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当代启示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j1990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在汉朝确立并沿用至今的一套历法。它既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的农事活动指南,同时它也承载一套引导人们衣食住行的民俗系统,并传承至今,其文化内涵丰富。伴随着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一个重要的议题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就是如何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二十四节气”是继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丝织技艺、福建南音等之后,我国第39个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录入世界非遗名录中的项目。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成就的结合,不仅反映了我国四季交替的气候特征,指导农事活动,同时也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显著的民俗文化特征。[1]其中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均为冬季节气,这四个节气与二十四节气其他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周期,影响着以农耕生产方式哺育形成的华夏文明。生活在此的人们依照该时间表从事农业生产,何时播种、何时耕耘、何时收获、何时储藏,并提示人们依据不同的节气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饮食和精神,从而形成特定的民俗。
  一、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节气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其所记载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分别对应如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之所以取该名应是鉴于一天中日夜长短的特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节气词逐渐发展并较前丰富,如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左传》中有“分、至、启、闭”四个节气词来表示今日的春分和秋分、夏至和冬至、立春和立夏、立秋和立冬,而在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则是用“日夜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七个节气词代替“分、至、启、闭”表示。[2]
  二十四节气的最终成形是在西汉时期,今日所通行的“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在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便有记载,并且次序相同。“春分、秋分、冬至、 夏至”是四季的标志性时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记录四季的开始,反映季节变化,帮助安排农业生产;其他节气多数与温度、雨量等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的生长相关, 如与降雨、降雪相关的有“ 雨水、谷雨、寒 露、白露、霜降、小雪、大雪”,与温度相关的有“小寒、大寒、小暑、大暑、处暑”,与农作物生长相关的有“小满、芒种”等。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之所以与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原因在于它的产生就是为了清晰反映物候变化,以便指导农民的农事生产活动。
  二、民俗内涵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套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制度而形成,传承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虽然当代的农业生产不再将其作为主要指南,但是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活动仍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二十四节气中“四立”和“二分”是主干,二十四节气的一系列信仰与仪式活动就是围绕其而形成,其中四立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为夏至、冬至。[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北风呼啸、大地冰封的冬季,是冬藏的时节。本文选择“立冬”到“冬至”这个时间节点的民俗展开叙述。
  (一)立冬
  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在过去的农耕社会,立冬是劳动一年的人们的休息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说用这一天是用来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除此之外,还有“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的说法,意思就是要开始酿酒、腌菜、舂米,储存食物准备过冬了。古代帝王同样重视立冬,有立冬北郊迎气习俗。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冬之前三日,太史报告周天子,“某日立冬,盛德在水”,于是天子斋戒。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迎冬。回朝后,天子要“赏死事,恤孤寡”。[4]在食俗方面,也有吃倭瓜饺子的民俗。
  (二)小雪
  “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中国广大地区迎来西北风,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时间点在11月22-23日。因为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气候干燥,具备加工腊肉的条件,所以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民俗,将肉类用各种方法腌制,等到春节时享受美食。在我国南方地区还有吃糍粑的民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祭祀事件。相关民俗的諺语还有“小雪现晴天,有雪到过年”“小雪不落雪,大雪满天飞”“小雪雪满天,来岁定丰年”等,均表达了期盼小雪以后下雪滋养保护小麦、冻死害虫的愿望。
  (三)大雪
  “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的天气较以前更冷,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每逢小雪和大雪这两个节气,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北方一带农村有“小雪杀猪,大雪宰羊”的民俗,南方则是“小雪腌菜,大雪腌肉”。[4]在我国台湾地区,大雪是捕获乌鱼的好时节,谚语“小雪小到,大雪大到”,是指从小雪时节开始,乌鱼群就慢慢进入台湾海峡,到了大雪时节因为天气越来越冷,乌鱼沿水温线向南回流,汇集的乌鱼群也越来越多,整个台湾西部沿海都可以捕获乌鱼,产量非常高,常被当作上等佳肴来招待宾客。
  (四)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时间点是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冬至是冬季的大节日,是最困难也是开始萌生希望的时节。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一些地方冬至节俗的热闹场面超过了新年,有“肥冬瘦年”的一说。清代苏州人“最重冬至节”,冬至前一天,亲朋好友互相馈送节日食品,提篮担盒者满路,俗称“冬至盘”。苏州冬至的节令食品是冬至团,冬至团用糯米粉做成,中间包裹糖肉、菜、果、豌豆沙、萝卜丝等。人们用它来祀先祭灶,并且作为节礼相互馈送。冬至开始的数九九游戏,实质上也是寒冬时节具有巫术意义的召唤春天的仪式。[5]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在古人的观念中它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冬至节俗中诸多信仰、仪式内容就来源于人们对这一时节的感受。   三、小结:文化传承
  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现在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物质需求已经基本满足,现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说明了随着国民物质财富的积累,紧随其后的是精神需求的快速增长。人类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只有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时,人们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人才能得以全面发展。在这里,属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非物质文化,它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可以给予人们滋润与慰藉。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是我国古代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智慧结晶。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一个指导农事的历法,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因此,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录入世界非遗名册,这其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增进了全世界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度,更是促进了当下的青年一代对于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国农耕傳统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但是,在全球现代化加快进程的背景下,为适应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二十四节气需要新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6]如何对我们的农耕先民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蕴涵的传统智慧进行提炼、升华、传播、弘扬,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赋予它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借以寻回日益远离自然的现代人失落的“精神家园”,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7]本文建议可以从二十四节气这套时间法则中所体现的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谐、顺应天时、与时偕行的原则,与生态保护这个全球热点议题相呼应,寻找一个民俗学、艺术、传播界共同的切入点,在跨学科的合作中深入探索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二十四节气传承和文化创造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王加华.节点性与生活化: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J].文化遗产,2017(2).
