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电影中的现代性呈现:一种反叛的凝视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9689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新电影范畴中的许多部电影,有很大篇幅是此时期的导演所处理的,笔者认为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试图为台湾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所经历的时代下一些具有个人色彩的注脚、批判或者反思,站在影片拍摄的时点上,由两个方向去走。一是面向过去而生,透过对于历史题材、事件的处理,用电影这样具有艺术作品创造性的媒介,且并非如纪录片般非虚构影片类型所必须遵守的一些限制,以同时可表达作者(导演)个人观点和铺展出文本上意义的方式,去为站在该时(如1989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片头文字)的人们、时代、社会,去进行向更久远之前具有独特意义的事件,进行意义的赋予、阐释和反思。
  第二层意义则是用作品本身去面向未来而生,透过对于现状,或者对于急遽改变的社会历程、脉络进行的爬梳,去预测、推断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可能的脉络。也与此同时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深刻的批判反思,但也依导演各自的鲜明独特性格、关心倾向的差异而呈现有所不同的批判方式,后文将对杨德昌多部作品进行论述。以现代性为命题,都市与现代化已经是现代人无法脱离的宿命空间与时间。而都市的物质条件的吸引力,和科技、工业、经济等面向的发展,也改变了台湾社会中人们不同于以往的生活型态,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无所不在地渗透在台湾现代化历程中城市人们的生活里。进而连带产生了各种形式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伪善化,以往信仰的意义与理想的消失等。杨德昌个人的选择倾向和价值信仰可以从他影片里的一些角色看出端倪。
  像是杨德昌关于台北都会的系列影片,从《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到《独立时代》、《麻将》,记录了台湾从上世纪50、60年代质朴农业、乡村社会转型到工商业社会历程中,都市尚未彻底、完全转型却又回不到过去的单纯的那种困顿、荒谬与挣扎。对于台湾都市发展典型代表的台北的荒谬,进行一针见血的嘲弄和社会问题的探掘及批判,如《海滩的一天》中,从日本殖民史过渡、移转的父权沙文结构和追求物质欲望的中产阶级思维,以残酷且直接的方式让那一代的人们在虚伪的人际互动关系中渐渐长大,认清青年理想主义的不可行和隳坏崩解的理想性,在人际关系冷漠的悲剧之中进而半自愿、半被迫地可悲地顺从社会的游戏规则。而《青梅竹马》里则延续经济扩张而割裂了台湾社会和传统亲情关系的命题,指出城市在都会化过程中和过去传统价值的断裂性。杨德昌的电影里不断探讨着表面性、虚浮的现代化中城市里人们生活的片段,相互伤害以及被伤害,最终导向一个共犯结构的循环:服从、顺从体制者得以留存。如《海滩的一天》里的张艾嘉愿意被社会化因此没有死;而不愿遵守社会赋予的游戏规则者例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张震饰演的小四,在封闭的早期台湾社会中曾经纯真的、具理想性的自由心灵被压抑、伤害而选择自我放逐,至终导向以杀戮做为反社会手段,这样的一种微弱抗争的极端结局,其毁灭的执行实也归因于小明做为小四认定让他落至此下场的一种报复,也是对社会本身的一种无声控诉。
  杨德昌此时期电影中反复对台湾经济发展后的新兴社会问题进行质疑和批判,并且他惯用电影片头的文字去给观者一些讯息的暗示,需要自我判读,例如《独立时代》中电影开头的引文其实就指出了杨德昌所欲探究的,中华文化传统儒家伦理结构在面临时代转换时所产生的巨大困惑(即论语内文:子适卫,冉有仆……子路篇等句。以及“台北在短短的20年间,变成世界上最有钱的城市”等),也可从英文片名《A Confucian Confusion》中看出其内在想要探讨的意旨。而在这部片子里一反过去的低调压抑,想要追求新方向的改变和突破,但却又称不上成功的处理,一如黄建业所言:因为第一次在电影里处理戏剧的缘故,在人物塑造与喜感建立方面,都出现了过去鲜见的明显失控现象。却也因而成为契机,在后面的《麻将》中体现更纯熟的嘲谑、嬉戏怒骂、近Woody Allen式神经质快节奏的剧情展演。
  在另一例子中,他却又不见得在影片末了真的提供意义的解释,这也让读者拥有更大的解释权和想象的空间。以《麻将》开头的“台北市陈姓富豪失踪了据说负债高达百亿”等文字为例,这样的叙事引起了观者的好奇心,进而开展了影片寻找他儿子的一个历程,但到影片中后段其实几乎已经放弃了这样的命题追寻,加入了更多组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导向杨德昌式的怜悯和救赎企图:结尾的拥抱,看似已经没有与片头的直接关联性,但却又实则迂回地呼应和产生某种连结。杨德昌的电影允许观者自行解读并丰富它的可能性,他从不希望任何一家一派的论述去局限住他电影的可能性,也不希望存在着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在语言使用上,《麻将》也和《青梅竹马》一样玩弄到极致的语言特性,除了国语外,还有英语、法语、闽南语等,大量使用的英语对白其实是杨德昌的一种策略。