羽坛数一数二的“男主角”。
打败科普斯,成为当年汤仙虎在世界羽坛缔造的一个“神话”。1965年10月,中国羽毛球队应邀访问了号称欧洲羽毛球王国的丹麦和欧洲羽毛球强国瑞典,并参加了在丹麦举行的国际羽毛球邀请赛。初时,丹麦媒体在体育新闻中讥讽中国羽毛球队:“黄种人会打羽毛球吗?”
比赛结果却令世界哗然。访问丹麦,中国羽毛球队共出战24场,每战奏凯;访问瑞典,中国羽毛球队共出战10场,大获全胜。在丹麦举行的国际邀请赛中,汤仙虎以15:5、15∶0的绝对优势击败了曾经5次蝉联全英锦标赛单打冠军的科普斯,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1963-1966年间,中国羽毛球队在与世界强队各次比赛中连战皆捷,这标志着当时我国的羽毛球运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外电、外报纷纷评价中国羽毛球队是“冠军之冠军”和“无冕之王”。
正在中国羽毛球运动蓬勃发展壮大之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少归侨教练员及运动员受到冲击,运动生涯被迫中断,汤仙虎也不例外。难得的是,他却以自己的方式与智慧渡过了那段苦涩的、艰难的非常岁月,在阴霾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阳光与希望。
当时,“文革”风暴破坏了正常的训练,球馆不开放,没人敢坚持训练,怕被扣上“白专”帽子,汤仙虎却依然做沙坑四方步法训练,并把当时年纪还小的乒乓球运动员郭跃华带动起来。平时学习或听报告时,他常常手里握着一个装满沙子的汽水瓶,做转腕练习,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
悄悄地训练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与舞台。1971年,国家体委决定恢复组建国家羽毛球队,与国外羽毛球界中断了5年的联系与往来也开始恢复。王文教、陈福寿被从农村调往北京,担任国家队教练,重新描绘振兴中国羽毛球事业的蓝图。1971年底,汤仙虎、侯加昌被派往加拿大进行了18场单、双打友谊赛,均获全胜。 1972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具体领导下,国家体委举行了自1966年“文革”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五项球类运动会。在这次比赛中,汤仙虎与侯加昌配对,又一次荣膺男子双打冠军。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1978年,年届36岁的汤仙虎与女队员张爱玲配对,在第8届亚运会上一举夺得混双冠军,堪称他退役前的完美谢幕。
金牌教练
身为运动员的辉煌,只是汤仙虎时代的开启。这之后,是身为教练的卓著与传奇——
1981年底,汤仙虎执教于中国国家女子羽毛球队。短短半年时间,就让女双运动员林瑛/吴迪西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982年3月举行的全英羽毛球公开赛上喜摘女双桂冠,1983年又获世锦赛女双冠军。
后来,因家庭等各种原因,汤仙虎离开国家队远赴澳门执教,1987年又被印尼羽总聘为印尼国家队男单主教练,培养出了魏仁芳、阿迪、叶诚万等一批羽坛高手。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魏仁芳夺得了羽毛球运动史上第一个奥运会男单冠军。这和汤仙虎的指导当然很有关系,他也因此受到了国内一些人的非议。
之后不久,汤仙虎带领印尼队前往上海参赛,与老友林建成在场下叙旧时,他说:“从一名教练出发,一定希望他培养的队员能打败所有对手,但当我的队员打败中国选手之时,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好受。”
1997年,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羽毛球协会名誉主席何少川的邀请下,汤仙虎处理完父亲后事后,带着母亲、妻子和儿女从印尼返回中国,1998年受聘为福建羽毛球队总教练。
刚工作不到一年,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诚邀他前往北京执教国家队。为了国家利益与需要,汤仙虎只得再次离开家人,只身北上。培养中国年青男单运动员成为他全部的工作,夏煊泽、孙俊、吉新鹏、陈宏、林丹、鲍春来等人都经过他的指导与点拨。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吉新鹏在决赛中一鸣惊人,为中国队实现了奥运会羽毛球男单金牌“零的突破”。“汤导布置的战术对我非常有利,这是我获胜最为关键的原因。”吉新鹏夺冠后,对汤仙虎的感激溢于言表。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前三名:冠军吉新鹏、亚军叶诚万(印尼)、季军夏煊泽,均是汤仙虎亲手培养、指导的弟子。这是他作为羽毛球教练所写下的又一个“神话”。