  [2]梅晶.上古节气词的演变及二十四节气名的形成[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3):9-11.
  [3]周红.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特征[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3):145-147.
  [4]高倩艺.二十四节气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5]苏蔓,李美娟.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2):73-76.
  [6]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31-36.
  [7]王晓鸣.中国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现状概述[J].古今农业,2017(2):114-119.
  作者简介:陈笛(1991-),女,汉族,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硕士。
其他文献
【关键词】生涯;梦想;心理电影课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6-0072-03  【作者简介】何晓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21)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长,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在新高考时代,高中生需要从高一开始进行科学系统的个人生涯发展规划,这不仅关系到他们三年的高中学习,更对他们今后的升学和生涯路径都有影响
【摘要】《海防图》由清光绪年间台湾知府景澄清绘制,画心纵30厘米,横1496厘米,所绘内容北起辽东半岛,经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直至越南北部,几千公里海域沿岸岛屿卫所港口全部收录其中,所有地名均用小楷逐一详细标注。作者对台湾岛东西海岸和澎湖列岛海域地形予以单独绘制,列于图尾,钓鱼台(岛)作为我国的固有领土在图中也有标注。引首有沈秉成题款“寰海镜清”,卷末为景澄清自序和沈秉成、李秉衡、秦煥、龚照瑗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新中国到新时期,再到新时代,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前进,中华民族站起来。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者腐败,中国陷入任人欺侮、任人宰割的境地。十月革命一
【摘要】天人观主要探讨“天”与人的关系,对于目前人类社会的各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天人观”作为一种指导人类实践的世界观,需要我们来分析与思考。纵观我国古代时期的思想文化,这一阶段的天人观大致可以被概括为早期农业社会的天人合一阶段。本文就立足于这一时期,以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派别:儒家和道家的天人观为例,分析了各自的主要阶段特征及其演变发展。  【关键词】天人观;合一;自然;儒家;道家  【中图分类
【摘要】傣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一个较为庞大且历史悠久并拥有灿烂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集居在我国的“歌舞之乡”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傣族有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傣族舞蹈在众多的少数民族舞蹈中显得非常独特,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所以,查询了很多资料,结合自身的研究,对傣族舞蹈做一个初步的研究和梳理。本文分别从地域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三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团体活动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班队会结合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方式,常用技术有倾听技术、共情技术、中断技术。  【关键词】小学班队会;团体心理辅导;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
【摘要】柱式是欧洲建筑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柱式分为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罗马五柱式是希腊三柱式的继承、延续和发展。西方古典柱式艺术是西方建筑文化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成为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典范。鸦片战争后,西方古典建筑柱式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古典柱式;古希腊;古罗马;近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柱式,指石质梁
【摘要】中国精神元素中的矛盾辩证思维,认为万物皆由矛盾两面构成,遵循双方对立统一、和而不同、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循环之道。文章通过部分广告的创意实践分析,证明将这种思路运用到广告设计中的可能性以及效果:不仅能从正反双方证明商品的无懈可击,还能分别呈现商品中存在的个性化差异之美,同时对立使广告的趣味性增强,可将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矛盾双方的好处,从而弱化商品其他方面的不足,起到扬长避短的宣传促销作用。文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普洱市镇沅县者东乡苦聪人的生活聚居地,走访村寨里的长者,全面深入了解苦聪人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苦聪人的风俗习惯做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苦聪人;风俗习惯;传统与革新;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据史料记载,苦聪人祖先隶属于古氐羌族部落,由于某种不可知的原因迁徙至云南滇池湖畔,公元10纪以后,其中一
【摘要】有清一代,曾有数位文人被贬谪、流放至新疆,贬谪文士入疆可谓是清朝文学史与边疆史上的一大特色。清代贬谪入疆文士用生命的代价实现了内地与边地的文学与文化交流,他们的文人心态存在着动态的变化,有十分矛盾的一面。清代贬谪入疆文士用实录的精神详实记述了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和前人对西域浪漫绚丽的想象不同,这些文士是用亲历者的视角来描写新疆,文风也多是质实的,因此,这些文士笔下的移民生活非常具有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