用外语来批判西方对台湾的殖民式的心态,在台北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国际化而放任西方商人、投机者一同将这个都市视为俎上肉一起合力宰割时,杨德昌在用尽力道嘲讽、批判的同时,其实还是有一些不忍心隐隐然的流露,似乎和前述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其实他的关怀里还是带着一点温暖的温度,以小四、和四人帮为主的当代台湾青少年问题探讨总是会让杨德昌心软,而稍微磨平他尖锐的批判刀锋力道,为整个城市的荒谬和沉沦提供一种救赎的可能性,像《麻将》中的纶纶所代表的良心和与马特拉间真爱(而非其他三人的放弃相信感情的玩弄性作为)的力量,才是唯一的救赎力量和迷航的出口。这样台湾男、法国女的组合也展现出对于西方帝国、殖民心态侵略者的一种反制,长长的深吻结尾也代表了杨德昌的某种对于台湾在现代化迷失自我的困境中,寻得出路的一种期望和失望但并不绝望的关怀。
  再论及杨德昌的《一一》,如果说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他展现了少有的放任与自由,在《一一》中则看到他少有的圆融与和谐感。《一一》從一场近似丧礼气味的婚礼中开展故事,又在一场近似婚里的丧礼中结束。昏迷的婆婆在这段日子里好像发生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在《一一》的以“家庭”为主的叙事轴线当中,所有的年龄都有一个代表角色,所有的人又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彼此的生命相互投射到各自身上,随着情节的推展及演进,原初看似有些混乱的诸多小事件、人物等慢慢地回归到一种秩序的平衡感上面,把那些意外和偶然的至终导向安定和圆融的统整结尾。《独立时代》、《麻将》反映的是台湾社会转型时期的混乱,如同前述前者反映的是新时代下人伦秩序的关系意义的再定义,而后者则是面对商品化、物质化的城市蓬勃发展同时要如何去寻找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出路的一种意义,《一一》之所以成为杨德昌最为世人所道的极大原因,大概是他在保持对于都市的高度观察力的同时,也保留了《独立时代》和《麻将》的“喜”,抛弃了它们的“闹”。这也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一》整个故事一如阐述着老庄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精神,这部以家庭为主轴渐次从成员身上发展出各自生命故事的片子,把日常的琐碎提炼出深刻的意义,讲的是再平凡也不过的日常生活,但往往越简单的东西里蕴含着的,是越复杂的道理。从“一”的简单,到“一一”的次简单,他多一点,但并不多太多,因而这部影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简约和极致复杂的深刻意义。
  杨德昌电影中承载着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和历史感及忧患意识,且是少数在台湾电影中具备可以去处理宏大架构、复杂情节交错但结构却完整、清晰的导演,也具备自己独特的一套影像叙事语言,例如他总是倾向冷静且理性地再现和记录生活里的某些真实样态,以刻意限制摄影机移动的方式大量使用固定机位和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让攝影机仿佛一种真实的记录器,例如《恐怖分子》的前20分钟的定镜拍摄,但又由杨德昌再次进行事件序列的重组、安排而产生杨德昌式的意义。他也善于透过对演员的调度和空间、框、结构的不同使用方式,如《一一》中全片用得淋漓尽致,去让限制里生出一种无限的感受性。他的理性也表现在少用特写而多用中景、全景、远景的较疏离的拍摄方式,使平视的距离感呈现在观者和作品之间。为了达到他自己对于影片的某些品质和艺术性的追求,1989年成立的杨德昌电影公司也使他的理想实践成为可能。就仅仅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看似庶民、日常、不足为奇,但是杨德昌利用了通俗的元素,包括爱情、家庭以及各种形式的别离、寻找救赎等待被拯救诸般故事,去为他自己所相信和质疑的事情说出一个又一个好听、好看的故事,不仅可以顾及艺术性、哲学思考,也可以兼顾读者的想听好听故事的欲望,为台湾的现代化历程写下独树一格的注脚,也用电影去记录下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生命故事里最深刻的意义和独特性。
其他文献
作家简介:  陈霁, 四川射洪人,当代作家。当过教师、公务员和媒体人。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北京文学》《青年文学》《花城》《作家》《天涯》《散文》《美文》等报刊。部分作品被《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作家文摘》等选刊选载。部分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和中国散文排行榜。有作品入选多种中学语文阅读教材。著有《诗意行走》《城外就是故乡》《白马叙事》《白马部落》等。  2014年初,陈霁深入平
十八重溪老厝。  在冗长的沉默以后,电话断讯的连串尖锐响声之前,父亲一如往昔,懦懦丢下一句话后便落荒而逃,让我独自以不解和愤怒填补想象所有我被遗弃、排挤在外的时间和场景。  那是一个稀疏的聚落,一条命名奇特的小路,也是景美溪系的众多支流之一,据说在拓垦之始,由山的彼端跋涉至此,必须翻越过十八道重重的崇峰峻谷,于是流传下来的旧地名。  那是我离开的地方,我们岔开的路口。  是赶回去看你的地址;亦是索
