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四折填志愿李定超

来源 :第二课堂(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hem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志愿填报,关系到考生最终录取结果,更关系到考生今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12年寒窗苦读,同学们心中都有着美丽的梦,而在追梦的征途中会受到许多干扰,令考生感到志愿难填,学校难选,提笔难下,难怪人们有“填高考志愿如买彩票”“填报志愿犹如瞎子摸象”之说。本文讲的就是一个考生填报志愿的故事,或许同学们能从她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周静,是个文科复读生,现就读于四川大学。她当年的高考成绩是627分,高于重点本科线54分,应当说凭这个分数选择学校的空间是比较大的。但她在寻梦的路上却很艰辛,经历了一波四折的复杂过程。
  最初填报中山大学
  最初选择中山大学,是因为她很早以前就喜欢这所学校。她认为填报中山大学有两个好处:一是地处沿海,气候温和,环境优美;二是学校地处广州,当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毕业后可以直接在那儿工作。而且她在复读时就给自己定下了上重本的目标,追求中山大学应当没有多大问题。当她得知高考成绩627分,而文科重点本科分数线为573分时,在填报志愿的第一天,她就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中山大学。
  填报后回到家里,她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填亏了一点。高考前自己只定了个上重本线的目标,高考成绩出来后,考分却比她预想的高出了54分,她的欲望也因此膨胀了起来,想要对目标进行重新调整。一边是自己早就喜欢的中山大学,一边是可能还会上更好的学校,这样的选择让她欣喜,也让她感到很头疼。
  心有不甘思报中政
  因还想上一所更好的学校,周静对中山大学的选择便动摇了。可由于没有经验,对高校缺乏了解,别人的意见就成了她进行筛选的主要依据。这时,她想到两年前老爸曾找人给她的人生前程算了一卦,说她在20岁这一年会“一帆风顺上古城”。“古城”,她想应该指的是北京、南京、西安之类的城市吧。尽管她不相信那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臆测,但那句话还是影响了她的决定。第二天清早,她就从乡下的家中出发,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到学校去改志愿。
  但令她没料到是,这次决定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她刚到学校,班主任老师就找到她谈话,说她的成绩上中国政法大学没问题,班上还有两个比她成绩低几分的同学也报了中国政法大学。她当时回答说:“要得,我就报政法大学。”可正准备填报时她又犹豫了。原因是她仔细揣摩老师刚才说的话,一个班就有几个同学报中国政法大学,那岂不是630左右的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填报该校的很多吗?要是志愿“扎堆”了,那录取的可能性有多大呢?于是她又陷入了沉思中。
  思来想去,她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学法律,加之法学专业门槛高,将来还得过司法考试关,毕业后工作又不好找,更何况也仅是根据那句所谓的占卜的话,才有了报这所学校的念头,本来就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就这样,她说服了自己,决定放弃中国政法大学,打算另作选择。
  举旗不定思报中财
  可是,放弃中国政法大学的选择后,她竟然变得没有了方向,再也找不出别的理由选择其他学校了。班主任见她久久下不了决心,又向她推荐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名气大,专业就业也很好,毕业了可以直接到财政部门工作,而且学校在北京,发展的空间就更大了。不过,中央财经大学好是好,你的分数恐怕要冒点风险。”班主任老师对她说。
  她对中央财大一点都不了解,只觉得它的名字很牛很诱人。对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而言,今后可以获得一份好工作有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吸引力。但一想到要冒风险,她又胆怯了起来。志愿填报的复杂性,使她变得没有主见了。当时她想,干脆就填报中财,反正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可当她决定填报却又迟迟不下笔时,眼前忽然闪过两个之前她从没想过的字眼:复读。复读过一次的她,深知这两个字的含义,这意味着不得不卷土重来,再拼一年。可今年就满20岁了呀,想到这里,她感到有些输不起,心里有了畏惧感。
  正在纠结的时候,政治老师走进了办公室,问到她打算填什么学校。当听她说想填中央财大时,政治老师表示坚决反对,要她不要冒险,还是稳妥点好。
  最终选择四川大学
  当天下午,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家。在车上,她问了自己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贪心,为什么要冒险,有什么必要冒险?今年的高考成绩已经比去年整整多100多分了呀,也该知足了吧,怎么能贪得无厌呢?
