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先生小时候,他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相传叫做“百草园”,那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诗意地表达了自己童年时期在“百草园”中的无限乐趣。随着时光的流逝,“百草园”也承载着他美好童年生活的幸福记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摘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无独有偶,现如今,在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实验幼儿园中,也有一个“百草园”(见下图),孩子们在那里种植了各种蔬菜、花草及中草药,养殖了小鸡和小兔子。这也是令小朋友们流连忘返的童年乐园。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实验幼儿园的“百草园”
1840年6月28日,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祿贝尔向世人公布,正式将自己创办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幼儿园”的思想通过这一名称得以具体、完整地体现。幼儿园应该是“儿童进入的花园”,是“百花齐放、百草竞生”的儿童乐园。
一、儿童是“自然之子”
大自然充满生机,春华秋实,夏雨冬雪,四时更替,万物生生不息。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母体”。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人类已经创造了社会生活的欢乐,在共同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人类之爱,但人总还是属于自然,特别是其孩童时期,更必须从自然中获取力量以发展其身心。儿童的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需要使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从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汲取养分。因此,学前教育所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大自然赐予的力量的环境。由此可见,儿童的成长依赖于大自然,他们的生命植根于大自然,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生命的天然诉求,给予他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捍卫其在大自然怀抱中成长的权利。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思想的“活的源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是“蓝天下的学校”,是“思维课”的活教材和大课堂。大自然是无穷的宝库,山丘、溪流、湖泊、沙石、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无不是鲜活的教育资源。让儿童沉浸在大自然中,与之合为一体,让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虫成为儿童的玩伴,在四季更替中收获惊喜与快乐。因此,我们应以大自然为教材,以大自然本身的丰富、神奇、奥妙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万物生息变化中,在与大自然充分的互动中,向儿童展现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力量,让儿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教导与启示。
二、环境是“第三位教师”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环境是教育者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中介,教育者不妨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成为引发儿童行动的“助教”。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对儿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依靠环境作为手段,因为儿童吸收环境,从环境中吸收一切并将其具体化。我们为儿童创设的环境应具备认知激发性和认知指导性,能够暗示、影响并引发儿童符合教育目的与要求的行为。
环境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要素,教师应依据教育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对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合理布置儿童的生活、学习及游戏空间,赋予环境一定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活教材”,充分发挥“第三位教师”的引导教育功能。
由此可知,环境创设应强调环境的引导性、支持性、启发性和丰富性,支持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此,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教育目标才能合理地准备环境,精心组织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让环境中的一切都负载着教育信息。环境中所提供的信息刺激,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不仅要激发起儿童观察的兴趣,还要诱发儿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引导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者的主要责任是不仅要通晓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实际经验的一般原则,而且要认识到在实际上哪些环境条件有利于引导生长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应当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从中抽取一切有利于建立有价值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表明:“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儿童的生命生长需要生成性、互动性、丰富性的环境滋养与支持,教育应当将环境“活化”为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活教师”和“活教材”,使环境成为趣味盎然和富有吸引力的、有生命且持续变化的体系,使环境真正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无声导师”,引发儿童的主动探索与互动。自然化环境是儿童生命生长的天然母体,是儿童经验生成的无穷源泉,更是能带给儿童无限趣味的“百草园”。
三、儿童的“百草园”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竭力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儿童的认知是从对其周围环境的认知开始的,大自然是儿童经验的宝库。