日 常  “還要多久能入睡?”  灯开或没开也都是房间  世界很坏的时候也只是日常  哭不出来的时候是午后的三点  笑不出来的时候是晚餐后的七点半  说不出话的时候是与家人看电视的九点  睡不着觉的时候是凌晨四点  想死却无法死的时候是日常的二十四点  “还有多久天亮?”  处方签  有多种翻译版本  朋友的版本:镇定剂和安眠药  家人的版本:吃了总是有帮助的那些  我的版本:用十张小白单换一张下
近日,在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新技术及社交媒体委员会发起的2019国际视听多媒体艺术节上,上海科技馆的《流星之吻》代表中国斩获纪录片单元唯一金奖。当下,中国博物馆界正致力于用中国声音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國际舞台上传递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魅力。  流星闪耀着璀璨光芒,穿过大气层后撞击地面,亲吻了地球这片美丽的土地。原创科普纪录片《流星之吻》讲述了2018年上海科技馆奔赴西双版纳目击陨石并完整回收陨石
摘 要:博物館展览文案的翻译质量在宣传推广中华文明和自然遗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双语文案的编写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总结了的特点:信息量大、解说性强、文字优美,并且与文物紧密契合、蕴含丰富的内涵。从文本类型上看,博物馆展览文案属于信息型文本。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应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指导博物馆展览文案的翻译实践,从用词、造句、文化元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运用交际翻译的策略,对涉及的翻译问题及技巧进行
三毛,在我眼里拥有着单纯如同孩童般心的书写表达。文笔自然随性,没有大多繁复词藻。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写她和荷西的日常生活,明晰简单,却正因这种纯粹而更加动人,让众多女性读者唏嘘和羡慕。  我想,我不止崇拜她所经历的深情的爱,也同样爱她的风骨,爱她的自由,爱她的包容,爱她自然流露的文字。随着她的痛而颤抖,随着她的快乐而欢喜。  对于三毛的形容,我没法用太多美丽的词藻堆积在她身上。  “清水出芙蓉,天然
记 忆  我静静地坐着 我的诗  静静地坐着  多少年后  为寻求生活蕴藏的诗意  我半旧的身体开放所有的感官  而今夜 好像一切都睡着了  甚至内心的波澜  一阵风 突然窜了过来  不等我半旧身体里的漏洞  被风一一揭示  血管里那滴不安的血  正伺机而动  比血更不安的是记忆  只因记忆常常孕育更多的灵感  一旦记忆那隐性的墨水  骤然惊奇地再现  那些冬眠的词就醒了  如此这般  注定要交出
近日,上海科技馆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科学院三家单位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希望与社会各界优势互补、强强联手、跨界融合,共同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特点、上海特色的優质科普品牌项目。站在新的起点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做好科普供给侧改革,建好合作“朋友圈”,形成新型科普知识生产和传播体系,加快上海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科技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未来将携手打造
充电宝并不新鲜,但给汽车充电的充电宝你可曾见过?日前,中山龙的集团最新推出一款集汽车应急启动和移动电源功能于一体的汽车充电宝。  这款充电宝体积与普通的移动电源相似,但容量达到12000毫安,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据介绍,这款充电宝充2-3个小时可充满电,且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达1000次以上。  给汽车充电的操作十分简单,电瓶夹的一端与充电宝连接,另一端的正负极与汽车电瓶的正负极对接,夹紧之
2017年11月27—28日,由中國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馆和上海科技馆联合承办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24个科普场馆和机构以及中国国内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技术馆、天文馆、国土资源博物馆等在内的8大类74家科普场馆和机构、15家科普企业的130余位馆长或负责人齐聚一堂,秉承“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宗旨,围绕“协同共享、场馆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