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生命是和儿童少年青年的生命共生互动的;而后者正处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最为纯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活力也最具多种可能性的阶段。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呵护中小学生的成长之美,维护他们成长的权利,培育青春精神。这个培育过程会反过来滋润教师的生命而使之永葆青春。这是中小学教师的生存方式所特有的幸福。
  所谓理想,就是“应当怎样”,它和“实际怎样”当然有距离。但正是这个距离,使这个高于“实际”的“理想”目标,自有其意义。一方面,它不可能完全达到,然而“虽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另一方面,它又是可以在实践、努力中局部达到或不断接近的。
  而我说的这些“应当怎样”,其实也不是我自己关在屋子里空想出来的:事实上在这些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已经有许多第一线教师在思考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念,但似乎没有人注意。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奇怪的现象。而我自己却从许多第一线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形成了这样一个看法: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思想,存在于民间,存在于教学实践真实而严肃的思考中。
  我想谈的问题:中学、小学是干什么的?中学、小学的教育功能是什么,和大学的区别在哪里?
  这是我们讨论中小学“应当怎样”,首先应该追问的,但我们好像偏偏很少去想这个似乎不成问题,实际却有很大问题的问题。
  其实问题也很简单: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7岁到19岁的孩子,他们正处于一个人生命成长的童年、少年和青年阶段。人在这一生命阶段自有其生理和心理以及精神发育的特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的一些基本性质、特点、意义和价值。
  这里,我想介绍深圳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的一些观点,我曾为他所编的《青春读本》写过一篇长序,作了一些发挥,主要有三个意思。
  
