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高等院校机械、仪器仪表和机电等各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将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典型事例,给学生下达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完成任务后,能够对几何量测量技术基础,孔、轴的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粗度与检测,光滑工件尺寸检验和光滑极限量规设计,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等知识达到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法 互换性 技术测量
1、引言
本文主要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发掘、分析及应用驱动任务。通过将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合理的、典型的教学实例,生动的传达给学生如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最终培养学生自我发掘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高等院校机械、仪器仪表和机电等各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用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将互换性原理、标准化生产管理、几何量计量测试等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产品及其零件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多方面技术问题。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公差设计的方法,学会典型几何量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器具的使用,了解相关标准的内容及特点,学会查阅相关图表并灵活运用图表中信息。
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形式显得比较的枯燥乏味,单纯的讲解、做实验环节难以调动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充分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发掘知识点中存在的驱动任务,让学生参与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以便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奥苏贝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它是将传统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提出学习任务与有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务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抓住知识结构、掌握知识点。
3.1 发掘典型驱动任务
从教学大纲及学生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出典型的、难易程度适当的驱动任务作为所选知识点的主线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当中。
基本的任务可以由以下方法得到:①举例法。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能够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举出切合实际应用的实例,最后,由老师评析案例,学生自己总结课程知识相关的结论。②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完成教学安排的实验内容,巩固和掌握测量、检测、拆装等课程相关知识点。
任务的特点及要求:①目标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就能对应一个目标,每一个目标同样可以对应一个任务。目标的大小决定了任务的难易程度,所以教学设计之初就应该规划一个合理的目标范围,这样便于给出相应的驱动任务。②情景突出。一个具体的任务需要通过一个恰当的情景表现出来。在情境中学习会使学生主观上感到任务的存在和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可以提出见解、汲取知识、提升能力。③操作性强。任务的提出,必须考虑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程度和自身的能力水平,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及过程都可以灵活变动。操作性强的驱动任务,包括学生掌握学过的知识点、分析新知识点、分清新旧知识点以及发现隐含知识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最终目标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3.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的应用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需要给学生灌输一种遵循和执行标准及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的思想,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基本清楚所需知识点到哪里查表,如何查表,如何从表中得到数据,如何处理数据的能力。下面通过几个知识点找出相应的驱动任务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具体应用。
a)基本概念的任务
如绪论中需要给学生说明的一点就是:什么互换性?这个问题很抽象。学生初次接触这门课时根本无从下手。因为这个问题很大、很泛泛,但正是这个问题,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最直观的要数举例子了。就地取材,看看教室里电脑、投影等其他设备,如果其中有个零件坏了需要替换怎么办?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对互换性产生认识,最后给出结论:在机械和仪器制造工业中,零、部件的互换性是指在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中,任取其一,不需任何挑选或附加修配(如钳工修配)就能装在机器上,达到规定的性能要求。虽然给出结论,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所以还需要引导学生以此为导线贯穿整本教材,学习后面的知识,最后总结自己的结论。此类问题诸如:什么是孔?什么是轴?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往往学生会根据自己以前不完整的知识结构给出局限性的答案,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给学生下达任务,学生会通过自学、举例等途径广义的理解概念。
b)提取信息的任务
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查表的地方较多。当涉及到上下偏差、标准公差等级时,简单的给学生介绍基本概念,然后就需要举例让学生查表,通过查表加深对偏差、公差及配合等知识点的认识、理解与掌握。驱动任务如:提供H7/f6、F7/h6两组配合代号,让学生查表得出所有孔轴配合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及所需参数(基准制、配合类型、基本偏差、另一极限偏差、公差、公差带等)。较高难度的驱动任务如:给定轴和孔的模型零件以及所需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通过测量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出孔轴配合的相关知识点(配合类型、公差、上下偏差、代号选择等)。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对孔轴配合相关的知识点能够基本掌握,并达到应用的水平。因为所涉及的计算过程比较简单,学生只要理解公式的基本含义,计算不成问题。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图表的查阅和数据的处理方可达到教学目的。
c)实践与验证的任务
针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自”)学生,当涉及到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这两章内容时,提出实践任务和验证任务。
实践任务(如形位公差检测):首先介绍相应理论知识点,提倡简介、概述;然后带领学生到车间加工典型零件(阶梯轴、孔类零件),顺便介绍测量工具(百分表等其他测量工具);最后分组测量零件相关数据并做数据处理;第四回归教材重温知识点。
验证任务(如粗糙度检测):首先介绍相应理论知识点,概念简介,参数提到即可;然后将标准试件与上面所加工的典型零件对比(选择典型端面、内外柱面等),通过验证的方式主观感受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最后完成微观测量零件表面粗糙度实验。
d)探索研究性的任务
随着计算机在机械专业的广泛应用,机自学生需要有一定灵活应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学习。驱动任务:设计一个程序窗口,输入基本尺寸及公差要求,计算机通过调用数据库程序输出相应的偏差数值。这样的任务可以拓展到尺寸链、键和花键、齿轮参数的输入和结果输出。以上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对计算机语言及程序的编制、调试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考虑根据学生具体能力水平和个人兴趣实施。
4、结束语
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廖念钊 主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张永华,夏明会,陈飒.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计算机(总第三○九期).