2002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22届汤姆斯杯羽毛球赛上,中国队在自家门口痛失奖杯,总教练李永波强调:“男双一定要有所突破!”他找到汤仙虎,问他有没有信心指导男双,汤仙虎回答说:“领导信任我,我就干。”
于是,正当他所培养的男单队员在世界羽坛叱咤风云之际,汤仙虎却从最为风光的教练席中转身离开,在60岁时受邀担任男双主教练,很快就“点石成金”,蔡赟/付海峰、郑波/桑洋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2004年5月,汤姆斯杯决赛中,郑波/桑洋以2比0战胜丹麦选手,为中国队最终夺取汤杯立下战功,困扰中国很长时间的羽球男双软肋终于有所突破;此后,2004年8月举行的雅典奥运会羽毛球赛上,中国男双选手虽然在争夺四强的比赛中落败却也冲进了前8名,这让一向高标准要求的汤仙虎感到“没有达到预想效果”,“中国羽球男双还处在冲的阶段,如果再假以时日,应该还会有进步”。
2004年10月,年逾花甲、身体不好的汤仙虎终于获准回福州家中陪伴家人。虽已离开中国羽毛球队,他却依然“退”而不“休”,“中国国家羽毛球队终身顾问”、“中国羽毛球队专家组成员”的头衔与身份,让他这一辈子就别想与羽毛球和羽毛球运动彻底说再见。
2006年8月,在家休养还不到两年,汤仙虎就被请回北京指导女单。一年后又被安排任男单教练,侧重于指导林丹。此前,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林丹表现不佳,不少人劝汤仙虎“别接这个茬,以免晚节不保”,汤仙虎却选择了迎难而上。
他很快就找到了林丹的症结所在。师徒二人配合默契,几乎无话不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林丹终于喜获羽毛球男单冠军。夺冠那一刻,林丹与教练汤仙虎紧紧相拥,令人动容……
2010年5月,第26届汤尤杯羽毛球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68岁的汤仙虎随队远征,专门指导林丹并帮助他在每场开赛中先夺一分,为中国队夺取汤姆斯杯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讶异的是,赛后感言时,林丹一改往昔的狂放,显得大气、理性、沉着而淡定,宛若教练汤仙虎的低调与沉稳。
据说,年轻时,汤仙虎的脾气并不像现在这样平和、低调,亦是火爆的。但1998年回国执教后,他几乎从未发过火。或许是岁月的沧桑,亦或许是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执教经历,磨去了他年轻时的棱角:“在国内,优越感很明显,出去后可不一样,人家看的是你的工作,而不是名气。”
在国家队,汤仙虎是队员们最尊敬的前辈之一。背地里,队员们尊称他为“老人家”。李永波曾评价说:“汤指导是我一生中最尊敬的教练。”这个评价,一句顶千言;对一名教练而言,最高的评价大概莫过于此。
在中国羽毛球协会官方网站上,键入“汤仙虎”三个字,会看到以下信息:汤仙虎,男,1942年3月13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61年初在福建当运动员,1979年退役,1981年底成为教练员,先后在中国、澳门、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羽毛球队中担任教练……貌似波澜不惊的简单履历背后,却浓缩了一位印尼归侨的人生履历,更折射出中国羽毛球运动发展与壮大的历史轨迹。
常胜将军
汤仙虎出生之时,恰逢现代羽毛球运动的技术与战术全面发展时期,羽毛球技术优势逐渐从欧洲转向亚洲,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受父亲影响,汤仙虎八九岁时就开始练习打羽毛球。浓烈的兴趣使得他很快成为印尼业余羽毛球队中的新秀,曾代表印尼国家青年队到国外参赛。1960年底,他受王文教之邀,高中尚未毕业就从印尼回到中国,加入了福建羽毛球队。
当时,汤仙虎只会几句简单的华语,只能用印尼语和队里的教练林丰玉、王文教、陈福寿及队友林建成等人沟通。再加上,当时正值中国困难时期,生活上的困窘与艰难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活环境,与枯燥的训练叠加在一起,无疑是寂寞难耐的,汤仙虎却将兴趣进行到底,在训练场上尽情地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激情。
其队友林建成回忆,汤仙虎可是个“拼命三郎”,永远是训练中最卖力的那一个。当时,训练馆里没有空调,一上午训练下来就要换几套运动衣,停下休息时座位下立马就是一滩汗水,强大的训练量使得运动员吃饭时根本没有食欲,汤仙虎却总说:“一定要吃下去,这是为了下一次的训练。”
正是这股子拼劲,成就了汤仙虎的辉煌,第一次荣获国际比赛冠军,是在1963年11月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
