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课是培养学生基本艺术素质的核心课程,声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问。如何在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值得声乐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师 表演专业 声乐教学
[作者简介]严雅萍(1971- ),女,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工作。(江苏 盐城 224002)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086-02
“声乐”是高师表演专业的必修课,而声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系统、全面地掌握声乐基础知识,运用演唱技能技巧的同时,具备较好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与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培养目的存在着一定差异。故怎样在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点,值得我们深思。
一、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
声乐教学是在歌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通过几代人的探索,声乐教学得以规范化,编写出版了大量声乐教材和有关声乐艺术与声乐教学的科学论著,并在借鉴西洋与发展民族特色上,大胆探索,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
近年来,随着报考艺术院校人数的不断激增,我国高师像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了艺术学院,并设置了表演专业。
众所周知,在专业艺术院校里,“声乐”课一直采取“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而且有些院校是采用2节/周的授课课时,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实现其培养目标。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声歌系演唱专业方向分为民族声乐演唱与歌剧(美声)演唱两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音乐表演能力,能在文艺团体与艺术院校等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声乐”在专业音乐院校具有较高层次的培养规格和重要的教学地位,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课时、教学效果等,是高师表演专业“声乐”课无法相比的。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师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如何解决学生生源问题?怎样切实体现培养目标?如何构建适合高师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如何体现高师表演专业的特色?学生应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这些都是从事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师必须关注的实际问题。
二、对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的分析
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以下原因所致:
(一)教学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基本沿袭传统的模式,有的则按照艺术院校的标准来要求,因为声乐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相同。但是,高师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歌唱家,但应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技术,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还要有较好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据了解,部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么完全按照专业音乐院校要求,要么按照高师音乐学专业要求,无法合理定位,进而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定位。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应该与音乐院校的学生一样,从而只注重专业的声乐演唱,忽视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造成了发展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无法突出高师表演专业的特点
在课程的设置上,部分师范院校仍旧沿袭了传统的课程安排,不少内容陈旧繁琐,过于专门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较少,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活动能力的选修课。这种课程体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设计上不合理,无法突出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毕业生适应能力较差。
(三)部分高师艺术院校师资不足
部分师范院校的师资很难适应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要么绝对专业化,即完全按照艺术学院模式教学;要么按照音乐学专业模式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不适应高师表演专业的教学要求。对于声乐教师而言,不仅要具备声乐学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声乐心理学、声乐教育学、中外声乐艺术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即懂得声乐表演学,这是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关键所在。
针对上述原因,必须对高师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有明确的定位,采取有效措施,使声乐教学符合高师表演专业的特点。
三、由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
(一)突出本专业特点,构建教学体系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师表演专业教学必然要体现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的时代特征,声乐教学也应如此。
1.教材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更新教材内容,使其与交叉学科知识相融合,开阔教学视野。在严格落实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因材施教,将优秀的传统声乐教学曲目与面向21世纪的国内外先进教材优化整合,构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建设的教学曲库。
2.课程建设是达成培养规格的必要条件。针对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以“声乐”课为轴心和基点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如“正音”“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美学”“声乐表演学”“意大利语语音”“中国传统唱腔艺术”与“多声部演唱”,构建新的声乐教学结构。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声乐学习和教学方法有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正确认识和综合表现。
3.授课形式的正确运用是实现专业声乐教学的有力保证。在授课形式上,传统的个别教学较为细致,逻辑性强,便于用多种教学法因材施教,教学质量高;为适应高师表演专业特点而实施的小组集体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更多信息,触类旁通,激发学生的自我能力和竞争意识;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采取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可综合“正音”“声乐演唱”“声乐文献”“声乐表演”“歌曲伴奏”等课程。目前,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采取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含阶段性的小组观摩)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体现专业特点。“声乐”课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艺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演唱技能和方法,并以声乐作品为审美载体,培养学生表演能力、感受与鉴赏能力、理论能力、研究能力。而声乐教学又是一个介绍声乐音乐文化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还要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拓宽学生视野,以体现教育的人文性。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及时引进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多年来,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采用了各种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目的是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潜能。该院在课堂教学中,将审美感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听辨力、想象力、表现力、理解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人类文化发展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另外,该院还采用了启发式、示范式、讲授式、欣赏式、开放式、兴趣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将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互渗透。学生参与程度高,互动性强,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合理完善的声乐教师师资队伍
必须建立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适合于专业教学特点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为此,应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措施,增加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优化表演学科梯队结构;努力做到既有教学科研骨干,又有一定数量的达标后备力量;使各层次教师在声乐教学的学术群体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协作且具有凝聚力的团体。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师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應使学生在系统全面地掌握声乐基础知识、运用演唱技能技巧的同时,具备较好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强化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层面的教学。其目的是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王士魁.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5]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师 表演专业 声乐教学
