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贫困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生态环境与贫困作用机制、支撑巩固减贫成果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高寒地区的生态贫困评价和影响因素探索较少.本文以藏北深度贫困区色林错地区为例,构建生态贫困评价体系,将BP神经网络模型和DEMATEL方法相结合,对该地区生态贫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色林错地区各乡镇生态贫困指数平均值为2.97,多数乡镇生态贫困等级集中在三级(最贫困为五级),且生态贫困等级较高的乡镇处于地理环境恶劣的山区,生态贫困等级较低的乡镇处于湖盆附近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②各因素对生态贫困的影响方向存在差异,地面坡度、地形起伏度、平均气温与平均海拔对生态贫困有正向作用,河网密度、平均降水、土壤质地结构与植被指数对生态贫困有负向作用;应引导居民尽量减少在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的区域活动,加强优良草场和水源地保护,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旅游服务业等特色产业,推动社区发展以降低生计脆弱性;③平均海拔、地形起伏度和地面坡度是影响生态贫困的关键因素,并与平均气温和降水等因素相关联;应以海拔、地形等为主要考虑因素,优化居民点布局,积极应对生态贫困.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制定长期有效的减贫策略提供参考,还可为其他地区生态贫困监测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