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却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想念你们,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
——于永正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从构思到定稿,历时4年。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于老师对学生的真情。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那颗对教育认真到近乎虔诚的心,“用力”地教育着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教书的”。这是一部大德之师的教育史诗,没有技巧,只是用心。
用宽容和尊重使彼此喜欢
要是自己在上学时也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该多好!我总是边读边感慨。刘云迟到了,他不批评,反而对全班同学说,他小时候迟到了还不如刘云有勇气;魏亚军偷黄瓜,他也不批评,只是对着魏亚军的耳朵轻轻问他:“偷来的黄瓜好吃吗?”在点名时发现不认识的姓会将它大大地写在黑板上向学生请教,还感谢学生让自己有了这样一个收获……这样一位宽容、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怎会不喜欢呢?从他的宽容与尊重中,我读出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用“情”之深。“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方法、技巧背后有一个‘情’字在做支撑。”“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
亲其师方可信其道!我不由得想起班上的生物课王老师。一次她让学生准备小测本,一周后大家都带来了小测本,除了小蔡和小牛。这两个学生很令老师们头疼,从来不写作业,课堂不听讲,要么说话要么睡觉,而且上课总是找不到东西,脑袋钻到堪比爆炸现场的桌子里,一扒拉就是半节课。王老师没有批评他们,给了他们钱让他们去商店买本子。不一会儿,气喘吁吁的他们拿着本子回了教室,跟其他同学一样开始在新本子上答起了小测题。我回想着王老师的生物课,温暖平和,从没见她发过一次火,学生答不上来的题就反复讲,直到会了为止。有的学生测试成绩不好,她会走到桌边俯下身子小声对他说:“你那么聪明怎么这次分不高?还保留了一些实力?下次好好考,让大家看到你的真实水平。”
温暖的老师会让学生们的心也跟着温暖起来,只有自身温暖的老师才能教育出温暖的学生。做一名好老师真的不需要技巧,只要我们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宽容、尊重他们,每天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转身,就会彼此喜欢,就会幸福着彼此的幸福。
揣一颗童心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于永正老师太会玩了!包着头巾穿着花裙子扮演老母鸡,和学生一起演歇后语故事“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扮成外国来的绿色和平组织成员采访翠鸟;和小朋友一起表演《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在讲古诗《草》时,一人饰演妈妈、哥哥和奶奶三个角色,让学生在对话中道出诗的含义和哲理……用兴趣引导学生,用游戏的方式上课,这种“不太像上课”的上课趣味无穷,学生们思维的火花也在游戏中绚烂绽放。
热衷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世界最受欢迎的教育方法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激发兴趣让孩子学习。卡尔·威特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让小卡尔在5岁时就懂得物理知识;塞德兹主张让孩子“玩”出“天才”;斯宾塞提倡“用兴趣引导孩子快乐学习”;M·S·斯特娜用趣味的方式教女儿学数学;铃木镇一的“玩”学习;多湖辉的“把学习变成游戏”……其实教育真的不是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是诱导他们发挥自己内在的潜力,诱导潜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孩子对这件事感兴趣。于永正老师觉得他40岁以后才进入了教育的自由王国,那是因为他的眼里、心里全是学生。于漪老师曾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年轻时教书容易见文不见人。”怎样才能见到人?“要考虑儿童的‘期待视野’,从儿童认知的实际出发,研究儿童的生活方式,寻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怀有一颗童心是做好老师的根本。
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各种技能都要会一些。如:相声演员的幽默,魔术师的神奇,还要会演话剧,会钓鱼,会捉蚂蚱……当把这些技能用到教学中,那老师就成了学生们的好伙伴,跟一个既是伙伴又是老师的人一起学习,怎么会不开心、没收获呢?
用大德之心传承教育真谛
教育是育人,更是一种传承。因为有了张敬斋老师,才有了优秀的于永正老师。一位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学生的目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不由自主地、潜移默化地模仿老师的行为。”老师在学生眼里真的是一本书。不禁想起自己小学时代,对每一位老师都有着一种天然的近乎盲目的崇拜,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学习,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这真是向师性使然。试想,一位老师若是举止随意、语言不雅、专业不精,会给学生带来何等巨大的负面影响啊!只有大德之人才能干出大事业,也只有大德之人才能育出有德之生。
张敬斋老师的双圈让于永正老师更喜欢书法;一篇六七行的作文,全篇都给画上了波浪线,又让于永正老师对作文产生了兴趣,而且一生乐此不疲;一张画出来的奖状使于永正老师从此喜欢上了画画……于老师将自己比作“無字之书”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把字练好,不把课文朗读好,我凭什么走进课堂?凭‘教案’?打死我也不敢!”他用心练字,谁会注意到“左”和“右”的撇有什么不一样?于老师却能注意到“左”的一撇起笔高,“右”的撇则稍低。认真到极致的他怎会不受学生喜欢呢?
