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实际上就是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必然要求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几个因素如何协调相处、使之和谐,从而使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果把这些要求和想法都放到一节45分钟教学环节齐备的课堂里,笔者想也就是指:“导入部分”的和谐,创建一个适宜的授课氛围和环境;“授课过程”的和谐,即在情感和谐、认知和谐和发展和谐中,注重运用多种手段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结构、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水平、教学手法和学生学法、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各方面的和谐;“结尾部分”的和谐,即通过多种课程资源的利用,达到情感的升华和认知的飞跃。
1 导入的和谐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需要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因此,和谐的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导入引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中,营造适合本节内容的课堂氛围和引出本节的主题是其目的。在初中思品课中比较常见的导入是运用放一首歌、讲一个故事或者做个小游戏这些课程资源。如在讲“挫折”这一节时可以放钢琴曲《命运》,可以讲述名人面对挫折的故事,也可以运用心理学上考验学生抗挫能力的小游戏;在讲“爱心”这样的主题时,可以放像《爱的奉献》类的歌曲,可以教师或者学生讲述关于爱的小故事,也可以表演情景剧来表现爱心。
2 过程的和谐
课堂教学经历“过程论”“结构论”“发现论”等许多模式。如今面对新的世纪、新的教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更着眼于“优化课堂结构”,立足于“提高课堂效率”。这就更需要精炼、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使其为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服务。
在“授课过程”的设计中,除了上边提到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更可以再放开些,如利用和所讲内容相符的视频、录像、课前布置让学生实践准备的各种资料来组织交流等。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生成性资源”,即相对于教师的预设临时出现的一些情况,包括学生的质疑、学生的状态、一些突发课堂事件、甚至某些表达学生真实想法但错误的观点,这些都是可以好好利用而生成亮点的生成性课堂资源。
如在设计“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一节时,笔者选用“7.5事件”的截取视频,看完后让学生谈观后感,从而引入人们正义的情感和行为。学生认识清楚这部分观点后,又看了“7.5事件主犯被判决”的新闻视频,从而引出正义的制度的作用,这样一个事件分阶段贯穿整节课,而又与整节内容相符合,使学生思路连贯,理解全面、到位。
3 结尾的和谐
课堂结束部分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时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等,使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必要的组成部分。“言已尽而意无穷”,说的就是课堂结尾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态。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其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变换课堂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从而实现“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辍”,让学生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充分想象,积极思考,使他们的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训练和加强。
在“结尾部分”的设计中,在很大程度上和导入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不同的是需要一种水到渠成的推动力,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或者认知的全局性。比如在讲“爱”这一主题时,课堂推动到化小爱为大爱,从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到爱祖国,笔者利用视频让学生欣赏《我爱你中国》这首歌,会唱的学生跟音乐唱得十分动情;并让学生在歌曲中思索如何爱国,如何化爱心为行动,自然结尾而且过渡到下一节的内容。又如在讲授“公平合作”一节时,笔者设计一个竞赛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但因为笔者故意偏向性判决,学生争起来。笔者顺势多角度提问,使本节所学内容学生全部分运用到并加深理解、掌握。
除了正常授课需要用到广泛的课程资源,其实思品课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还有很多。比如,每一周或者两周组织学生观看《新闻周刊》;新年过后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然后写观后感并进行评奖;新学年开学组织学生观看《道德的力量》;等等。
然而教无定法,学无定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不是能一言以概之的。但只要勤于思考,及时反思,经常主动实践,课堂就一定是有生命力的课堂,也一定是和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中学)
如果把这些要求和想法都放到一节45分钟教学环节齐备的课堂里,笔者想也就是指:“导入部分”的和谐,创建一个适宜的授课氛围和环境;“授课过程”的和谐,即在情感和谐、认知和谐和发展和谐中,注重运用多种手段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结构、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水平、教学手法和学生学法、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各方面的和谐;“结尾部分”的和谐,即通过多种课程资源的利用,达到情感的升华和认知的飞跃。
1 导入的和谐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需要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因此,和谐的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导入引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中,营造适合本节内容的课堂氛围和引出本节的主题是其目的。在初中思品课中比较常见的导入是运用放一首歌、讲一个故事或者做个小游戏这些课程资源。如在讲“挫折”这一节时可以放钢琴曲《命运》,可以讲述名人面对挫折的故事,也可以运用心理学上考验学生抗挫能力的小游戏;在讲“爱心”这样的主题时,可以放像《爱的奉献》类的歌曲,可以教师或者学生讲述关于爱的小故事,也可以表演情景剧来表现爱心。
2 过程的和谐
课堂教学经历“过程论”“结构论”“发现论”等许多模式。如今面对新的世纪、新的教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更着眼于“优化课堂结构”,立足于“提高课堂效率”。这就更需要精炼、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使其为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服务。
在“授课过程”的设计中,除了上边提到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更可以再放开些,如利用和所讲内容相符的视频、录像、课前布置让学生实践准备的各种资料来组织交流等。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生成性资源”,即相对于教师的预设临时出现的一些情况,包括学生的质疑、学生的状态、一些突发课堂事件、甚至某些表达学生真实想法但错误的观点,这些都是可以好好利用而生成亮点的生成性课堂资源。
如在设计“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一节时,笔者选用“7.5事件”的截取视频,看完后让学生谈观后感,从而引入人们正义的情感和行为。学生认识清楚这部分观点后,又看了“7.5事件主犯被判决”的新闻视频,从而引出正义的制度的作用,这样一个事件分阶段贯穿整节课,而又与整节内容相符合,使学生思路连贯,理解全面、到位。
3 结尾的和谐
课堂结束部分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时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等,使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必要的组成部分。“言已尽而意无穷”,说的就是课堂结尾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态。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其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变换课堂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从而实现“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辍”,让学生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充分想象,积极思考,使他们的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训练和加强。
在“结尾部分”的设计中,在很大程度上和导入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不同的是需要一种水到渠成的推动力,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或者认知的全局性。比如在讲“爱”这一主题时,课堂推动到化小爱为大爱,从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到爱祖国,笔者利用视频让学生欣赏《我爱你中国》这首歌,会唱的学生跟音乐唱得十分动情;并让学生在歌曲中思索如何爱国,如何化爱心为行动,自然结尾而且过渡到下一节的内容。又如在讲授“公平合作”一节时,笔者设计一个竞赛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但因为笔者故意偏向性判决,学生争起来。笔者顺势多角度提问,使本节所学内容学生全部分运用到并加深理解、掌握。
除了正常授课需要用到广泛的课程资源,其实思品课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还有很多。比如,每一周或者两周组织学生观看《新闻周刊》;新年过后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然后写观后感并进行评奖;新学年开学组织学生观看《道德的力量》;等等。
然而教无定法,学无定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不是能一言以概之的。但只要勤于思考,及时反思,经常主动实践,课堂就一定是有生命力的课堂,也一定是和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