  呵护成长之美,保障成长权利:中小学的第一职责
  
  “成长”的概念,包括“成长之美”、“成长的感觉”和“成长的权利”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却被我们忽略了的教育命题。
  严凌君老师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奢侈的事情”,这是因为“所有的动物中,人是孕育期最长的动物,人学习生存技能的时间最长,从出生到上大学要学习几十年”。小学、中学正是这个“孕育”的初期,小学生、中学生正处在生命成长的初始阶段,是“未成年人”,还不是公民,是受到家庭与社会的保护,而无须为家庭和社会作贡献、尽义务的,他们是未来的公民,唯一任务就是“学习成长”,这里有一种“成长之美”。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条件,使孩子能够尽享“成长之美”。
  而且还有“成长的感觉”。成长的感觉,在外人看来,是一种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悦,但在中小学生自己看来,却是蛹虫化蝶的那种痛苦,新鸟破壳的那种挣扎。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成长的欢乐,同时有成长的烦恼,甚至痛苦和挣扎。鲁迅、周作人早就指出过的:我们不承认,中小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自然有自己的不同于成年人的生命成长中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应当尊重并认真对待的。
  更重要的是,中小学生有他们“成长的权利”。这更是为我们成年人,甚至中小学教育者所严重忽略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三大权利被忽略,甚至是被剥夺了。
  首先,是“好奇、探索、发现的权利”。鲁迅在《看图识字》中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着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中小学生面对的永远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他有一种好奇心,要去探索和发现他所不知道的世界。回想起我的中学老师——20世纪50年代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如何精心培育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在我的感觉中,那时候,“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精神探险,都会发现新大陆,我们总是怀着极强的期待感,以至神秘感,走进课堂,渴望在老师指导下,闯入一个又一个的科学的迷宫,解开一个又一个的宇宙的奥秘”。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从中学获得的经验,照亮了我一生的治学之路与人生之路。
  那时我还所谓“黎明的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生活的开始,用初醒的好奇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倾听,阅读,思考,从而不断有新发现的冲动和渴望。应该说,这样的生命的新鲜感,这样的“黎明的感觉”,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本来就是属于生命才刚刚开始的中小学生的,是他们的天性所在,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中小学教育的第一天职,就是呵护这样的黎明感觉,这样的生命的新生状态,保护和培育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现在的问题,正是孩子的这一“天赋权利”被扼杀、剥夺了!我在好多场合和当代中学生谈到我的中学经验,他们听起来都像是天方夜谭,因为“好奇”和“探索”正是应试的天敌,他们所受的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把他们天生的好奇心、探索热情抹杀掉,因此,这些从睁开眼起就要忙着背书、做习题的孩子,已经没有时间欣赏自然的“黎明”之美,又从何去体验精神上的“黎明感觉”!我真想高呼一声:请把“黎明感觉”,把好奇、探索的权利还给我们的孩子!
  其次,还有“自由成长”的权利。我们讲“成长的感觉”,最重要的就是“自由”的感觉。儿童、少年、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自由的时光,这是我们这些过来的成年人都能体会到的。这样的自由感,首先来自自由的时间感与空间感:本来,时间是属于一切刚刚开始的孩子的,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我们的教育也应该给孩子一个开阔的成长空间。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自然空间”的问题。我曾经说过,“人在自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样的生存状态,对人的精神成长,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我们不妨就谈谈“大文豪鲁迅是怎么培育出来的”这个饶有兴味的问题。鲁迅的《社戏》中这段文字,是大家都熟悉的:当少年鲁迅和小伙伴划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地前进,远处传来社戏的音乐,“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漫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正是一种生命的自由感。可以说,如果鲁迅从小没有生活在这农村的大自然的自由空间里,并接受同样充满生命气息的社戏这样的民间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他精神的底子,他是不可能成为思想、文化、文学的大师的。
  鲁迅还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但现在我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重读这篇名 文。其实,文题所着意强调、突出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代表和象征的是两种空间:“百草园”是一个有蟋蟀、油蛉们,覆盆子、木莲们的大自然的空间,“我”自由嬉戏于其间,感到那是“我的乐园”;而“三昧书屋”,是一个不准问问题(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扼杀好奇心”)、“只要读书”的教育空间,“我”在那里感到索然无趣。于是,就有了“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的一声长叹。我们今天听到这样的长叹是不能不悚然而思的。因为它所揭示的,是教育空间对自然空间的剥夺、对儿童心灵的创伤:这不仅是鲁迅那个时代,更是今天我们教育的问题。而且被剥夺的不仅是自然的空间,更是自由的空间。现在的中小学生的天空越来越小了,他们没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城市居住拥挤的空间,使得他们头顶的空间本来就非常狭窄,现在又被数不清的书本压着,眼睛里就是书,哪里还有天空?也就是物质的天空、精神的天空,都没有了。被剥夺的,还有孩子的时间。请问老师们,也请问家长们: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这又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剥夺孩子生命的自由,这就是扼杀生命,简直是犯罪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还要呼吁:请把时间和空间,请把生命的自由,还给中小学生,不要剥夺他们仰望星空的权利,不要剥夺他们自由成长的权利!
  其三,还有欢乐的权利。中小学生的童年生活,青少年生活,都应该是欢乐的,这是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利。周作人曾提出一个常识性的教育命题,就是“人生季节”和“自然季节”一样,是不能颠倒的:春天只能穿春装,做春天的事,而不能着夏装、秋装、冬装,做夏天、秋天、冬天的工作。小学生、初中生处在人生的童年、少年阶段,都生活在生命的“春天”,高中生在18岁以后,进入青年阶段,就开始了生命的“初夏”时节。在生命的“春天”,以至“初夏”,主要应该做什么呢?前面已经说过,就是“学习成长”。而所谓学习成长,在我看来,主要就是两件事,一是“玩”,二是“读书”,前一件事,有关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后一件事,则有关精神的成长。玩,是孩子的天性,是生命的自然要求。因此,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玩”,必须尽性、尽情,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天性、本性,最大限度地享受生命的欢乐。中小学教育的本职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达到这两个“最大限度”,以促进孩子身心两个方面的正常、健康的成长。
  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中国的孩子,只要一进学校,就不能尽性、尽情地玩了!他们干什么去了?被教师(以及背后的家长、各级教育部门、我们的教育体制)强迫着去为“应试”而“读死书,死读书”了!而且这应试教育的阴影,不仅笼罩中学,而且有扩展到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趋势,这实在令人恐怖!要讨论的,是削减或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削减或剥夺了孩子童年的欢乐,会带来什么后果。迫使我思考、讨论这个问题的,是一个严峻的事实:这些年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自杀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多,小学生自杀的事情也屡屡发生,这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一件让我震撼的事情:一位研究生在自杀之前,曾列表写出自己“活下去”还是“不活”的理由,结果“活下去”的理由不敌“死”的理由,于是他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就十分尖锐地提出了一个这一代青少年“活着的理由”的问题。我们且不讲大的人生目标,通常让人们活下去的理由有两条:“因为有人(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老师)爱我”,“因为我感到生活的快乐”。但是,如果生活中的“爱”缺失了呢?如果感受不到,或者不能充分地感受到生命的欢乐,甚至从来就没有感受过生命的欢乐呢?那“活着的理由”就不充分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些老师、朋友谈到,现在有些孩子的厌生、厌世的消极情绪实在令人不解和担忧,我也经常诧异于许多年轻人活着还没有我这个老头子有劲。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有一个欢乐的金色童年,我因此永远感谢我的中小学老师。而现在的教育却在自觉、不自觉地剥夺中小学生应有的欢乐;剥夺孩子的童年、青少年的欢乐,就是在剥夺他们“活着的理由”——这就是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所在。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几代青少年,没有尽享童年的欢乐,有的甚至“失去了童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想起了“五四”那一代曾经有过的忧虑。他们发现,世界上有的民族的发展是正常、健康的:先经过一个充分发展的“儿童时代”,再依次进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发展阶段:而中华民族却没有充分发展“童年”、“少年”、“青年”阶段,就匆匆进入“中年”以至“老年”,说起来是“早熟”,所谓少年老成,其实是“早衰”,因此,需要补课。后来“五四”强调“儿童”的“蛮性”,提倡“童话精神”,发起“少年中国”运动,创造“新青年”,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健全发展。而现在,90年后的中国,如果我们的中小学生又失去了童年,那我们将面临一个“没有童年”的时代和社会,“五四”先驱忧心如焚的民族危机又会重新出现。这个问题非同小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思考。
  或许我们应该从“保卫童年”这一角度来看中小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它的第一职责,就是呵护和培育中小学生的“成长之美”,维护他们“成长的权利”,保证他们“好奇、探索、发现的权利”,“在自由的时间、空间里成长的权利”和“欢乐的权利”。
  
