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气息,让数学课堂拥有更多“烟火味”,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风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数学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家华罗庚一语道破了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数学在人类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事件为基础,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形象感知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气息,一方面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生活化的语言、方式、情境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观察、探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对于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气息,引导他们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學。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语言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尤其是要将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数学思维以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需要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表达。
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等特性,以生活化的语言来促成数学学习的生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枯燥的数学学习以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数学。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按照抽象的思维向学生表达“1分钟=60秒,60分钟=1小时”,学生一般只能形成机械认知,无法理解“秒”“分”“时”的时间长短。对此,教师可以换个角度,将抽象的时间语言转换成生活化的语言表述,以具体的形象语言描述去表达:“人眨1次眼是1秒,那眨60次需要用的时间为60秒,也就是1分钟。”通过眨眼睛这个熟悉的生活常识,学生不仅能快速地掌握60秒=1分钟的知识点,还能将知识与生活产生联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进而发现学习的乐趣。语言的表达是讲究艺术的,同样,数学教学语言也需要有技巧和艺术。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载体,让学生好学易懂,驱动学生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犹如空气,无处不在。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教学,还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设与学生环境、知识背景、认知等密切相关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思考。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越容易自觉掌握。数学教学,就是要让符号与文字抽象结合的数学知识烙上生活的痕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趣味与丰富色彩。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话题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实践中,先让学生以自己为中心,以教室为范围,看看观察周围的人、物的位置,并指出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以学校为中心,观察太阳的方向和学校周围的建筑物,说出他们的位置关系;接着让学生自由换位观察,并说出相关建筑物的位置与方位。空间由小到大,认识由浅入深,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一步一步地探索人、事、物的位置关系,这种身临其境的探索过程就是知识学习与掌握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和体验也会变得丰富而有趣。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的世界丰富多彩,数学知识和文化博大精深,数学教学就是通过通过启思、观察、实验、实践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
(一)以生活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生活角度着手,以生活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觉醒,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通过“求同”“求异”等思维方式进行发散式思考,拓展学习视野。例如,在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可以黑板为导入,问学生黑板的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每天都看黑板,但可能从来都没有认真去思考和总结过这个问题,那在课堂的开始提出来,会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
(二)从生活角度探讨数学问题
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大多具有理性化、标准化、抽象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将数学现象与生活实际产生联结,告知学生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去探讨数学问题,由此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变成具体的生活问题。在三年级上册《面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书本跟课桌做对比,比一比哪个比较大?除了眼睛观察对比之外,有没有更加准确的对比方法呢?然后学生用尺子分别测量出书本和课桌的长宽尺寸,然后用长乘以宽得出的一个数字,再比较这个数字的大小,这就是数学的面积计算比较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准确指导某一个平面的面积大小,又能准确比较多个不同平面的大小。
除此,数学教学还可采用观察、实验、收集生活资料、调研生活、生活实践探索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生活事物或事件为载体,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因为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四、数学应用生活化
数学教学最终还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加强数学的生活应用性,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看待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既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探索数学价值和魅力、深化数学价值的过程。例如,在学完《面积》的知识之后,让学生回家量一下自己房间地板的长宽尺寸,然后分别用2平方米和4平方米的地砖来铺地,各需要多少块地砖?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数学知识。
五、结语
最新的数学课程是直指真实生活的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融入生活气息,找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最佳联系点,注重从生活角度去认识数学,以数学知识和思维去解决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在熟悉、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提升教学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孙云仙,胡业庆 .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中华少年,20120.
[2]刘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7.
[3]杨发元,姚永梅.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价值[J].教育(文摘版),2016(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家华罗庚一语道破了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数学在人类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事件为基础,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形象感知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气息,一方面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生活化的语言、方式、情境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观察、探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对于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气息,引导他们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學。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语言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尤其是要将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数学思维以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需要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表达。
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等特性,以生活化的语言来促成数学学习的生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枯燥的数学学习以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数学。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按照抽象的思维向学生表达“1分钟=60秒,60分钟=1小时”,学生一般只能形成机械认知,无法理解“秒”“分”“时”的时间长短。对此,教师可以换个角度,将抽象的时间语言转换成生活化的语言表述,以具体的形象语言描述去表达:“人眨1次眼是1秒,那眨60次需要用的时间为60秒,也就是1分钟。”通过眨眼睛这个熟悉的生活常识,学生不仅能快速地掌握60秒=1分钟的知识点,还能将知识与生活产生联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进而发现学习的乐趣。语言的表达是讲究艺术的,同样,数学教学语言也需要有技巧和艺术。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载体,让学生好学易懂,驱动学生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犹如空气,无处不在。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教学,还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设与学生环境、知识背景、认知等密切相关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思考。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越容易自觉掌握。数学教学,就是要让符号与文字抽象结合的数学知识烙上生活的痕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趣味与丰富色彩。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话题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实践中,先让学生以自己为中心,以教室为范围,看看观察周围的人、物的位置,并指出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以学校为中心,观察太阳的方向和学校周围的建筑物,说出他们的位置关系;接着让学生自由换位观察,并说出相关建筑物的位置与方位。空间由小到大,认识由浅入深,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一步一步地探索人、事、物的位置关系,这种身临其境的探索过程就是知识学习与掌握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和体验也会变得丰富而有趣。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的世界丰富多彩,数学知识和文化博大精深,数学教学就是通过通过启思、观察、实验、实践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
(一)以生活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生活角度着手,以生活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觉醒,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通过“求同”“求异”等思维方式进行发散式思考,拓展学习视野。例如,在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可以黑板为导入,问学生黑板的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每天都看黑板,但可能从来都没有认真去思考和总结过这个问题,那在课堂的开始提出来,会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
(二)从生活角度探讨数学问题
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大多具有理性化、标准化、抽象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将数学现象与生活实际产生联结,告知学生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去探讨数学问题,由此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变成具体的生活问题。在三年级上册《面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书本跟课桌做对比,比一比哪个比较大?除了眼睛观察对比之外,有没有更加准确的对比方法呢?然后学生用尺子分别测量出书本和课桌的长宽尺寸,然后用长乘以宽得出的一个数字,再比较这个数字的大小,这就是数学的面积计算比较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准确指导某一个平面的面积大小,又能准确比较多个不同平面的大小。
除此,数学教学还可采用观察、实验、收集生活资料、调研生活、生活实践探索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生活事物或事件为载体,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因为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四、数学应用生活化
数学教学最终还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加强数学的生活应用性,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看待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既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探索数学价值和魅力、深化数学价值的过程。例如,在学完《面积》的知识之后,让学生回家量一下自己房间地板的长宽尺寸,然后分别用2平方米和4平方米的地砖来铺地,各需要多少块地砖?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数学知识。
五、结语
最新的数学课程是直指真实生活的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融入生活气息,找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最佳联系点,注重从生活角度去认识数学,以数学知识和思维去解决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在熟悉、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提升教学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孙云仙,胡业庆 .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中华少年,20120.
[2]刘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7.
[3]杨发元,姚永梅.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价值[J].教育(文摘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