他上学时模仿张敬斋老师写字、朗读,教学时学生又模仿他写字和朗读。孩子们看着他成长,学着他成长,而他的潜移默化又将影响多少学生,这些学生又能影响多少人?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伟大的!回想自己的小学和初中时光,老师教过的知识都已模糊了,唯一清晰的是初中语文老师那漂亮的字。那时的我总会盯着黑板多看几眼,手下还不住地反复模仿,但写出来的总是不像,为此还失落了很久。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无私地去爱学生,不断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用心做到极致,孩子们的成长足迹便是送给为师者最美的“情”诗。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好运角中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
——于永正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从构思到定稿,历时4年。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于老师对学生的真情。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那颗对教育认真到近乎虔诚的心,“用力”地教育着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教书的”。这是一部大德之师的教育史诗,没有技巧,只是用心。
用宽容和尊重使彼此喜欢
要是自己在上学时也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该多好!我总是边读边感慨。刘云迟到了,他不批评,反而对全班同学说,他小时候迟到了还不如刘云有勇气;魏亚军偷黄瓜,他也不批评,只是对着魏亚军的耳朵轻轻问他:“偷来的黄瓜好吃吗?”在点名时发现不认识的姓会将它大大地写在黑板上向学生请教,还感谢学生让自己有了这样一个收获……这样一位宽容、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怎会不喜欢呢?从他的宽容与尊重中,我读出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用“情”之深。“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方法、技巧背后有一个‘情’字在做支撑。”“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
亲其师方可信其道!我不由得想起班上的生物课王老师。一次她让学生准备小测本,一周后大家都带来了小测本,除了小蔡和小牛。这两个学生很令老师们头疼,从来不写作业,课堂不听讲,要么说话要么睡觉,而且上课总是找不到东西,脑袋钻到堪比爆炸现场的桌子里,一扒拉就是半节课。王老师没有批评他们,给了他们钱让他们去商店买本子。不一会儿,气喘吁吁的他们拿着本子回了教室,跟其他同学一样开始在新本子上答起了小测题。我回想着王老师的生物课,温暖平和,从没见她发过一次火,学生答不上来的题就反复讲,直到会了为止。有的学生测试成绩不好,她会走到桌边俯下身子小声对他说:“你那么聪明怎么这次分不高?还保留了一些实力?下次好好考,让大家看到你的真实水平。”
温暖的老师会让学生们的心也跟着温暖起来,只有自身温暖的老师才能教育出温暖的学生。做一名好老师真的不需要技巧,只要我们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宽容、尊重他们,每天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转身,就会彼此喜欢,就会幸福着彼此的幸福。
揣一颗童心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于永正老师太会玩了!包着头巾穿着花裙子扮演老母鸡,和学生一起演歇后语故事“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扮成外国来的绿色和平组织成员采访翠鸟;和小朋友一起表演《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在讲古诗《草》时,一人饰演妈妈、哥哥和奶奶三个角色,让学生在对话中道出诗的含义和哲理……用兴趣引导学生,用游戏的方式上课,这种“不太像上课”的上课趣味无穷,学生们思维的火花也在游戏中绚烂绽放。
热衷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世界最受欢迎的教育方法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激发兴趣让孩子学习。卡尔·威特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让小卡尔在5岁时就懂得物理知识;塞德兹主张让孩子“玩”出“天才”;斯宾塞提倡“用兴趣引导孩子快乐学习”;M·S·斯特娜用趣味的方式教女儿学数学;铃木镇一的“玩”学习;多湖辉的“把学习变成游戏”……其实教育真的不是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是诱导他们发挥自己内在的潜力,诱导潜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孩子对这件事感兴趣。于永正老师觉得他40岁以后才进入了教育的自由王国,那是因为他的眼里、心里全是学生。于漪老师曾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年轻时教书容易见文不见人。”怎样才能见到人?“要考虑儿童的‘期待视野’,从儿童认知的实际出发,研究儿童的生活方式,寻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怀有一颗童心是做好老师的根本。
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各种技能都要会一些。如:相声演员的幽默,魔术师的神奇,还要会演话剧,会钓鱼,会捉蚂蚱……当把这些技能用到教学中,那老师就成了学生们的好伙伴,跟一个既是伙伴又是老师的人一起学习,怎么会不开心、没收获呢?
用大德之心传承教育真谛
教育是育人,更是一种传承。因为有了张敬斋老师,才有了优秀的于永正老师。一位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学生的目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不由自主地、潜移默化地模仿老师的行为。”老师在学生眼里真的是一本书。不禁想起自己小学时代,对每一位老师都有着一种天然的近乎盲目的崇拜,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学习,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这真是向师性使然。试想,一位老师若是举止随意、语言不雅、专业不精,会给学生带来何等巨大的负面影响啊!只有大德之人才能干出大事业,也只有大德之人才能育出有德之生。
张敬斋老师的双圈让于永正老师更喜欢书法;一篇六七行的作文,全篇都给画上了波浪线,又让于永正老师对作文产生了兴趣,而且一生乐此不疲;一张画出来的奖状使于永正老师从此喜欢上了画画……于老师将自己比作“無字之书”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把字练好,不把课文朗读好,我凭什么走进课堂?凭‘教案’?打死我也不敢!”他用心练字,谁会注意到“左”和“右”的撇有什么不一样?于老师却能注意到“左”的一撇起笔高,“右”的撇则稍低。认真到极致的他怎会不受学生喜欢呢?
他上学时模仿张敬斋老师写字、朗读,教学时学生又模仿他写字和朗读。孩子们看着他成长,学着他成长,而他的潜移默化又将影响多少学生,这些学生又能影响多少人?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伟大的!回想自己的小学和初中时光,老师教过的知识都已模糊了,唯一清晰的是初中语文老师那漂亮的字。那时的我总会盯着黑板多看几眼,手下还不住地反复模仿,但写出来的总是不像,为此还失落了很久。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无私地去爱学生,不断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用心做到极致,孩子们的成长足迹便是送给为师者最美的“情”诗。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好运角中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