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9年以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社部门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能力提升培训,动员就近企业吸纳就业等方式托底安置就业困难退捕渔民,保障其基本收入和社会保险的接续,为退捕渔民量身“造”饭碗,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挣钱。从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通州区有涉江岸线10.8公里,还有江心洲边缘13.1公里,属于长江禁捕的核心区。目前,经过该区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全区实现了退捕渔民转产转业率、社保和医保参保率均达到100%的目标。
政策先行
让渔民“退而无忧”
“‘上岸’的路,很短也很长。恢复长江生态,是救鱼,也是救人。但禁渔的难点从来都是渔民,想要以捕鱼为生的渔民配合禁捕,必须处理好他们上岸后的谋生问题。渔民上岸后的转产安置是否妥当,事关禁捕退捕成败。”通州区人社局局长李锐坦言。
为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工作,通州区抽调人社、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的精干力量组成服务专班,专门研究制定了《通州区长江水域禁捕退捕渔民社会保障专项行动方案》《通州区长江水域禁捕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安置方案》等政策文件,全力以赴推动退捕渔民顺利实现转产转业。
去年4月,史洪伟、陆宝华和沈坚坚從“捕鱼人”变身“护渔员”,成为通州区沿江水域护渔队的一员,协助渔政部门开展巡查救护工作,每周至少要完成三次江面巡查、两次岸线巡查、巡查全程记录,并附照片和视频。此外,巡查中如果发现有非法捕鱼现象将进行监督劝离,重大事件及时向渔政部门举报。
该区五接镇靠江治江、靠江护江。本着“不能放弃一个”的理念,人社部门铆足了劲儿,在退捕渔民中公开招聘,想要建立起一支“护渔员”队伍,及时掌握长江禁渔动态,把禁捕退捕工作向长江大保护工作延伸。
“护渔员”岗位是通州专门针对退捕渔民群体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发挥退捕渔民对鱼汛信息、水域情况更熟悉的优势,组织他们加入“护渔队”,开展日常巡查监管工作,聘用人员每月工资3600多元,聘期暂定10年。
自长江流域全面禁渔以来,五接镇范围内长江干流所有渔民停止渔业捕捞,上岸生活,渔船拆解,渔民转行。李港村三水巷志愿服务站有一对夫妻志愿者,他们是上岸转型的渔民周洁夫妇。退捕上岸后,周洁夫妇在李港村从事护渔员兼保洁员工作,负责主要干道以及镇区部分的垃圾清理。工作同时,周洁夫妇仍关注长江岸线的环境卫生,主动加入三水巷志愿者队伍,参与多次清理江堤垃圾、长江保护法宣传等志愿服务。周洁说:“是这片江水养育了我们,现在政府又为我们找到了新工作,我们也想为长江禁捕工作出力。夫妻俩一起工作,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可以和捕鱼收入持平。”
“把渔民上岸的‘路’一一铺好,帮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他们才能真正收起渔网,长江禁捕才能更好地实现。”李锐如是说。
技能培训
助渔民“退有所为”
根据政策,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渔民会像其他退休人员一样,拿到“养老金”,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安置那些还不能退休的人。平均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生活不受拘束、“除了打鱼啥都不会”……都是摆在人社部门面前的难题。
“安置退捕渔民,既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能就业、有作为。”通州区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积极适应渔民居住分散、时间难固定等情况,灵活安排培训时间,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突出急需紧缺实用技能培训,尽最大可能让退捕渔民掌握一技之长。
3月9日,通州区组织的新一轮养老护理班结业,50岁的退捕渔民孙宝凤顺利“毕业”,取得了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我们退捕渔民技能相对单一,除了捕鱼几乎没有其他技能。有了这个证书,政府部门可以推荐我们到家政公司和养老服务机构,找工作会容易一些。”
去年以来,通州区将退捕渔民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范畴,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应证书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补贴资金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中列支。
为切实做好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工作,建立精准到人的基础台账和数据,确保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退捕渔民“应转尽转、应帮尽帮”,确保有培训意愿的退捕渔民“应培尽培、应补尽补”,鼓励退捕渔民均能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
就业中心负责同志表示:“我们根据退捕渔民群体特点,不断调整和丰富培训课程,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工种技能培训,让渔民有傍身之技,为‘闯出去’就业创业开辟道路。”目前,通州区已先后免费为有培训意愿的退捕渔民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中西面点烘焙等各类培训4个班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3个班次、创业意识培训1个班次,像孙宝凤这样的“毕业生”有20名。