陈鹤琴先生认为,自然环境最丰富不过了,可以说全年的课程都可以取材于此。四季变换的动植物,阴晴雨雷的自然现象,没有一日是找不出新材料的,可惜幼稚园里并不注意到这层,还是天天在室内生活。冰冷的围墙阻隔了儿童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圈养”的儿童失却了生命的乐园。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成人积极为儿童创设舒适、温馨的环境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各式逼真的人造玩具、豪华软包,以及造价昂贵的塑胶跑道与人造草坪等奢华的人造环境,反而让儿童远离了生机勃勃的自然。“僵死”的人造环境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环境缺失了自然性、生成性、互动性,即失去了灵性,“禁锢”了儿童的生命。
现代生态运动的发起者,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说过:“一个孩子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激动。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长大前就失去了清澈的眼神,对美与畏惧的直觉渐渐暗淡。如果我能影响为所有孩子主持洗礼仪式的善良的仙女,我将请求她赐给每个孩子一份礼物——持续一生的好奇心,帮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排解乏味、保持清醒。现在的孩子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人造的,遠离我们力量的自然源泉。”大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可以给予儿童生命丰富的滋养。
幼儿园是儿童的乐园,它应是生机勃勃的“百草园”,应是儿童乐在其中的“蓝天下的学校”:拥有朴素而自然的木屑地、草坪、沙池、水沟等活动场地;配置由原木制作而成的秋千、独木桥、木马、跷跷板等户外玩具,以及淳朴自然、简简单单的原木家具;更少不了那些任由儿童搬动的旧轮胎、木板、纸盒、梯子等取放自由的活动材料,以及树根、干草、落叶、枯枝、坚果、贝壳等丰富的自然材料;等等。
教师带领幼儿在室内布置自然角,在室外打造花坛、菜地和小农场。儿童可以栽培植物,尝试着播种各种农作物,观察植物的发芽——生叶——开花——结果,亲历播种——养护——收获的过程;饲养金鱼、乌龟等小动物,细致观察春蚕的生长,耐心地给小兔子喂食,悉心照料小鸡……儿童为大自然中的生命发展付出劳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物的神奇造化,获得了大自然的慷慨回报。
儿童将一粒种子种入土地,渴盼它破土而出,为其按时浇水,时时照料,惊喜地看到稚嫩的幼芽,等待它生长变化,开花结果。孩子们会发现,一些植物发芽早些,一些植物发芽晚些;有的长得快些,有的长得慢些……随着儿童观察兴趣的增长,无需教师的介入,他们也会坚持观察、照料那些“小生命”。那茂盛的枝叶,盛开的花朵,成熟的果实,连着那土里的蚯蚓、叶上的小虫,都是大自然赐给儿童的慷慨礼物。通过照料小动物,儿童和小动物之间会建立起神秘的生命联系,儿童知道了小动物的生命极其脆弱,需要依靠他们的悉心照料才可以避免危险。于是,儿童开始感受到自己对生命担负的责任。
自然环境是有生命的生成性环境,也是具有强大功能的互动性环境,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不仅引发儿童与环境、游戏材料的互动,更能引发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自然环境可以解放儿童的眼睛、耳朵和鼻子,激发儿童尽情地发现惊奇,感知玄妙;自然环境可以解放儿童的手和脚,激发儿童尽情地探索世界;自然环境可以解放儿童的大脑,激发儿童尽情地思考人生;自然环境可以解放儿童的嘴巴,激发儿童去尽情地表达、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等。
“自然之师”不仅使儿童获得了丰富多彩的经验,而且让儿童在自然之美中感受到和谐之美、温馨之美与生命之美。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时所说:“我们的学校就在蓝天底下,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场上。”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摘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无独有偶,现如今,在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实验幼儿园中,也有一个“百草园”(见下图),孩子们在那里种植了各种蔬菜、花草及中草药,养殖了小鸡和小兔子。这也是令小朋友们流连忘返的童年乐园。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实验幼儿园的“百草园”
1840年6月28日,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祿贝尔向世人公布,正式将自己创办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幼儿园”的思想通过这一名称得以具体、完整地体现。幼儿园应该是“儿童进入的花园”,是“百花齐放、百草竞生”的儿童乐园。
一、儿童是“自然之子”
大自然充满生机,春华秋实,夏雨冬雪,四时更替,万物生生不息。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母体”。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人类已经创造了社会生活的欢乐,在共同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人类之爱,但人总还是属于自然,特别是其孩童时期,更必须从自然中获取力量以发展其身心。儿童的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需要使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从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汲取养分。因此,学前教育所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大自然赐予的力量的环境。由此可见,儿童的成长依赖于大自然,他们的生命植根于大自然,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生命的天然诉求,给予他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捍卫其在大自然怀抱中成长的权利。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思想的“活的源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是“蓝天下的学校”,是“思维课”的活教材和大课堂。大自然是无穷的宝库,山丘、溪流、湖泊、沙石、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无不是鲜活的教育资源。让儿童沉浸在大自然中,与之合为一体,让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虫成为儿童的玩伴,在四季更替中收获惊喜与快乐。因此,我们应以大自然为教材,以大自然本身的丰富、神奇、奥妙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万物生息变化中,在与大自然充分的互动中,向儿童展现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力量,让儿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教导与启示。
