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重症疾病的生理、心理特点
同样的疾病表现在老年人身上与普通中青年有一定差异,正常时老年人基础代谢缓慢,重症疾病反映更差,精神上木讷,对临床症状没有中青年敏感。如老年肺源性心脏病对于二氧化碳潴留乏氧长时期耐受,胺类废物在体内长期堆积,排黑便。冠心病的老年人活动量、饮食量会减少,脉搏超过90次/分,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患重病后,心理负担加重。老年孤独、忧郁、性格怪癖、沉默寡言,再加上个别患者家庭因素、经济负担等,使他们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重症疾病特点,对于老年人无明显症状,往往延缓病情,失去抢救时机。如高血压危象的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脉压增大,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指征,我们应高度警惕。
老年重症疾病来势凶猛,病情发展快,特别是脑卒中的老年人心脏生理变化,随着年龄增长,左心室射血时间、射血前期延长,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度减慢,表明老年人心肌收缩力降低,80岁老人较20岁年青人降低50%。所以观察血压变化尤为重要。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弹性储备作用降低,静息时,血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以收缩压明显,60岁后舒张压有下降趋势,因而老年人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和脉压增大。
老年人血管的弹性与畸形对高血压脑出血观察的影响:老年人血管生理变化,大动脉弹性储备下降,由于大动脉老化,其弹性降低,伸展性降低,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脑出血除了高血压原因外,还与血管畸形、血管淀粉样变性和凝血机能障碍密切相关;高血压仍是出血及再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注意意识和瞳孔的改变,昏迷加深、瞳孔中等度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往往是脑水肿表现。脑水肿形成是导致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且血肿及周围水肿很容易导致急性期脑疝死亡和远期神经功能缺损。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瘫痪者要重视被动锻炼,防止脑出血的再发。
老年糖尿病患者,重症时除要严格控制血糖外,应定期检查眼底,防止视网膜病变。老年人对低血糖认知应重视,如出现疲乏、饥饿感、出汗、心悸、烦躁、震颤、虚脱即为低血糖反应,应立即进食糖类食物。70~80岁的糖尿病患者,多引起周围血管病变。要重视末稍肢体的血运情况,如肢体发凉,痛觉减退等,早期以发凉为主。
肺原性心脏病的老年人,病程长,乏氧耐受,精神痴呆,尤为夜间,睡眠时昏迷易合并肺性脑病,应注意尿量、意识呼吸的改变。结合离子测定,以及尿素氮的检验结果,护士应细心观察,防止并发症,控制静脉输液滴数40次/分以内,防肺水肿、心衰的发生。
抢救特点
老年重症疾病变化快,反应迟钝,要注意生命体征的改变。抢救时要分秒必争,动做娴熟,穿刺及时,一针见血。
对血压的观察:不同疾病,观察血压的指标不同,如重症高血压危象老年病人,降压不能过快,注意脉压的大小,防止脑卒中,冠心病患者血压应维持在收缩压80mmHg以上。
测量脉搏: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脉搏迟、缓,心功能差,如高血压患者脉搏每分67~70次,脑出血前期颅压增高时60次/分上下,对于冠心病患者应由两人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数脉搏,防止间歇脉、短绌脉。注意节律强弱程度,最好检测肱动脉,以每分钟计算次数。
查呼吸强弱,节律:要边数脉搏边查呼吸,暗查,如肺原性心脏病,呼吸频率稍快,不超过30次/分以上,视为耐受。
体温的变化:老年人体温偏低,如在36.8~37.2℃之间应视为发热,查找原因给予及时处理,抢救中观察不同病种病情,按不同病种所表现的特点进行抢救。
护理特点
做好基础护理。
静脉用药迅速而有效,是实施重症抢救的重要手段。老年人皮肤老化,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弹性及韧性减弱,消瘦衰竭,体胖、水肿的现象较常见,所以要防止静脉炎、药物外渗、穿刺针型号宜小,以5~6号为宜,派有经验的护士特护,选则静脉时要有长远打算,由远端开始,为长期用药治疗作好储备,尽量保护好静脉通道以利于抢救治疗。静脉给药穿刺针头进皮后沿静脉进入0.2cm,拉紧近侧血管与皮肤,保證1次穿刺成功。
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差,而且全身调节储备能力不足,特别是快速输液或输液量过多,易造成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应根据病情调整滴数。高血压、冠心病明显,心肌缺血及有肺原性心脏病或其他心脏病者,滴数控制在30~40滴/分。老年人输入液体2000~2500ml时,测血压脉搏,记录尿量。
几种常见重症疾病的老年护理特点:冠心病护理,起居要慢,不要过猛,夜间排尿起床要慢,洗澡水温不能过高,37~39℃为宜。根据脉搏的次数>80次/分以上,要及时给氧气吸入,防便秘,进食适度,防过饱,以蔬菜、豆腐、鱼类等为主。心绞痛常以夜间发病较多,可使血压、心率升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率与血压的乘积基本反映心肌的耗氧量,护士应及时发现血压、心率变化,以便及时处理,及时发现左心功能不全。有些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常伴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听到肺部湿啰音,提示左心功能衰竭先兆,通过观察血压、心率升高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必须及时采取半卧位及减慢输液速度,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
脑出血病人,脉压升高,应防止脑水肿、脑疝的发生。注意意识状态,昏迷程度。肺原性心脏病的老年人观察神志的改变,精神恍惚是肺性脑病的先兆。
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心理上对疾病程受能力较差,特别是老年女性病人,抑郁,焦躁,对病情理解不够,缺乏心理准备,无端发脾气,易怒。这时护士应正确理解,热情关怀,尽快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让病人感觉到护士就是他们的亲人,能把心里话说出来,及时疏导,是积极主动治疗康复的重要措施。