[作者简介]严雅萍(1971- ),女,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工作。(江苏 盐城 224002)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086-02
“声乐”是高师表演专业的必修课,而声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系统、全面地掌握声乐基础知识,运用演唱技能技巧的同时,具备较好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与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培养目的存在着一定差异。故怎样在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点,值得我们深思。
一、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
声乐教学是在歌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通过几代人的探索,声乐教学得以规范化,编写出版了大量声乐教材和有关声乐艺术与声乐教学的科学论著,并在借鉴西洋与发展民族特色上,大胆探索,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
近年来,随着报考艺术院校人数的不断激增,我国高师像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了艺术学院,并设置了表演专业。
众所周知,在专业艺术院校里,“声乐”课一直采取“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而且有些院校是采用2节/周的授课课时,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实现其培养目标。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声歌系演唱专业方向分为民族声乐演唱与歌剧(美声)演唱两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音乐表演能力,能在文艺团体与艺术院校等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声乐”在专业音乐院校具有较高层次的培养规格和重要的教学地位,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课时、教学效果等,是高师表演专业“声乐”课无法相比的。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师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如何解决学生生源问题?怎样切实体现培养目标?如何构建适合高师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如何体现高师表演专业的特色?学生应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这些都是从事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师必须关注的实际问题。
二、对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的分析
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以下原因所致:
(一)教学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基本沿袭传统的模式,有的则按照艺术院校的标准来要求,因为声乐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相同。但是,高师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歌唱家,但应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技术,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还要有较好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据了解,部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么完全按照专业音乐院校要求,要么按照高师音乐学专业要求,无法合理定位,进而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定位。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应该与音乐院校的学生一样,从而只注重专业的声乐演唱,忽视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造成了发展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无法突出高师表演专业的特点
在课程的设置上,部分师范院校仍旧沿袭了传统的课程安排,不少内容陈旧繁琐,过于专门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较少,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活动能力的选修课。这种课程体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设计上不合理,无法突出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毕业生适应能力较差。
(三)部分高师艺术院校师资不足
部分师范院校的师资很难适应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要么绝对专业化,即完全按照艺术学院模式教学;要么按照音乐学专业模式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不适应高师表演专业的教学要求。对于声乐教师而言,不仅要具备声乐学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声乐心理学、声乐教育学、中外声乐艺术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即懂得声乐表演学,这是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关键所在。
针对上述原因,必须对高师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有明确的定位,采取有效措施,使声乐教学符合高师表演专业的特点。
三、由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
(一)突出本专业特点,构建教学体系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师表演专业教学必然要体现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的时代特征,声乐教学也应如此。
1.教材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更新教材内容,使其与交叉学科知识相融合,开阔教学视野。在严格落实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因材施教,将优秀的传统声乐教学曲目与面向21世纪的国内外先进教材优化整合,构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建设的教学曲库。
2.课程建设是达成培养规格的必要条件。针对高师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以“声乐”课为轴心和基点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如“正音”“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美学”“声乐表演学”“意大利语语音”“中国传统唱腔艺术”与“多声部演唱”,构建新的声乐教学结构。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声乐学习和教学方法有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正确认识和综合表现。
3.授课形式的正确运用是实现专业声乐教学的有力保证。在授课形式上,传统的个别教学较为细致,逻辑性强,便于用多种教学法因材施教,教学质量高;为适应高师表演专业特点而实施的小组集体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更多信息,触类旁通,激发学生的自我能力和竞争意识;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采取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可综合“正音”“声乐演唱”“声乐文献”“声乐表演”“歌曲伴奏”等课程。目前,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采取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含阶段性的小组观摩)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体现专业特点。“声乐”课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艺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演唱技能和方法,并以声乐作品为审美载体,培养学生表演能力、感受与鉴赏能力、理论能力、研究能力。而声乐教学又是一个介绍声乐音乐文化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还要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拓宽学生视野,以体现教育的人文性。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及时引进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多年来,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采用了各种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目的是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潜能。该院在课堂教学中,将审美感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听辨力、想象力、表现力、理解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人类文化发展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另外,该院还采用了启发式、示范式、讲授式、欣赏式、开放式、兴趣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将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互渗透。学生参与程度高,互动性强,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合理完善的声乐教师师资队伍
必须建立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适合于专业教学特点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为此,应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措施,增加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优化表演学科梯队结构;努力做到既有教学科研骨干,又有一定数量的达标后备力量;使各层次教师在声乐教学的学术群体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协作且具有凝聚力的团体。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师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應使学生在系统全面地掌握声乐基础知识、运用演唱技能技巧的同时,具备较好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强化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层面的教学。其目的是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王士魁.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5]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