新兴力量运动会,是新中国体育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之后的“突围之战”。当时,参赛的有柬埔寨、几内亚、印尼、伊拉克、巴基斯坦、越南和苏联等51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0%以上,比赛结果具有一定世界性与权威性。
由于政治形势需要,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在这次比赛中仅获得女子团体和男子单打两项冠军,汤仙虎便是这唯一的男单冠军。另外,中国羽毛球队还获得了男子单打亚军、男子双打亚军和季军、男子团体亚军、女子单打亚军和季军、女子双打亚军和季军的好成绩。
赛后,中国队应邀顺访了印尼的棉兰、泗水、马吉冷、万隆和雅加达,共进行6次35场比赛,全胜而归。
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对中国羽毛球运动是一次检阅。比赛结果证明,中国已拥有一批优秀的、堪与世界强手一争高低的运动员。历经40余年发展,中国羽毛球运动终于由弱国迈入世界强国之列。
这其中,归侨运动员功不可没。正是在林丰玉、王文教、陈福寿等一批归侨教练员及汤仙虎、侯加昌、林建成、陈玉娘等一批归侨运动员的引领和带动下,中国羽毛球运动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更为难得的是,这次比赛之后,运动员们的心态与境界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汤仙虎曾在自己的心得中写到:运动员要把祖国的荣誉放在第一位。一个运动员要想打好球,对祖国荣誉有大贡献,首先就要思想革命化,牢固树立为革命而打球的思想。
如今,这段话看起来似乎过于“高调”而显得有些“虚伪”,但它却是那个年代里特有的主流之音。在特殊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下,运动员们从“为自己打球”的小境界,升华到“为革命而打球”的大境界,在世界羽坛上展现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的风采成为他们期冀的目标。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速度快、力量强、灵敏性高、耐力好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当时亦称“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及机能要求很高。为了贯彻国家体委提出的“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以加速度来改变当时国际羽坛慢、稳、守的打法,汤仙虎认真贯彻执行“三从一大”即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开展大运动量训练的训练原则,成为当时快攻打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侯加昌代表了当时中国男子羽毛球运动的最高水平和打法特点,开创了中国羽毛球运动史上的“汤侯时代”。
当时,汤仙虎创造性地发展了快速拉开从中突击进攻控制网前的进攻打法、出色的头顶扣杀动作和快速灵活的步法,“汤式高吊杀一致性手法”几乎是当时所有运动员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后来,他的基本技术、战术被整理编辑成《羽毛球运动技术图解》一书出版,成为广大羽毛球教练员、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必备的羽毛球经典专著。
精益求精的态度、大强度的训练、挥之不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造就了汤仙虎的羽坛霸业与辉煌。从1963年到1975年的12年间,他先后荣获1965年第2届全运会羽毛球男单、团体冠军,1966年亚新会男单、男双和团体冠军,1975年第3届全运会羽毛球男单、男双、团体冠军,在国际赛场上创下了未失一场的不败纪录。
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汤仙虎作为运动员的辉煌,是无法用冠军和数字来简单地衡量和概括的。因为政治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国羽毛球队没能参加代表体育最高水平的奥运会,但技术与战术水平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从各种访问赛中得以显现,而汤仙虎则是那个时期中国羽坛数一数二的“男主角”。
打败科普斯,成为当年汤仙虎在世界羽坛缔造的一个“神话”。1965年10月,中国羽毛球队应邀访问了号称欧洲羽毛球王国的丹麦和欧洲羽毛球强国瑞典,并参加了在丹麦举行的国际羽毛球邀请赛。初时,丹麦媒体在体育新闻中讥讽中国羽毛球队:“黄种人会打羽毛球吗?”