同样的疾病表现在老年人身上与普通中青年有一定差异,正常时老年人基础代谢缓慢,重症疾病反映更差,精神上木讷,对临床症状没有中青年敏感。如老年肺源性心脏病对于二氧化碳潴留乏氧长时期耐受,胺类废物在体内长期堆积,排黑便。冠心病的老年人活动量、饮食量会减少,脉搏超过90次/分,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患重病后,心理负担加重。老年孤独、忧郁、性格怪癖、沉默寡言,再加上个别患者家庭因素、经济负担等,使他们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重症疾病特点,对于老年人无明显症状,往往延缓病情,失去抢救时机。如高血压危象的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脉压增大,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指征,我们应高度警惕。
老年重症疾病来势凶猛,病情发展快,特别是脑卒中的老年人心脏生理变化,随着年龄增长,左心室射血时间、射血前期延长,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度减慢,表明老年人心肌收缩力降低,80岁老人较20岁年青人降低50%。所以观察血压变化尤为重要。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弹性储备作用降低,静息时,血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以收缩压明显,60岁后舒张压有下降趋势,因而老年人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和脉压增大。
老年人血管的弹性与畸形对高血压脑出血观察的影响:老年人血管生理变化,大动脉弹性储备下降,由于大动脉老化,其弹性降低,伸展性降低,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脑出血除了高血压原因外,还与血管畸形、血管淀粉样变性和凝血机能障碍密切相关;高血压仍是出血及再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注意意识和瞳孔的改变,昏迷加深、瞳孔中等度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往往是脑水肿表现。脑水肿形成是导致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且血肿及周围水肿很容易导致急性期脑疝死亡和远期神经功能缺损。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瘫痪者要重视被动锻炼,防止脑出血的再发。
老年糖尿病患者,重症时除要严格控制血糖外,应定期检查眼底,防止视网膜病变。老年人对低血糖认知应重视,如出现疲乏、饥饿感、出汗、心悸、烦躁、震颤、虚脱即为低血糖反应,应立即进食糖类食物。70~80岁的糖尿病患者,多引起周围血管病变。要重视末稍肢体的血运情况,如肢体发凉,痛觉减退等,早期以发凉为主。
肺原性心脏病的老年人,病程长,乏氧耐受,精神痴呆,尤为夜间,睡眠时昏迷易合并肺性脑病,应注意尿量、意识呼吸的改变。结合离子测定,以及尿素氮的检验结果,护士应细心观察,防止并发症,控制静脉输液滴数40次/分以内,防肺水肿、心衰的发生。
抢救特点
老年重症疾病变化快,反应迟钝,要注意生命体征的改变。抢救时要分秒必争,动做娴熟,穿刺及时,一针见血。
对血压的观察:不同疾病,观察血压的指标不同,如重症高血压危象老年病人,降压不能过快,注意脉压的大小,防止脑卒中,冠心病患者血压应维持在收缩压80mmHg以上。
测量脉搏: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脉搏迟、缓,心功能差,如高血压患者脉搏每分67~70次,脑出血前期颅压增高时60次/分上下,对于冠心病患者应由两人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数脉搏,防止间歇脉、短绌脉。注意节律强弱程度,最好检测肱动脉,以每分钟计算次数。
查呼吸强弱,节律:要边数脉搏边查呼吸,暗查,如肺原性心脏病,呼吸频率稍快,不超过30次/分以上,视为耐受。
体温的变化:老年人体温偏低,如在36.8~37.2℃之间应视为发热,查找原因给予及时处理,抢救中观察不同病种病情,按不同病种所表现的特点进行抢救。
护理特点
做好基础护理。
静脉用药迅速而有效,是实施重症抢救的重要手段。老年人皮肤老化,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弹性及韧性减弱,消瘦衰竭,体胖、水肿的现象较常见,所以要防止静脉炎、药物外渗、穿刺针型号宜小,以5~6号为宜,派有经验的护士特护,选则静脉时要有长远打算,由远端开始,为长期用药治疗作好储备,尽量保护好静脉通道以利于抢救治疗。静脉给药穿刺针头进皮后沿静脉进入0.2cm,拉紧近侧血管与皮肤,保證1次穿刺成功。
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差,而且全身调节储备能力不足,特别是快速输液或输液量过多,易造成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应根据病情调整滴数。高血压、冠心病明显,心肌缺血及有肺原性心脏病或其他心脏病者,滴数控制在30~40滴/分。老年人输入液体2000~2500ml时,测血压脉搏,记录尿量。
几种常见重症疾病的老年护理特点:冠心病护理,起居要慢,不要过猛,夜间排尿起床要慢,洗澡水温不能过高,37~39℃为宜。根据脉搏的次数>80次/分以上,要及时给氧气吸入,防便秘,进食适度,防过饱,以蔬菜、豆腐、鱼类等为主。心绞痛常以夜间发病较多,可使血压、心率升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率与血压的乘积基本反映心肌的耗氧量,护士应及时发现血压、心率变化,以便及时处理,及时发现左心功能不全。有些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常伴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听到肺部湿啰音,提示左心功能衰竭先兆,通过观察血压、心率升高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必须及时采取半卧位及减慢输液速度,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
脑出血病人,脉压升高,应防止脑水肿、脑疝的发生。注意意识状态,昏迷程度。肺原性心脏病的老年人观察神志的改变,精神恍惚是肺性脑病的先兆。
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心理上对疾病程受能力较差,特别是老年女性病人,抑郁,焦躁,对病情理解不够,缺乏心理准备,无端发脾气,易怒。这时护士应正确理解,热情关怀,尽快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让病人感觉到护士就是他们的亲人,能把心里话说出来,及时疏导,是积极主动治疗康复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