[3]蒋秋英.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电脑学习2010(2).
作者简介:
范青(1986.8-),男,宁夏,本科,宁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CAD/CAM。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法 互换性 技术测量
1、引言
本文主要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发掘、分析及应用驱动任务。通过将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合理的、典型的教学实例,生动的传达给学生如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最终培养学生自我发掘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高等院校机械、仪器仪表和机电等各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用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将互换性原理、标准化生产管理、几何量计量测试等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产品及其零件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多方面技术问题。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公差设计的方法,学会典型几何量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器具的使用,了解相关标准的内容及特点,学会查阅相关图表并灵活运用图表中信息。
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形式显得比较的枯燥乏味,单纯的讲解、做实验环节难以调动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充分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发掘知识点中存在的驱动任务,让学生参与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以便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奥苏贝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它是将传统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提出学习任务与有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务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抓住知识结构、掌握知识点。
3.1 发掘典型驱动任务
从教学大纲及学生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出典型的、难易程度适当的驱动任务作为所选知识点的主线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当中。
基本的任务可以由以下方法得到:①举例法。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能够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举出切合实际应用的实例,最后,由老师评析案例,学生自己总结课程知识相关的结论。②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完成教学安排的实验内容,巩固和掌握测量、检测、拆装等课程相关知识点。
任务的特点及要求:①目标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就能对应一个目标,每一个目标同样可以对应一个任务。目标的大小决定了任务的难易程度,所以教学设计之初就应该规划一个合理的目标范围,这样便于给出相应的驱动任务。②情景突出。一个具体的任务需要通过一个恰当的情景表现出来。在情境中学习会使学生主观上感到任务的存在和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可以提出见解、汲取知识、提升能力。③操作性强。任务的提出,必须考虑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程度和自身的能力水平,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及过程都可以灵活变动。操作性强的驱动任务,包括学生掌握学过的知识点、分析新知识点、分清新旧知识点以及发现隐含知识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最终目标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3.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的应用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需要给学生灌输一种遵循和执行标准及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的思想,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基本清楚所需知识点到哪里查表,如何查表,如何从表中得到数据,如何处理数据的能力。下面通过几个知识点找出相应的驱动任务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具体应用。
a)基本概念的任务
如绪论中需要给学生说明的一点就是:什么互换性?这个问题很抽象。学生初次接触这门课时根本无从下手。因为这个问题很大、很泛泛,但正是这个问题,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最直观的要数举例子了。就地取材,看看教室里电脑、投影等其他设备,如果其中有个零件坏了需要替换怎么办?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对互换性产生认识,最后给出结论:在机械和仪器制造工业中,零、部件的互换性是指在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中,任取其一,不需任何挑选或附加修配(如钳工修配)就能装在机器上,达到规定的性能要求。虽然给出结论,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所以还需要引导学生以此为导线贯穿整本教材,学习后面的知识,最后总结自己的结论。此类问题诸如:什么是孔?什么是轴?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往往学生会根据自己以前不完整的知识结构给出局限性的答案,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给学生下达任务,学生会通过自学、举例等途径广义的理解概念。
b)提取信息的任务
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查表的地方较多。当涉及到上下偏差、标准公差等级时,简单的给学生介绍基本概念,然后就需要举例让学生查表,通过查表加深对偏差、公差及配合等知识点的认识、理解与掌握。驱动任务如:提供H7/f6、F7/h6两组配合代号,让学生查表得出所有孔轴配合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及所需参数(基准制、配合类型、基本偏差、另一极限偏差、公差、公差带等)。较高难度的驱动任务如:给定轴和孔的模型零件以及所需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通过测量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出孔轴配合的相关知识点(配合类型、公差、上下偏差、代号选择等)。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对孔轴配合相关的知识点能够基本掌握,并达到应用的水平。因为所涉及的计算过程比较简单,学生只要理解公式的基本含义,计算不成问题。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图表的查阅和数据的处理方可达到教学目的。
c)实践与验证的任务
针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自”)学生,当涉及到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这两章内容时,提出实践任务和验证任务。
实践任务(如形位公差检测):首先介绍相应理论知识点,提倡简介、概述;然后带领学生到车间加工典型零件(阶梯轴、孔类零件),顺便介绍测量工具(百分表等其他测量工具);最后分组测量零件相关数据并做数据处理;第四回归教材重温知识点。
验证任务(如粗糙度检测):首先介绍相应理论知识点,概念简介,参数提到即可;然后将标准试件与上面所加工的典型零件对比(选择典型端面、内外柱面等),通过验证的方式主观感受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最后完成微观测量零件表面粗糙度实验。
d)探索研究性的任务
随着计算机在机械专业的广泛应用,机自学生需要有一定灵活应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学习。驱动任务:设计一个程序窗口,输入基本尺寸及公差要求,计算机通过调用数据库程序输出相应的偏差数值。这样的任务可以拓展到尺寸链、键和花键、齿轮参数的输入和结果输出。以上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对计算机语言及程序的编制、调试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考虑根据学生具体能力水平和个人兴趣实施。
4、结束语
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廖念钊 主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张永华,夏明会,陈飒.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计算机(总第三○九期).
[3]蒋秋英.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电脑学习2010(2).
作者简介:
范青(1986.8-),男,宁夏,本科,宁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CAD/C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