  回到家里,她母亲问她:“你志愿填好了吗,报的是哪所学校?”“还没有呢。哎,这志愿真难填!”她有些无助地说。由于父母都在农村,又没什么文化,对女儿填报志愿的事也是无能为力。听了女儿的话,母亲说:“我们又不懂,没法帮你,还是你自己拿主意吧,只要能考上就好。”可她真的到了无计可施、一筹莫展的地步了呀。说来也巧,没想到母女俩话音刚落,在成都工作的舅舅回来到她家做客来了。见她没招,舅舅就建议她填报四川大学。舅舅对她说:“四川大学是所很有名气的学校,文科也很强,报川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选择性更大些。而且川大环境优美,离家又较近,只坐几个小时的车就到了,你何必舍近求远呢?”听了舅舅的这番后,她认为很有道理,再说自己也不是应届生了,不能再去冒险,而且也必须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才是。
  第二天(已经是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天),她很早就跑到镇上同学家里在电脑上填报了四川大学。这时的她不想再有人动摇她的决心,也不想再改了。她的志愿就这样定了下来。
  焦急等待录取的日子是难过的。她每天都到镇上去借用电脑查询录取情况,可一直没有出来。直到重点本科批次录取的第三天,四川大学的调档线终于出来了,616分!她的分数超过了川大最低录取线11分。看到这一消息,她的心才总算平静了下来。
  在查询录取信息时,让她没料到的是,她的分数都超过了原来想填报的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调档线,这让她百感交集——早知这样,哪会走这些弯路呀,难道上天在故意捉弄人么?
  当天下午,她就查到了被四川大学录取的信息,而且专业也很合她的心意。知道录取结果后,她在电脑桌前两手一伸,深深地呼了口气说:“我终于可以上大学了,为此我盼了四年啊!”
  【填报启示】
  从周静一波四折走进四川大学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志愿填报是考生感到很伤脑筋,但又是很值得重视,同时又是很有讲究的一件事。从她的故事中,笔者以为,考生们应当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知己知彼,对号入座。选报什么学校,关键是要获取大量可靠的资料和信息,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胸中有数,找准自己的定位,不然在选择时就会慌乱无助。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对拟填报的学校做全面认真细致的了解,特别要注意把学校近几年的录取分与自己的考分结合起来加以认真分析、衡量,在充分论证录取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去决定志愿的选择。
  2. 我的志愿我做主。大学自己上,书要自己读。填报志愿听取老师和家长的意见是必要的,但不要只听老师、家长的意见,而应把这些意见和自己的分析结合起来,认真加以综合考虑,再由自己决定,填报出自己心仪的学校,千万不能风大随风,雨大随雨,盲目从众。
  3. 防止“扎堆”,克服“恋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了解一下别的同学填报的是什么学校,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所填学校的热度,防止报考人数过多,出现“扎堆”现象。一旦“扎堆”,调档分数就会升高,就可能有掉档的危险。与此同时,笔者主张考生应树立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观念,不应有过多的“恋家”心理。如今年重庆的高校,由于考生“恋家”,不愿离开重庆,志愿“扎堆”现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导致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录取分数走高,而市外一些著名高校因考生太挑剔,出现了一次、二次征集志愿。
  4. 敢于冒险,胆大心细。在求稳中有点冒险精神也并非是坏事。胆大一点,心细一点,也会有成功的希望。近两年,笔者在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就先后遇到过两个高考成绩分别只超过重点线3分、4分的考生,顺利地被重点大学录取。照理说这样的考分要想上重点大学志愿是很难填的,但两个同学都如愿以偿地分别上了西北农林科大和南京农业大学。这两个考生的成功告诉我们这样一条经验:别人不报我就报,你不喜欢我喜欢,大家都想留在省内,我就往外走。笔者以为,考生们应当有这种勇气和智慧。
  5. 要用足用够政策。近两年来,好多省(市)的高校录取中,都推行了按平行志愿录取的办法。这是保护高分考生,减少考生落榜的一项重大举措,维护了考生的权益。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入了保险箱,若志愿没填好,落榜风险仍然是有的。由于平行志愿是按“分数优先”的原则来进行投档录取的,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按照“一冲,二稳,三保,四垫”的思路才是上策。即使A志愿没被录取,B志愿、C志愿、D志愿甚至E志愿都有可能被录取,关键是学校之间要保持一定梯度。
