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政治重组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经济危机在不同政体类型国家的差异性影响,作者基于形式模型提出了一个整合性分析框架,用于解释不同政体类型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政治转型规律.通过模型推导经济危机对政体变迁存在条件式影响,可发现资本主导型和政治主导型国家在面临冲击时政治重组的逻辑有所不同,但均出现与现行政体相反的政治转型方向,呈现钟摆式变动的特征.在资本主导型政体下,经济危机促使经济精英加大对民众的利益剥夺,从而推动民众与政治精英建立联盟,使政治—民众转向成为可能;在政治主导型政体下,经济危机促使政治精英加大对经济精英的剥夺,利益受损的经济精英转而与民众结成联盟,这种政治重组将为资本—民众转型提供动力.实证部分采用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初始政体类型会显著调节经济危机对政体造成的影响.作者选取泰国、白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四个国家作为极端案例,揭示了政治、经济精英和民众在危机时的微观互动机制,并对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秩序做出预判.
其他文献
本文以2003—2018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并重点检验金融市场化在弱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企业投资,而金融市场化能够显著弱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负向冲击.通过替换核心指标、改变模型设定和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在机制上,金融市场化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风险承担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弱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负向冲击.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市场化缓解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
企业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我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融资成本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高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阻碍企业创新活动,且该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高时,我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资金.因此,政府要保持经济政策相对稳定,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推出更多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地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
我国大部分企业面临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是我国实务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越低,且该关系对于非国有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企业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信息与沟通对于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发挥决定性作用,内部控制通过改善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其投融资期限错配.从经济后果来看,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可以缓解投融资期限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银行信贷投放更为审慎,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直达式货币政策工具,开创信贷可得性调控先河.本文从信贷配给视角切入,构建引入内生信贷配给强度设定的DSGE模型,分析了直达工具的金融功能与调控效果.研究显示,内生信贷配给强度发挥了金融加速效应,放大了初始冲击的影响.降息、降准对于改善信贷配给效用很小.直达工具可以立竿见影且强效的提升贷款可得性,在增进产出、提振就业等方面比传统调控工具存在比较优势,但“直达工具”依赖于传统工具提供的宽松货币金融环境.未来需拓宽“直达工具”的支
本文以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企业金融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和财务风险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财务风险也会增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金融化引起的财务风险,并且该降低效应在治理水平高、金融资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表现更明显.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改变金融资产结构来降低企业金融化引起的财务风险.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企业金融化增加财务风险的内在机理在于代理成本上升.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企业合理配置金融资产及政府制定、调整经济
衣食足,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不仅能够为经济行稳致远创造有利条件,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保驾护航,而且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顺利形成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已由单一的数量安全问题转变为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消费安全、生态安全问题的相互叠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始终绷紧“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弦,树立新粮食安全观,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粮食安全重要举措落到实处,推动粮食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发
期刊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在谋划国家现代化建设时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深化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不尽相同.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对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构建了一套包括三个层级、3
创新既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又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信息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引擎作用更加凸显,世界各国纷纷把创新作为谋求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有利地位的根本性战略,不遗余力地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创新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瓶颈.顺应国际产业竞争新趋势,打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瓶颈,必须更加突出创新地位,以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作为分离运动组织者、发动者和领导者的分离主义政党是特殊主义和排他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政党的"异化".分离主义政党处于族群—区域、民族国家和世界政治秩序三重约束结构中.在整合族群—区域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分离主义政党试图建立本族群—区域的主权国家.分离主义政党所在的民族国家和世界政治秩序有着不同的政治考量,对分离主义政党予以打击、限制、约束或支持.这种三角互动决定了分离主义政党的政治能力、政治意愿和政治态度,导致了不同分离主义政党实际政治表现与结果的差异,制约了分离运动的走向.对苏格兰民族党
在是否向外采取扩张性政策的问题上,古代"中原王朝"的决策层有时会存在分歧与论战.从战略文化角度来看,反对扩张性政策的一方坚持儒家战略审慎主义,它由基本理念和现实政策逻辑两部分构成;支持扩张性政策的一方则属于儒家战略审慎主义的对立面,它主要由体系结构压力催生出来的三种战略逻辑构成,即地缘安全关联主义、大国威望主义与战略机会主义.尽管在西汉、唐朝和清朝经略西域的案例中,儒家战略审慎主义的对立面在12场论战中胜出的次数更多,但儒家战略审慎主义才是古代"中原王朝"的主导性和常态性战略文化,其对立面只是次要性和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