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以三氧化二砷(ATO)为基硇的诱导和维持治疗方案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初诊成年AP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巩固维持治疗经过,并作5、7年随访分析.结果 诱导治疗阶段,ATO+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药联合化疗组与ATRA联合化疗组完全缓解(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达到CR时间明显缩短.诱导治疗后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两
【机 构】
:
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以三氧化二砷(ATO)为基硇的诱导和维持治疗方案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初诊成年AP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巩固维持治疗经过,并作5、7年随访分析.结果 诱导治疗阶段,ATO+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药联合化疗组与ATRA联合化疗组完全缓解(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达到CR时间明显缩短.诱导治疗后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两组分别为86.2%、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巩固维持治疗阶段,ATO序贯维持组和化疗序贯维持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4.4±5.4)%和(45.5±10.2)%,7年OS率分别为(52.5±23.7)%和(27.3±9.3)%;两组5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94.7±5.5)%和(41.3±10.1)%,7年DFS率分别为(52.6±23.7)%和(275±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TO序贯维持组复发率(14.7%)低于化疗序贯维持组(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ATO联合ATRA、化疗的诱导化疗方案可缩短诱导化疗时间,提高PML-RAR α融合基因转阴率,而且,包含ATO的序贯维持治疗明显改善APL患者的长期生存,减少复发,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CT对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并发肝脏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GELightspeed16层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1例患者中8例CT表现为肝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3例肝内弥漫分布小结节状低密度影,部分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后无强化或呈轻中度环形强化,大小在0.4~4.8 cm;其中2例脾内多发低密度影,强化方式与肝内病灶相同.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肝、脾病灶体积缩小,病灶数量减少或完全消失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以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治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R)加CHOP方案(35例),CHOP方案(60例)化疗前后以及健康人(33名)外周血的淋巴细胞表型.结果 DLBCL患者总T细胞、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CD+8细胞计数则明显高于健康对
目的 观察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疗效.方法 患者接受CAG方案化疗,用此方案1个疗程未达缓解,则再用第2疗程,仍未达缓解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疗缓解后,采用CAG方案与常规化疗交替.结果 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6例,未缓解(NR)5例,有效(CR+PR)率为75.0%,CR率为45.0%;8例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位时间为11.5个月(6~1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系统性、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目前仍然缺乏标准治疗方案.联合化疗没有明显改善预后且缓解持续时间短;靶向药物和免疫抑制治疗研究样本小,不能明确疗效;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DT-A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虽然都取得了显著疗效,但HDT-ASCT具有高复发率、远期继发肿瘤等诸多风险,allo-HSCT亦因移植相关死
自从1960年Jennings第一次提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 ia reperfusion injury,IR I)的概念以来,其已经成为心血管研究的热点问题。心肌持续性缺血导致组织损伤和细胞死亡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B细胞系并能够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恶性增生性疾病,虽然MM现在仍难治愈,但新的治疗方法带来了新希望:如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多肽疫苗等。
近年来,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储罐的火灾爆炸事故频发,不同程度地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险化学品储罐潜在的事故隐患已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预防此类场所火灾爆
患者女,70岁.于2008年7月活动后感气促,无咳嗽、发烧、胸痛、心慌等症状;同年10月初气促加重,伴面部水肿;11月就诊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色B型超声示:"右心房肿物",于12月初行右心房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术后用药不详.2009年2月初患者再次出现气促,面部水肿,就诊另一医院,心脏B型超声显示:右心房可见5.8 cm×5.1 cm肿物,未予特殊治疗.2009年
在过去的30年里,因成功治疗而得以长期生存的淋巴瘤患者逐渐增多.但随之带来的与治疗相关的迟发毒性反应却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着他们的生命.早期诊断、鉴别这些迟发毒性反应将有助于对其进行及时合理的干预,从而降低病情加剧的风险.在这些迟发毒性反应中,第二肿瘤及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肌肉骨骼损伤、内分泌异常(包括不孕不育及甲状腺疾病)、心脏及肺的损伤.文章主要讨论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