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w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标志。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少、课时所占比例过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以及教育实践不足等问题。为此,对目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就教师教育课程开设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学分制
  作者简介:孙永明(1963-),男,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苏?镇江?212000)史丽媛(1986-),女,江苏丹阳人,丹阳访仙中心小学,小教一级。(江苏?丹阳?2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课题(课题编号:JGYB20091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88-02
  一、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颁布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的文件,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的界定。它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和职后专业的继续提高,它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的职前培养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既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化终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教师的教育水平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的质量体现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性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保证。我国的教师教育目前仍存在着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培养规模僵化、教育观念落后,课程设置陈旧、专业化程度不强等种种弊端。[1]
  二、目前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受教育部委托,研究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讨论稿)》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课程”专指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1.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少
  目前,我国的教育类课程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老三门课。而美国和日本,教育类课程大多在10门以上。如美国大学的教育类课程有教学过程、儿童发展、特殊类型学生的特点、职业道德、学校体制与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传播媒介与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与评估、课堂管理等10多门课。日本大学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有初等教育原理、中等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指导、学校管理、学校行政、社会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学校卫生等课程。
  在教育类课程开设的形式上,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极少采取一门课一学期的实施方式,其教师教育课程多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课时根据各个专题的特点及需要灵活掌握。在英国的3+1模式中,专业选修课围绕教育、课程、学校、学生等问题设计了31个专题,而学生只需要选修两门课程。日本有关教职的课程43门,其中选修课32门。韩国选修课的设置则遍布除大一之外的其他三个年级。[2]
  2.课时所占比例过低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作了调查,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差异很大。但综合来看,学科课约占领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各占25%,教育实践占15%。[3]
  某些国家的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33%,[4]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6%~8%,这与西方教师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美国四年制本科教育科学占全部课程的20%左右,英国达到25%,德国占20%~25%。[5]
  3.理论陈旧且与实践严重脱节
  近年来,一些学科如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对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现在的心理学教材基本上还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知识的大拼盘,教材知识体系和内容落后,根本不能反映当今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再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现今基础教育影响极大,而现在的教育学教材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学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一无所知,严重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4.教育实践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师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职业训练,才能有教学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育科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总结出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经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转变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走上教育岗位前的最重要的实践锻炼机会,对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教育实习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育实习时间短。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仅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左右,学生刚刚熟悉了一些教学和教育工作,就匆匆结束了。英国教育实习时间为12~18周,日本14周,德国72周,法国27周。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师范生对现在中小学教育现状一无所知,以至于到了中小学束手无策。三是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大,另一方面长期和中小学不打交道,对现在中小学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根本不了解,指导学生缺乏针对性,甚至帮倒忙。
  三、学分制条件下构建教师教育课程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只要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就可毕业。学分制有三大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制定出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的制度,运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预期数量、规格和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6]   教师教育专业实施学分制,优点是能够创建富有弹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智能的差异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课程设置是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要改变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侧重学科知识,其课时占60%的局面,按照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应具有比其他专业更宽泛的知识,具有接近于综合院校的学科知识水平、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有创造性的教育研究能力。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三个模块:通识教育、专业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三个模块的学时数各占三分之一。其中每个模块可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1.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分三个系列,即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
  心理学课程具体门类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学、教师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问题学生诊断与干预;教育学课程具体门类有德育原理、教育评价、课程论、教育哲学、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专题、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另增设反映当代最新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论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
  2.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是一个未来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选修课开设课程主要是拓宽知识面、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两者的比例为1∶3较为合适。
  3.教育实践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总时间应达到一个学期
  教育见习可以分散在各个学期实施。现有的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一次完成,等到教育实习中发现问题了,实习也已结束了。要改一次教育实习为多次教育实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在毕业后就能尽快地适应教育和教学工作。
  4.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和教学研究技能
  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均包含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课程,我国在这方面非常欠缺,这会导致中学教育长期陷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1992年9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师范生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开设教育科研方法等有关课程,到中小学实地去发现问题,进行科研训练,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卫平,胡耀岗.中国教师教育与师范院校课程改革[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7-130.
  [2]路书红,魏薇.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91-93.
  [3]王延文,崔宏.数学教师专业化与课程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2003,
  (2):78-81.
  [4]李方,刘晓玲.新课程实施与高师教育类课程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6):76-80.
  [5]黄永忠.教师专业化与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刍议[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134-154.
  [6]李子华.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7):67-69.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要求和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信息化的发展为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北京中学数字化环境正在改造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正在展开。  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以学习为中心,探寻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空间,提升师生的信息意识,突出网络化、智能化、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测试行业发展很快,存在大量的就业需求。目前很多高校相关专业中已设立测试课程,但是以测试为方向培养专业人才的并不多。将探讨测试行业的各种能力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设立测试方向的系列课程,通过相关的多门测试课程逐步、全面地培养学生测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测试;专业  作者简介:侯霞(1976-),女,天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刘建宾(196
经典可以说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读书,更不要说阅读经典。其中,教师不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是整个社会缺乏阅读的缩影。我们想让每一个孩子在经典中汲取人生的养分,那就意味着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一直走在经典阅读的路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成长、发展、快乐的养分,均可以在经典中获得。  记得我第一次讲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只是将文章进行详
期刊
摘要:探讨了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课程时所要注意的方法原则,提出坚定学生学习信心,要求学生采用主动式、团队协作方式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勤练多复习,重视实践环节,养成终生学习观念,最终能达到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熟练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这对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起到实质作用。  关键词:数据结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  作者简介:吴陈(1962-),男,湖北天门人,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
摘要:基于对当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实际教学应用的结果表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改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优化。  关键词:建构主义;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观能动性  作者简介:罗慧敏(1980-),女,河南周口人,河南
摘要:介绍了通信工程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计算思维做了探讨,从数学基础到类比推演以及授课方式几个方面讨论了怎样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的细节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思维;数据管理;图像处理;迭代计算  作者简介:龚乐君(1978-),女,江西临川人,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杨荣根(1979-),男,江苏海安人,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江苏?淮
摘要: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该方法给出了“数学模型”课程中关于“汽车的刹车距离问题”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探讨,对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数学模型;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冯爱芬(1968-),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河南?洛阳?471003)王秀梅(1972-),女,山东曹县人,郑州大
摘要:根据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学院提出的厚基础、精技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并针对以上内容提出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式,最后给出了具体的考核内容、考核模式及可行的评价细则。  关键词:软件工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项目驱动  作者简介:康国栋(1983-),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讲师;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