今年1月底,江苏省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给通州区人民政府发来表扬信,信中对通州区在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中,规范高效实施退捕推进、社会保障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也对南通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和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岗位保障
使渔民“退能致富”
“为确保退捕渔民就业有岗位,我们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释放就近就业空间,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优先保障大龄困难退捕渔民和零就业家庭退捕渔民及时上岗。” 通州区人社局分管领导说。
五接镇地处长江东北岸,通州区160个退捕渔民中,除了一两个在其他镇外,其余都集中在五接镇。区人社部门联合五接镇第一时间与镇区内的恒科新材料、象屿集团取得联系,动员和发动就近企业吸纳退捕上岸的渔民就业,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依托基层人社平台,对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分类提供岗位信息、政策咨询等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鼓励缺工企业吸纳退捕渔民就业,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带动退捕渔民就近就业。
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在南通地区投资建设的大型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开始,该企业对通州退捕上岸的渔民开辟就业“绿色通道”,提供质检、投料、搬运等20多个岗位,并且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工作日全天候、随时面试上岗。退捕渔民黄金宝家住五接镇开沙村一组,第一个申请面试,51岁的他目前在恒科储运部工作,除了享受五险一金外,月薪有5000元左右。在他的带动下,20多个上岸渔民成为“上班族”,开启了“岸上的新生活”。
区人社局分管领导介绍,当前通州区160名退捕渔民转产安置情况已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实行动态更新,并且强化长效服务,对已转产就业的退捕渔民,加强跟踪对接,及时掌握就业状况。目前,通州区所有退捕渔民中,除退出劳动力市场59人外,已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101人,帮助劳动年龄段退捕渔民顺利实现转产转业,全区退捕渔民转产转业率达100%。退捕渔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36位专业渔民每人103972元社保资金已全部缴入财政专户,退捕渔民的社保和医保参保率均达100%。
政策先行
让渔民“退而无忧”
“‘上岸’的路,很短也很长。恢复长江生态,是救鱼,也是救人。但禁渔的难点从来都是渔民,想要以捕鱼为生的渔民配合禁捕,必须处理好他们上岸后的谋生问题。渔民上岸后的转产安置是否妥当,事关禁捕退捕成败。”通州区人社局局长李锐坦言。
为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工作,通州区抽调人社、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的精干力量组成服务专班,专门研究制定了《通州区长江水域禁捕退捕渔民社会保障专项行动方案》《通州区长江水域禁捕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安置方案》等政策文件,全力以赴推动退捕渔民顺利实现转产转业。
去年4月,史洪伟、陆宝华和沈坚坚從“捕鱼人”变身“护渔员”,成为通州区沿江水域护渔队的一员,协助渔政部门开展巡查救护工作,每周至少要完成三次江面巡查、两次岸线巡查、巡查全程记录,并附照片和视频。此外,巡查中如果发现有非法捕鱼现象将进行监督劝离,重大事件及时向渔政部门举报。
该区五接镇靠江治江、靠江护江。本着“不能放弃一个”的理念,人社部门铆足了劲儿,在退捕渔民中公开招聘,想要建立起一支“护渔员”队伍,及时掌握长江禁渔动态,把禁捕退捕工作向长江大保护工作延伸。
“护渔员”岗位是通州专门针对退捕渔民群体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发挥退捕渔民对鱼汛信息、水域情况更熟悉的优势,组织他们加入“护渔队”,开展日常巡查监管工作,聘用人员每月工资3600多元,聘期暂定10年。
自长江流域全面禁渔以来,五接镇范围内长江干流所有渔民停止渔业捕捞,上岸生活,渔船拆解,渔民转行。李港村三水巷志愿服务站有一对夫妻志愿者,他们是上岸转型的渔民周洁夫妇。退捕上岸后,周洁夫妇在李港村从事护渔员兼保洁员工作,负责主要干道以及镇区部分的垃圾清理。工作同时,周洁夫妇仍关注长江岸线的环境卫生,主动加入三水巷志愿者队伍,参与多次清理江堤垃圾、长江保护法宣传等志愿服务。周洁说:“是这片江水养育了我们,现在政府又为我们找到了新工作,我们也想为长江禁捕工作出力。夫妻俩一起工作,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可以和捕鱼收入持平。”
“把渔民上岸的‘路’一一铺好,帮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他们才能真正收起渔网,长江禁捕才能更好地实现。”李锐如是说。
技能培训
助渔民“退有所为”
