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ang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办学的特点以及市场人才需求,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更是适合独立学院教学要求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按建筑智能化专业特点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常玲(1982-),女,辽宁兴城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讲师,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建筑智能化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2DB3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34-01
  一、立题意义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改革创新。它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联合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承担了本科教育三分之一的任务,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独立学院也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同时,随着国内外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类院校电气类专业培养模式、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已不再适应建筑电气类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专业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简单,实验所用的技术与市场主流新技术有明显差距;开设的专业实验课以演示和验证为主,设计性、应用性实验很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结合工程应用的实践环节少,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上这些方面已经成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建筑智能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放在首位,建立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有能力、有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现如今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多样化人才。
  现以城建学院建筑电气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建筑电气类专业具有建筑技术特色的、应用能力强的多样化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主要工作与内容
  1.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
  在校内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建筑电气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知识应用与学生兴趣方向等情况;到高校相关专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情况;走访在专业技术方面比较突出的毕业生,了解他们的成才经验、专业知识与成才的关系、专业知识对成才的作用;聘请建筑设计院专家、建筑施工部门专家、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等开展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研讨会;深入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公司了解学院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2.优化教学体系
  根据大量的调研回执和相关资料的查阅,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况,按建筑智能化专业特点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编写实验大纲、实验教材、课程设计指导书以及2007级和2008级专业实践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实践教学资料,努力探索一条符合独立学院的培养建筑智能化特色的、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3.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兼顾建筑电气类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制订科学、合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求的指导思想,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融合。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加大专业基础课和反映专业特点的专业课学时,特别是三大电的课程学时比例加大。二是加大实践环节学时,使实践环节设置充分体现先进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同时增设了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衔接、协调,使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保持整体的一致性。三是在教学计划中注意体现专业特色,增加建筑智能化特色课程。
  4.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目前本课题组教师全部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0%的教师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参加科研的比例达到100%。
  5.狠抓毕业设计质量
  重视毕业设计环节,让学生经常接触实际,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在学期间得到实际工程技术知识的训练。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直接参与智能建筑技术方面工程设计、研制,将设计和研制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在毕业设计中,切实将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按照课题组的形式开展选题、调研、搜集材料、论证、讨论、试验、实地操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多角度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切身体会整套实训项目设计,有效推动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带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6.大力建设实验室,改善实验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建筑智能化的专业特色,学院不断加大对建筑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现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1280m2,设备总件数为78台,设备总投资为331.9万元。目前,实验室、实习场所设施齐备,各项条件都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7.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以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根据建筑电气类的学科特点,研究创新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步骤及实施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第七学期设置了16学分专业实践。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部门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专业任课教师一起担任学生实践指导老师;另一方面研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工程训练,学校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协作等。目前,已建立专业对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校外实习基地11个。它为学生提供自行设计、独立完成工程实践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技巧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好地满足了市场经济的需求。
  三、结论
  通过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订科学、合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构建反映建筑智能化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建筑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将过去单独研究某一个环节的方法轉变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统一的整体,使各环节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基地,结合智能工程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更是适合独立学院教学要求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界家,冯群,魏惠芳.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5):87-89.
  [2]李界家,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8-11.
  [3]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0,(3):62-64.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