比赛结果却令世界哗然。访问丹麦,中国羽毛球队共出战24场,每战奏凯;访问瑞典,中国羽毛球队共出战10场,大获全胜。在丹麦举行的国际邀请赛中,汤仙虎以15:5、15∶0的绝对优势击败了曾经5次蝉联全英锦标赛单打冠军的科普斯,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1963-1966年间,中国羽毛球队在与世界强队各次比赛中连战皆捷,这标志着当时我国的羽毛球运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外电、外报纷纷评价中国羽毛球队是“冠军之冠军”和“无冕之王”。
正在中国羽毛球运动蓬勃发展壮大之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少归侨教练员及运动员受到冲击,运动生涯被迫中断,汤仙虎也不例外。难得的是,他却以自己的方式与智慧渡过了那段苦涩的、艰难的非常岁月,在阴霾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阳光与希望。
当时,“文革”风暴破坏了正常的训练,球馆不开放,没人敢坚持训练,怕被扣上“白专”帽子,汤仙虎却依然做沙坑四方步法训练,并把当时年纪还小的乒乓球运动员郭跃华带动起来。平时学习或听报告时,他常常手里握着一个装满沙子的汽水瓶,做转腕练习,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
悄悄地训练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与舞台。1971年,国家体委决定恢复组建国家羽毛球队,与国外羽毛球界中断了5年的联系与往来也开始恢复。王文教、陈福寿被从农村调往北京,担任国家队教练,重新描绘振兴中国羽毛球事业的蓝图。1971年底,汤仙虎、侯加昌被派往加拿大进行了18场单、双打友谊赛,均获全胜。 1972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具体领导下,国家体委举行了自1966年“文革”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五项球类运动会。在这次比赛中,汤仙虎与侯加昌配对,又一次荣膺男子双打冠军。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1978年,年届36岁的汤仙虎与女队员张爱玲配对,在第8届亚运会上一举夺得混双冠军,堪称他退役前的完美谢幕。
金牌教练
身为运动员的辉煌,只是汤仙虎时代的开启。这之后,是身为教练的卓著与传奇——
1981年底,汤仙虎执教于中国国家女子羽毛球队。短短半年时间,就让女双运动员林瑛/吴迪西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982年3月举行的全英羽毛球公开赛上喜摘女双桂冠,1983年又获世锦赛女双冠军。
后来,因家庭等各种原因,汤仙虎离开国家队远赴澳门执教,1987年又被印尼羽总聘为印尼国家队男单主教练,培养出了魏仁芳、阿迪、叶诚万等一批羽坛高手。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魏仁芳夺得了羽毛球运动史上第一个奥运会男单冠军。这和汤仙虎的指导当然很有关系,他也因此受到了国内一些人的非议。
之后不久,汤仙虎带领印尼队前往上海参赛,与老友林建成在场下叙旧时,他说:“从一名教练出发,一定希望他培养的队员能打败所有对手,但当我的队员打败中国选手之时,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好受。”
1997年,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羽毛球协会名誉主席何少川的邀请下,汤仙虎处理完父亲后事后,带着母亲、妻子和儿女从印尼返回中国,1998年受聘为福建羽毛球队总教练。