根据政策,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渔民会像其他退休人员一样,拿到“养老金”,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安置那些还不能退休的人。平均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生活不受拘束、“除了打鱼啥都不会”……都是摆在人社部门面前的难题。
“安置退捕渔民,既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能就业、有作为。”通州区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积极适应渔民居住分散、时间难固定等情况,灵活安排培训时间,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突出急需紧缺实用技能培训,尽最大可能让退捕渔民掌握一技之长。
3月9日,通州区组织的新一轮养老护理班结业,50岁的退捕渔民孙宝凤顺利“毕业”,取得了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我们退捕渔民技能相对单一,除了捕鱼几乎没有其他技能。有了这个证书,政府部门可以推荐我们到家政公司和养老服务机构,找工作会容易一些。”
去年以来,通州区将退捕渔民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范畴,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应证书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补贴资金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中列支。
为切实做好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工作,建立精准到人的基础台账和数据,确保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退捕渔民“应转尽转、应帮尽帮”,确保有培训意愿的退捕渔民“应培尽培、应补尽补”,鼓励退捕渔民均能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
就业中心负责同志表示:“我们根据退捕渔民群体特点,不断调整和丰富培训课程,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工种技能培训,让渔民有傍身之技,为‘闯出去’就业创业开辟道路。”目前,通州区已先后免费为有培训意愿的退捕渔民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中西面点烘焙等各类培训4个班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3个班次、创业意识培训1个班次,像孙宝凤这样的“毕业生”有20名。
今年1月底,江苏省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给通州区人民政府发来表扬信,信中对通州区在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中,规范高效实施退捕推进、社会保障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也对南通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和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岗位保障
使渔民“退能致富”
“为确保退捕渔民就业有岗位,我们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释放就近就业空间,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优先保障大龄困难退捕渔民和零就业家庭退捕渔民及时上岗。” 通州区人社局分管领导说。
五接镇地处长江东北岸,通州区160个退捕渔民中,除了一两个在其他镇外,其余都集中在五接镇。区人社部门联合五接镇第一时间与镇区内的恒科新材料、象屿集团取得联系,动员和发动就近企业吸纳退捕上岸的渔民就业,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依托基层人社平台,对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分类提供岗位信息、政策咨询等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鼓励缺工企业吸纳退捕渔民就业,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带动退捕渔民就近就业。
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在南通地区投资建设的大型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开始,该企业对通州退捕上岸的渔民开辟就业“绿色通道”,提供质检、投料、搬运等20多个岗位,并且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工作日全天候、随时面试上岗。退捕渔民黄金宝家住五接镇开沙村一组,第一个申请面试,51岁的他目前在恒科储运部工作,除了享受五险一金外,月薪有5000元左右。在他的带动下,20多个上岸渔民成为“上班族”,开启了“岸上的新生活”。
区人社局分管领导介绍,当前通州区160名退捕渔民转产安置情况已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实行动态更新,并且强化长效服务,对已转产就业的退捕渔民,加强跟踪对接,及时掌握就业状况。目前,通州区所有退捕渔民中,除退出劳动力市场59人外,已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101人,帮助劳动年龄段退捕渔民顺利实现转产转业,全区退捕渔民转产转业率达100%。退捕渔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36位专业渔民每人103972元社保资金已全部缴入财政专户,退捕渔民的社保和医保参保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