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知本家”

来源 :知识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54lu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米阿仑是一位已经在美从事计算机行业多年的专业人士。他的文章、他的观点时常如一阵清风,令我们在一片热炒声中感受些许清凉。对于“知本家”一词,他的见解也颇为独到。他认为:知本家时代,是人均知识水平低的时代。
  前些天,朋友转来了一些讨论中国“知本家”的材料。我知道有“资本家”,意思是资本的所有者。看到“知本家”,我起初以为是“资本家”的误写,看到后来,我才知道“知本家”有个说法:“知本家”是“‘以知识为本的人’,这里的‘知识’既指资本,也指根本、基本,‘知本家’既包括企业家、也包括思想家。‘知本家’并不仅指IT业,但IT业是‘知本家’最集中、表现最明显的领域。”(《光明日报》,1999/11/5)
  如此看来,用知识作基本谋生手段的人就是“知本家”,不同的是所用的知识。比如,IT行业用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谋生,农民用耕田知识谋生,演员用表演知识谋生,开饭馆的用烹调知识谋生,工人用做工知识谋生,作家用写作知识谋生,当兵的用军事知识谋生,和尚用化斋知识谋生……此外,还有小偷用偷窃知识谋生(当然,这是非法谋生),等等。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知识。“知本家”无处不在、无人不是,为什么只限于企业家和思想家呢?讨论“知本家”的意义是什么呢?
  有关材料说:提出“知本家”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把‘知识经济’的核心概括出来了,知识不再是一般的资源、手段,而是内核,另一方面把知识分子从舞台边缘推向了中心。”看来,“知本家”这个新词汇有两个意义:


  首先,“知本家”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经济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供需关系和提高成本效益。顾名思义,“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知识方面的供需关系和成本效益,而不是如何把“知识分子”从人群社会中划分出来和把他们推向舞台的中心。例如,世界银行有社会发展贷款项目,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目的是在较贫困国家普及科学知识和提高教育文化水平,以此来缩小世界范围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七十年代“南北关系”提出以来,世界银行的社会发展贷款的指导思想就是“知识经济”。中国也享受过这种贷款。如果“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本家”,那么,世界银行的社会发展贷款根本没有必要,突出发达国家和它们的“知本家”就行了。
  目前,中国的沿海城市和内地的知识经济差别非常大,如果内地再不赶上来,就会拉后腿,整个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例如,仅就信息产业来说,如果内地不发展,大家都挤在沿海城市,那么,早晚会造成沿海地区产品过剩和内地市场饥饿无食的局面,全国的信息产业就会面临发展停滞的威胁。中国的沿海城市和内地的这种关系,跟世界范围的“南北关系”非常相似。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选择是通过提高内地的知识经济水平来缩小差别、还是突出沿海城市的“知本家”呢?究竟哪个是核心问题?
  其次,把“知识分子”推向舞台中心。
  按照这种说法,开出租车的、掌勺子的、养猪的、拿枪杆子和站柜台的都不是“知识分子”,自然也不是“知本家”,更不能成为舞台的中心;而“知识份子”应该又有钱、又有地位,应该把他们作为舞台上的中心人物来对待。这使我想起了中国古话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想,“知本家”不过是这些古话的现代用法。
  随着文明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依靠文字记录传播,后来人需要读书学习才能得到。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读书学习曾经长期是少数人的事情,广大民众读不起书、上不了学。此外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中国一半人口的作人准绳是没有知识。这样长久以往,造成了读书人和大众的之间的严重区别与隔阂。读书能作官、当官能发财,就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同时,因为读书人跟广大民众的区别与隔阂,读书人的命运就总是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有钱有地位,当“人上人”;一个是很容易变得与大众格格不入而成为众矢之的,成为缓和社会矛盾的牺牲品。在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是“罪犯”的代名词,有“知识分子”头衔的人都成了“臭老九”。这可谓是把读书人作为众矢之的来泄愤打击的极端例子。文化大革命成了历史,把“臭老九”捧作“香老大”,对矫枉过正来说,也许很必要,然而,长期如此,那就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从另一个角度继续扩大读书人和大众的区别,而不是接受历史教训来设法缩小这个区别。
