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s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只注重小学语文讲读课的教法,不管是教学研究
  还是公开教学,亦是如此。而对于阅读教学这一块,仍沿用过去讲读课的教法,致使
  教师精力承受不了,学生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通过翻阅
  有关资料,总结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法归纳为四种,即:
  诵读法 — 导读法 — 讲读法 — 练习法。这四种方法始终贯穿的一条红线仍是以“
  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新知、从“读”中获得感悟、提高水平、培养能力
  。
  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中,阅读课文几乎占教材所有篇目的一半,如何搞好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无疑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
  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
  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而阅读课教法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行
  为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中,能否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
  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
  智力与能力。无数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倘若师资、学生、教材及学习环境基本相同
  ,那么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便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当。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
  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我根据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及对优秀语文课的观摩,对语文教学理
  论的学习,及周围教师的探讨,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来大家共同交流、
  学习。
  一、诵读法
  做为传统教学法之一的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朱
  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些见解,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运用诵读法应注意:“熟、悟”,所谓“熟”指诵读程度而言,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于
  口,娴熟于心,一些精彩的句、段、篇,要能够准确地背诵以至默写。只有如此,才
  能提高学生以后写的能力。“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品评体味,思辩吸收,只读
  不悟,仅是死读书;既读又悟,才是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
  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
  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
  范读、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
  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
  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
  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
  ,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
  在学校举行的“庆国庆诗文朗诵比赛”中,我特意挑选了一篇脉络清晰、语句优美的
  课文《明天,我们就要毕业》,虽然这篇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但我在指导的基础上
  ,紧扣“熟”与“悟”,让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但比
  赛中取得好名次,而且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由于读的细致,读的动情,读的扎实,课
  后练习迎刃而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读法
  导读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也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导读,
  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辅以点拨的教学方法。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这
  一能力,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以疑促读,“学贵有
  疑”“学而不思则罔”。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
  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
  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如:我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篇课文时,为学生
  设计这么一个问题:《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明明是写高原上的柳树,可作者为什
  么还要写家乡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呢?作者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就这个问题,如果学
  生不认真读书就答不上来。但仔细思考,也不难答出。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知识,
  想通问题,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议查读”是“以议促读”的下一个环节
  ,教师设下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同学对问题的解
  决程度又是不尽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以小组或全班的组织形式,互相研讨。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自己
  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時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在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段、篇进行议论评析,培养他们的理解
  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讲读法
  阅读课文虽然大都通俗、明白,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篇目并非一读就懂。这时,这   种边读课文边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即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隱藏
  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
  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够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
  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可见讲读法的教法,绝非面面俱到,巨细不分地满堂灌,而是
  重在引导、启发和指点。为正确运用讲读法,必须注意:1.确定好教学重点。讲读必
  须目的明确,阅读教学更应如此。确定重点,一要依据教材,二要根据学生,一般来
  说,课文要求学生领悟的精美之处,学生自读中的困难之点,便是教师讲读中的重点
  。2.讲究“讲”的质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讲”的高超技能。其教学
  语言必须简洁明快,而不应繁冗模糊;必须生动形象,而不应沉闷枯燥;必须严谨周
  密,而不应粗疏杂乱;必须富有情感,而不应平淡冷漠。同时,还应用对比、比较、
  角度改换、矛盾设置等手法,或提出问题,或寻根究底,或答疑解惑,使课堂不断掀
  起波澜。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多样性,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
  因此,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除上述四种方法外,还有许多。我们在进行小学
  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时候,要认识到这些教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有其积极与消极的
  一面,在教学时就应该使各种方法互相补充。比如,导读法,以学生自读实践为主,
  可辅之以讲读法和练习法;诵读法,以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学生表情朗读为主,可辅之
  以导读法与练习法。总之,几种教学方法,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材实际,根
  据所带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主有次,科学合理的组织,综合的运用,才能收到卓
  越的功效。世上没有只用一个音符的好歌,也没有仅用一种教法的好课。教师只有具
  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善于恰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
  奏出最美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交响乐”。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探讨含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Ig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domains, TIGIT)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4+T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阐明其在R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1例RA患者和3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
小时候,家前村后的坡里坡外种满了红高粱。进入深秋,高粱穗子挤挤挨挨,连成一片,汇成血红血红的海,怒吼翻腾着,仿佛大地深处传来的深沉合唱。  在故乡广袤的原野中,沐着清风朝阳、细雨甘露,高粱无拘无束、率性自在。青山绿水黑黄田,供应着高粱成长所需的养分,使高粱们浑然无欲,快速成长。风来了,成片的高粱打着旋,互相拍击,发出令人心惊的呼喊声,在阳光的照射下,暗红、浅红、艳红,交替显现。万顷高粱,红浪滔天,
期刊
有关园林植物的栽培历来不太受人重视,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树木在栽培和养护方面的种种问题,在此就园林树木的养护与管理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最近,我阅读了不少好书,其中有一本的内容让我念念不忘,是关于广州老城区美食的。于是,今天我和阿姨一起开始了寻味老广的一日游。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才到了老城区的荔枝湾附近。出了地铁口,看到一些不同于大商场的小商铺、老字号,我第一反应就是在感叹:“真是充满生活的气息!”不同于新城区的高楼大厦,这儿的楼房都不高,大多数只有一层。这儿房子都有些年头了,却还保护得很好。  往前走,這里是一家卖热腾腾大肉
期刊
制备了5种浓度下系列不同OH-根含量的掺铒碲酸盐玻璃样品,测试了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了在不同通氧除水时间下玻璃的红外吸收系数变化情况.测试了样品的吸收光谱,利用Judd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课堂教学与考试为核心,忽视学习者因素,学习者实际运用和驾驭英语的能力普遍低下,这一点集中反映出对学习者学习策略培养的忽视和欠缺。相关研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