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参与高校重大突发事件治理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高校重大突发事件治理面临一些困境,传统管理模式显示出滞后性.高校正确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优势.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理论逻辑、困境、功能定位和具体策略四方面进行阐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参与重大突发事件的治理策略.
其他文献
三、我国中学阅读教学现状rn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入,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逐渐步入深水区.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先后颁布,统编语文教材相继在全国推广使用,大大激发了广大语文教师投身课改的积极性与探索热情.统编语文教材结束了沿用30多年的“一纲多本”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语文教研生态,使语文教研问题更集中,目标更明确,研讨更深入.
期刊
学科核心知识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核心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难以理解.如何突破学科核心知识,是教师从浅层教学走向深层教学的抓手;如何掌握学科核心知识,是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挑战.核心知识项目化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能力、培养必备品格.
红色名言是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可以借鉴的重要素材.红色名言与思政教学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红色名言中蕴含思政教学内在要求,思政教学中则包含红色名言.强化思政教学与红色名言之间的关系是新时期课程建设的要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在强化红色名言与哲学知识融合过程之中,要把握好适用性、启发性和多样性原则.教师要将红色名言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做到课前精读、课中引用、课尾总结、课后巩固.
基于叶圣陶“教为不教”教育思想,遵循知情意行发展规律,寻找认知点、共情点、启智点和导行点,构建目标有准度、课堂有温度、问题有深度、达成有高度的道德与法治助学课堂,可以提升针对性,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在中小学扎实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度浸润中长大成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小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小学应切实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帮助中小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刻领会党的革命传统和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精神品质,引导中小学生在革命传统、革命理想的浸润下,立志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社会学课程拥有极其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思政教育资源,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学课程具有时代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受制于专业差异性、教师重视度、资源开发度等因素,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步伐有待加快.当前,避免思政教育“惰性”的核心,是注重以内容为导向的优质思政资源有效开发,充分发挥社会学课程思政效用,着重参与建设历程、提升意识能力和运用优质资源三维建设路径.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中小学新课程理念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于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理念的课堂建设,需要不断改进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思维品质,可从架构设计、交互平台、实践机制等三个方面探讨实践路径.
通过调查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整合情况,发现当前思政课内容整合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相邻学段内容衔接不畅、模块间内容协同性不强、教学主题提炼不够、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问题缘由主要在于:相邻学段互通性不足、学校缺乏内容整合教研机制、思政课缺乏学科大概念引领、教师较缺乏“大思政”观念.鉴于此,通过开发衔接课程、建立教研机制、立足核心素养提炼学科大概念、确立“大思政”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以增强思政课内容整合教育实效,形成一体化协同育人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中思政课也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在立新时代之德、树新时代之人目标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思政课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维度,引导思政学科回归育人为本理念,明确了新时代中学生在学习思政课后应“立新时代之德”“树新时代之人”.
辨析式教学围绕议题和情境,通过设置价值冲突问题,引导学生从知识认知、情感认同、实践行为三方面,对“知、信、行”进行辨析,帮助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作出正确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形成“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习惯,并掌握方法,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