  现在,提出“知识分子”问题恐怕只在教育不发达的国家才有意义,而在教育普及的地方,“知识分子”的概念和问题没有多大意义。比如,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普及,缺乏大学教育的人大都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移民,不过,只要个人肯努力,新移民也能很快赶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人人都是读书人,基本不存在读书人和大众的区别与隔阂,因而,强调“知识分子”往往是多此一举或是弄巧成拙。
  就先拿我自己说吧。我的经历包括研究生、大企业和计算机软件业务,有时候还搞些研究项目,根据“知本家”的定义,我可以算作是一个“知识分子”了。可是,如果我在这里自称是“知识分子”,请大家把我推向舞台的中心,那么,许多人会感到不知所云,知道的人则一定会笑话我,认为我有精神病,好心的人会规劝我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专业知识,凭什么要把你捧作舞台的中心?不要自以为是了,还是大众化一些吧。”
  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是IT行业著名的企业家,可是,在美国很少有人把他看作“知识分子”。说实在的,在发达国家,除了微软公司产品社区里的少数崇拜者以外,没有什么人把他当作舞台的中心人物来看待。
  美国有位出名的房地产企业家,名叫川普(TRUMP)。世界著名的大西洋赌城、纽约市的“城中城”建设项目,等等,都是他的资产。有趣的是,他看不起网络产业。在最近一次记者访问中,他说:“DOT COM(.com,商业网站名称后缀)投资没有房地产保险:房地产看得见、摸得着,还有保值增值,很保险。那些DOT COM看不见,也摸不着,现在红火,过不了几年就跟我的大厦下面的商店一样了。”他的话把记者说愣了。在计算机网络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他的观点出乎意料,也算是别具一格。目前,他正忙着准备当总统候选人,以前还写了三本工商业书籍,都是畅销书。川普可谓是很成功的一位企业家和工商业作家。然而,如果有人把他叫作“知识分子”,那么,就有两个可能:若说话态度友好,那么,会被看作是拍马屁,否则,就是故意取笑他。
  在西方进入现代化的早期阶段,有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普及大大地缩小了读书人和大众之间的区别,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洪流。如果那个时候西方把少数读书人作为舞台中心而不是科教大普及,那么,连有技能的劳力都不够,搞不了现代化生产,其现代化过程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从历史经验看,“科教兴国”的提法非常有道理,问题是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
  总之,“知本家”的出现是中国教育水平不发达的反映,说明了人均知识水平还很低。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大学教育会越来越普及,人均知识水平也会越来越高。那个时候,大家都是读书人,读书人和大众的区别与隔阂就会成为历史,“知识分子”的特殊意义就会消失,把“知识分子”作为“臭老九”来对待的做法就失去了社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与其搞“知本家”的概念争论来进一步扩大差距,不如多花些力气去搞好教育和科普事业,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有机会上大学、都成为读书人、都会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其他文献
随着生物技术进入实用化、商品化阶段,它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出来。转基因技术便是一例,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其中以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问题最为突出。这个问题已经在美、欧和日本引发广泛争论,并且受到各有关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今年5月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界关注。论文说,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玉米”的花粉含有毒素,蝴蝶幼虫
利用待定系数法,在一类相当广泛的非齐次项的条件下,讨论了m维二阶非齐次常微分方程组的特解的存在性并给出了有解情况下的特解公式,文中给出了具体算例.
屈长青,男,1972年出生,博士,副教授,安徽大学硕士生导师,抗衰老中草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2000—2006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脂肪沉积与肌肉发育实验室攻读硕士
托洛茨基在批评苏共党内民主严重不足的过程中,围绕党内民主问题有大量理论阐述和思考。他强调,党的领导机关不能代替全党考虑和解决问题,应重视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批评自由
结合全局优化问题的填充函数法和跨越函数法,定义了一个求解无约束全局优化问题的F—C函数.基于这个定义,提出了一个无参数的F—C函数.研究了所构造F-C函数的理论性质,并按照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