  (编辑 蓝 忆)
其他文献
“胖就要受歧视吗?胖就注定没有尊严吗?”  ——南京一小学为迎接上级视察,要求一名肥胖男生回避。家长质问老师(四川丁丁荐)  “李双江虽有教育责任,但责任也止于此。别把此事变成一场指向李双江身份的仇恨宣泄。”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称,李双江挨批不冤枉,但不能盯着他的特殊身份。教育缺失的悲剧,在每个家庭都可能发生,别贴上“星二代”标签(重庆汪杰荐)  日薪50元起步,形象好、表情生动、卖力的
张洁说:“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次检验,加油的话我不多说。我只希望当你们将来已经得知自己的分数时,能将自己的分数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报上满意的学校。  西安交大虽然在最近几年的排名中有所下滑,但是排名什么的有没有真正的参考价值并不好说。首先从学校角度来说,西安交大作为C9(即九校联盟,中国首个顶尖
南京大学今年在全国招生总规模3200人,比去年减少200人,共有36个专业按大类招生,涵盖92个本科专业和分流方向。保密学专业是新增专业,在“信息科学类”中招生。湖南计划招生69人,其中文科21人,理科48人。  今年“贫困地区定向”计划50人,较去年增加20人,覆盖湖南、广西、云南等9个省份。  录取时采取“专业服从调剂,身体健康,进档录取”的做法。也就是说,考生被学校提档后,如服从专业调剂,且
某校几名大学生结伴登山时迷了路,幸好被当地驻军及时营救出来。“其实,我们是知道方向的啊!”其中一个学生不好意思地向营救人员解释。“只知道方向有什么用?”营救人员毫不客气地说,“方向固然可以帮助你找到路,但是,方向等于路吗?”  是啊,方向不等于路!同样,知识也不等于智慧!古往今来,学富五车者可谓不少,但虚有其表者也不乏其人。南北朝时南方刘宋有个叫傅迪的人,读过不少书,一开口就能说出某事记载于某书,
老师:“为什么泰戈尔的名字后面,写着1861—1941?”  马虎:“那是泰戈尔的手机号码。”  老师:“那中间的横线呢?”  马虎:“他不想透露全部个人信息。”     一天下午去学校,中午没睡好,所以到了学校还是昏沉沉的,结果上楼梯的时候滚下来了。滚着滚着也不知道滚到了几楼,好不容易停下来了,我才爬起来,看见旁边一MM做惊恐状。我本来想问问她这是几楼,脱口就说:“这是哪儿啊?”MM说:“
想报考医科大学,就去肿瘤医院找一位正在实习的学长,请教填报志愿的问题。去了才知道他不在办公室,有医生说是查房去了!于是赶到住院部,心想肿瘤医院病房的气氛应该比一般的医院更压抑些吧!  没想到学长说这里有几个抗癌明星很乐观开朗,见我不太相信,就带我进了一个病房:“老爷子们,唱一下你们的室歌给我这小弟听听!”  三个爷爷齐声开唱,飞儿乐团的:“我们的癌——癌——癌——过了就不再回来!……”  虽然不在
特别法庭正在开庭,“生命”告“无所事事”谋杀“时间”一案正在审理之中。主审法官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死亡之神”。  法庭内外,挤满了前来旁听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心怀忐忑、焦躁不安。因为,如果“无所事事”谋杀“时间”的罪名成立,那么那些曾因无聊或懈怠而浪费过“时间”的人都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法庭上,一片肃穆。  法官说道:“被告,‘生命’指控你谋杀‘时间’,你可以为自己辩护。”  被告回答:“尊
从今年起,“卓越大学联盟”学生将可以“国内游学”的形式在联盟9所高校间进行交流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卓越大学联盟”目前由中国内地9所具有理工特色的重点综合性大学组成,包括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重庆大学。  9所学校将从双边互换开始,逐步实现“入一门,进九校”的教育资源共享计划。“进1所大学校门相当于进了9所学校”,
一本书,也是有生命的……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也是有生命的。  就像一个人,没有呱呱坠地以前还谈不上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但是,一旦他或她哭着喊着挣扎着经过了那条狭窄的生命通道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尊严以及存在的权利。作为社会人,我们尊重这种权利,首先是因为我们尊重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希望被别人尊重和爱护。  书也是如此。  当一本书经历了作者含辛茹苦的
王小谟是个院士,以前没多少人知道。即便中国的预警机从天安门上空掠过,也没人知道王小谟是干什么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一颁发,王小谟站出来了。一个头发短短的、白白的老翁,面色深黄,浑身上下浅浅瘦瘦,没有官员的大腹便便,但精神矍铄,爱笑。他一说话就“桃花盛开”,一脸灿烂,产生强大的气场。把他和中国预警机联系起来,人们惊讶得张圆了口:这就是“中国预警机之父”啊!  他的确是。75岁的老人了,雄心依然遨游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