二、环境是“第三位教师”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环境是教育者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中介,教育者不妨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成为引发儿童行动的“助教”。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对儿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依靠环境作为手段,因为儿童吸收环境,从环境中吸收一切并将其具体化。我们为儿童创设的环境应具备认知激发性和认知指导性,能够暗示、影响并引发儿童符合教育目的与要求的行为。
环境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要素,教师应依据教育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对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合理布置儿童的生活、学习及游戏空间,赋予环境一定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活教材”,充分发挥“第三位教师”的引导教育功能。
由此可知,环境创设应强调环境的引导性、支持性、启发性和丰富性,支持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此,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教育目标才能合理地准备环境,精心组织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让环境中的一切都负载着教育信息。环境中所提供的信息刺激,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不仅要激发起儿童观察的兴趣,还要诱发儿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引导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者的主要责任是不仅要通晓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实际经验的一般原则,而且要认识到在实际上哪些环境条件有利于引导生长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应当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从中抽取一切有利于建立有价值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表明:“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儿童的生命生长需要生成性、互动性、丰富性的环境滋养与支持,教育应当将环境“活化”为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活教师”和“活教材”,使环境成为趣味盎然和富有吸引力的、有生命且持续变化的体系,使环境真正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无声导师”,引发儿童的主动探索与互动。自然化环境是儿童生命生长的天然母体,是儿童经验生成的无穷源泉,更是能带给儿童无限趣味的“百草园”。
三、儿童的“百草园”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竭力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儿童的认知是从对其周围环境的认知开始的,大自然是儿童经验的宝库。
陈鹤琴先生认为,自然环境最丰富不过了,可以说全年的课程都可以取材于此。四季变换的动植物,阴晴雨雷的自然现象,没有一日是找不出新材料的,可惜幼稚园里并不注意到这层,还是天天在室内生活。冰冷的围墙阻隔了儿童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圈养”的儿童失却了生命的乐园。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成人积极为儿童创设舒适、温馨的环境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各式逼真的人造玩具、豪华软包,以及造价昂贵的塑胶跑道与人造草坪等奢华的人造环境,反而让儿童远离了生机勃勃的自然。“僵死”的人造环境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环境缺失了自然性、生成性、互动性,即失去了灵性,“禁锢”了儿童的生命。
现代生态运动的发起者,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说过:“一个孩子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激动。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长大前就失去了清澈的眼神,对美与畏惧的直觉渐渐暗淡。如果我能影响为所有孩子主持洗礼仪式的善良的仙女,我将请求她赐给每个孩子一份礼物——持续一生的好奇心,帮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排解乏味、保持清醒。现在的孩子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人造的,遠离我们力量的自然源泉。”大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可以给予儿童生命丰富的滋养。
幼儿园是儿童的乐园,它应是生机勃勃的“百草园”,应是儿童乐在其中的“蓝天下的学校”:拥有朴素而自然的木屑地、草坪、沙池、水沟等活动场地;配置由原木制作而成的秋千、独木桥、木马、跷跷板等户外玩具,以及淳朴自然、简简单单的原木家具;更少不了那些任由儿童搬动的旧轮胎、木板、纸盒、梯子等取放自由的活动材料,以及树根、干草、落叶、枯枝、坚果、贝壳等丰富的自然材料;等等。
教师带领幼儿在室内布置自然角,在室外打造花坛、菜地和小农场。儿童可以栽培植物,尝试着播种各种农作物,观察植物的发芽——生叶——开花——结果,亲历播种——养护——收获的过程;饲养金鱼、乌龟等小动物,细致观察春蚕的生长,耐心地给小兔子喂食,悉心照料小鸡……儿童为大自然中的生命发展付出劳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物的神奇造化,获得了大自然的慷慨回报。
儿童将一粒种子种入土地,渴盼它破土而出,为其按时浇水,时时照料,惊喜地看到稚嫩的幼芽,等待它生长变化,开花结果。孩子们会发现,一些植物发芽早些,一些植物发芽晚些;有的长得快些,有的长得慢些……随着儿童观察兴趣的增长,无需教师的介入,他们也会坚持观察、照料那些“小生命”。那茂盛的枝叶,盛开的花朵,成熟的果实,连着那土里的蚯蚓、叶上的小虫,都是大自然赐给儿童的慷慨礼物。通过照料小动物,儿童和小动物之间会建立起神秘的生命联系,儿童知道了小动物的生命极其脆弱,需要依靠他们的悉心照料才可以避免危险。于是,儿童开始感受到自己对生命担负的责任。
自然环境是有生命的生成性环境,也是具有强大功能的互动性环境,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不仅引发儿童与环境、游戏材料的互动,更能引发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自然环境可以解放儿童的眼睛、耳朵和鼻子,激发儿童尽情地发现惊奇,感知玄妙;自然环境可以解放儿童的手和脚,激发儿童尽情地探索世界;自然环境可以解放儿童的大脑,激发儿童尽情地思考人生;自然环境可以解放儿童的嘴巴,激发儿童去尽情地表达、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等。
“自然之师”不仅使儿童获得了丰富多彩的经验,而且让儿童在自然之美中感受到和谐之美、温馨之美与生命之美。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时所说:“我们的学校就在蓝天底下,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