刚工作不到一年,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诚邀他前往北京执教国家队。为了国家利益与需要,汤仙虎只得再次离开家人,只身北上。培养中国年青男单运动员成为他全部的工作,夏煊泽、孙俊、吉新鹏、陈宏、林丹、鲍春来等人都经过他的指导与点拨。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吉新鹏在决赛中一鸣惊人,为中国队实现了奥运会羽毛球男单金牌“零的突破”。“汤导布置的战术对我非常有利,这是我获胜最为关键的原因。”吉新鹏夺冠后,对汤仙虎的感激溢于言表。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前三名:冠军吉新鹏、亚军叶诚万(印尼)、季军夏煊泽,均是汤仙虎亲手培养、指导的弟子。这是他作为羽毛球教练所写下的又一个“神话”。
2002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22届汤姆斯杯羽毛球赛上,中国队在自家门口痛失奖杯,总教练李永波强调:“男双一定要有所突破!”他找到汤仙虎,问他有没有信心指导男双,汤仙虎回答说:“领导信任我,我就干。”
于是,正当他所培养的男单队员在世界羽坛叱咤风云之际,汤仙虎却从最为风光的教练席中转身离开,在60岁时受邀担任男双主教练,很快就“点石成金”,蔡赟/付海峰、郑波/桑洋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2004年5月,汤姆斯杯决赛中,郑波/桑洋以2比0战胜丹麦选手,为中国队最终夺取汤杯立下战功,困扰中国很长时间的羽球男双软肋终于有所突破;此后,2004年8月举行的雅典奥运会羽毛球赛上,中国男双选手虽然在争夺四强的比赛中落败却也冲进了前8名,这让一向高标准要求的汤仙虎感到“没有达到预想效果”,“中国羽球男双还处在冲的阶段,如果再假以时日,应该还会有进步”。
2004年10月,年逾花甲、身体不好的汤仙虎终于获准回福州家中陪伴家人。虽已离开中国羽毛球队,他却依然“退”而不“休”,“中国国家羽毛球队终身顾问”、“中国羽毛球队专家组成员”的头衔与身份,让他这一辈子就别想与羽毛球和羽毛球运动彻底说再见。
2006年8月,在家休养还不到两年,汤仙虎就被请回北京指导女单。一年后又被安排任男单教练,侧重于指导林丹。此前,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林丹表现不佳,不少人劝汤仙虎“别接这个茬,以免晚节不保”,汤仙虎却选择了迎难而上。
他很快就找到了林丹的症结所在。师徒二人配合默契,几乎无话不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林丹终于喜获羽毛球男单冠军。夺冠那一刻,林丹与教练汤仙虎紧紧相拥,令人动容……
2010年5月,第26届汤尤杯羽毛球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68岁的汤仙虎随队远征,专门指导林丹并帮助他在每场开赛中先夺一分,为中国队夺取汤姆斯杯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讶异的是,赛后感言时,林丹一改往昔的狂放,显得大气、理性、沉着而淡定,宛若教练汤仙虎的低调与沉稳。
据说,年轻时,汤仙虎的脾气并不像现在这样平和、低调,亦是火爆的。但1998年回国执教后,他几乎从未发过火。或许是岁月的沧桑,亦或许是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执教经历,磨去了他年轻时的棱角:“在国内,优越感很明显,出去后可不一样,人家看的是你的工作,而不是名气。”
在国家队,汤仙虎是队员们最尊敬的前辈之一。背地里,队员们尊称他为“老人家”。李永波曾评价说:“汤指导是我一生中最尊敬的教练。”这个评价,一句顶千言;对一名教练而言,最高的评价大概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