  培育青春精神:中小学职责之二
  
  现在,我们来看严凌君老师提出的第二个概念和命题:“青春时代的独立价值”,这主要是指进入青春时期的高中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它所要强调的是,青春时期不仅是为进入成年作准备,不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它本身就有独立的价值。严凌君老师说,“青春时期的生活,有最多的梦想,最纯的情感,最强的求知欲”,因而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我想,严老师是说出了我们所有过来人的共同感受的。
  问题是,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在社会上,甚至在教育界还颇为流行:仿佛青春时期的一切都是不成熟的,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成熟起来。这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错;问题是我们以为的“不成熟”是什么,如果不加分析地认为,抛掉青春时期的梦想、情感、求知欲就是成熟,那就糟了。我们常说:孩子,你别做梦了,等哪天不做梦就成熟了。梦真的就那么可怕吗?严凌君老师引用了法国作家史怀德的一个说法,他说青少年时期许多人都有过狮子般的雄心,但是在成年之后都像老鼠一样活着。什么原因?据说他们成熟了。所以他给所谓“成熟”下了一个定义,叫“贫乏、屈从和迟钝”:本来年轻的时候,他是丰富的,“成熟”了就贫 乏了;本来是反抗的,“成熟”时就屈从了;本来是敏感的,我们把他变迟钝了。如果教育的结果,是把青春价值全部否定掉,消灭掉,把人变成“成熟”的庸人,那就是完全失败,走到反面去——这是“反教育”的教育。
  因此,就有必要提出“敬畏青年、敬畏青春”的概念,承认青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而且是永远的价值。我觉得可以把它叫做“青春精神”。我们现在常常讲要创办“一流中学”,在我看来,所谓一流中学,第一个标准,就是学校充盈着“青春精神、青春气息”。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的母校南师附中的老学长巴金的那句名言:“青春是美丽的”,并且把附中精神称作“青春精神”,还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即对真、善、美的向往;对未来的想象;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由此焕发出的生命激情和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不停息的探索,永远不满足现状的怀疑、创造精神。简单地说,“青春精神”就是一种“自由、创造的精神”。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他本能地就有这样的精神萌芽,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细心地培育,助其成长,使它成为终身发展的一个坚实的底子,而不是用各种方法去戕害它,在“成熟”的名义下扼杀它。
  
  引入文化之门:中小学职责之三
  
  再说第三个意思。这个概念涉及前面我们谈到的中小学生成长中的第二件大事:读书。中小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引导学生读书。严凌君老师提出了“两种生活”的概念。他说人有一种“平面的生活”和一种“立体的生活”。平面生活指的是日常的生活,它是受到具体的时空限制的,是偏于物质的,这是我们每天都要过的“日子”,是不免平面而多少有些单调的;但人还有另一种生活,就是精神的生活,它是超越具体时空的,也是相对丰富多面的,因此叫“立体的生活”。
  具体到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受时空限制更大,他们还没有走向社会、人生,生活范围主要就是家庭和学校,尽管我们可以,也应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扩大他们的生活空间,但这也是有限的,而且必须“适当”,中小学生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这样,他的平面生活总不免是狭窄的。因此,中小学教育要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自由时间、空间,主要是开拓其精神时间、空间纬度,构造丰富多面的“立体生活”,主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而读书的最大特点和好处,就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和千年、百年之遥,万里之外的任何一个写书人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而且可以“招之即来”,打开书就是朋友,“挥之即去”,放下书就彼此分手,何等的自由、爽快!读书是这样一种精神活动:一书在手,就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自由穿梭于古今中外,漫游于人类所创造、拥有的一切文化空间,在阅读中重新经历、重新感受书本中的生活。中小学生不是水手,却可以借助《鲁滨孙漂流记》而漂洋过海;不曾经历战争,但可以通过《三国演义》和曹操、关云长一起驰骋古战场,等等,这就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尽管书本提供的生活、精神资源,还需要经过今后一生的实践,不断注入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化为自我生命的有机组成,但在人生起点上,通过读书打开一个足够开阔的文化空间,从而达到精神空间的扩展,这对孩子终身发展中生存空间的扩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所注重的是经典阅读,孩子们就更可以与创造人类和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对话、交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可以说,中小学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义,就在于“为孩子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
  (摘自《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钱理群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字略有删改。)
  
  (栏目编辑 李菁)
其他文献
新课标选修2-3的各种版本教材及配套《教师用书》中,均不同程度涉及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的期望与方差公式,其中人教A版教材的配套《教师用书》(文[1])给出了二项分布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