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1950年式7.62mm冲锋枪是在原苏联PPSh41(俗称“波波莎”,俄文名称ППШ 41)式冲锋枪基础上仿制而成的,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内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制式冲锋枪。该枪列装部队后,在抗美援朝和建国初期剿匪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诞生,结束了新中国没有制式冲锋枪的历史。
50式的诞生
苏联对冲锋枪的研究始于1925年,当时冲锋枪的军事价值尚未完全显露,直到1934年,瓦西里·杰格佳廖夫才率先设计出第一支实用化的PPD34(俄文名称ППД 34)式冲锋枪,并在苏芬战争中使用。但PPD34加工复杂且成本高昂,装备量有限。1940年12月21日(苏俄战争爆发前6个月),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正式采用一种新式冲锋枪,它是由乔治·谢纳奇·什帕金在1940年9月设计成功的,其性能全面超过PPD34。新枪被命名为ППШ 41冲锋枪(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Шпагина οб.1941г,意为1941年式什帕金冲锋枪),“ПП”是俄文“冲锋枪”首字母的缩写,“Ш”则是什帕金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由于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急需补充武器,因此1941年底PPSh41即开始批量生产,装备数量由1942年初的5.5万支,猛增到1944年同期的142.7万支,成为苏军在二战期间使用量最大的冲锋枪。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我国东北并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主力。而此前由退入苏联境内的我东北抗日联军剩余部队改编的远东第88旅,也跟随苏军回国作战,担任侦察等任务。该部队以PPSh41等为基本装备,战争结束、苏军撤走后,88旅大部分人员并入东北民主联军,因此一些原先装备和战场上回收的PPSh41也留在国内,这就是国内接触这种冲锋枪的初始情况。
国内首批仿制的PPSh41冲锋枪是在东北尚未全部解放的情况下,由我党领导下的大连建新公司生产的,仅制造了563支,具体使用情况不详。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在原国民党90兵工厂基础上,东北军区组建起沈阳兵工总厂(后改称东北兵工厂)。1949年末,其中的五一厂开始尝试仿制PPSh41,但当时并未确定国内轻武器发展的总体方向,一并仿造的还有美式M1卡宾枪。鉴于PPSh41使用的弹鼓质量大、携行不便,五一厂仿造的PPSh41全部改用35发弧形弹匣,同时还仿制了配用于该枪的7.62mm枪弹。由于枪重减轻,其射击精度稍逊于苏联原枪。
1950年夏,仿PPSh41枪/弹系统分别被定名为50式7.62mm冲锋枪和50式7.62mm冲锋枪弹(后来被命名为51式7.62mm手枪弹)。正当准备批量投产之际,朝鲜战争爆发,五一厂内迁,待重新建好厂房,开始大批量生产50式冲锋枪时,已经是1951年3月份以后了。因此,首批入朝参战部队还是装备的美、英及国内仿造的杂式冲锋枪,而当时朝鲜人民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实现了苏式化,不仅普遍装备PPSh41,而且自行仿制有49式冲锋枪,火力和补给均优于我志愿军。为满足前线的急需和降低后勤供应压力,国内紧急向苏联购买了大量轻武器来装备志愿军,其中冲锋枪包括PPSh41和PPS43两种。这些武器于第五次战役前陆续装备部队,1951年换装了35个师的35607支冲锋枪。由于当时沿用翻译过来的俄文叫法,把冲锋枪叫做“自动枪”,因此在战史资料中常见的“41式自动枪”即是指原装进口的PPSh41;另外,由于原产的PPSh41多使用圆盘形弹鼓,又称其为“转盘枪”。PPSh41与当时美军装备的汤姆逊M1/M1A1、盖德M3/M3A1冲锋枪属于同一档次,而且射速高、火力强、使用方便,特别适应朝鲜的严寒气候,因此受到前方战士的普遍欢迎。1951年7月,在三登里召开的志愿军军械会议上,冲锋枪是苏式轻武器中受到好评最多的一类武器。
由于没有PPSh41的图纸,为了满足解放全国以及保卫新生政权的急需,起初的50式冲锋枪只能通过对现成样枪测绘后进行仿制,直到1951年中国军事代表团首次访苏后,当年9月苏方才向我国提供相关图纸。此时国内已确立了仿制苏式轻武器的生产方向,加上国内兵工生产线基本恢复,50式冲锋枪源源不断输往前线,装备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它和苏联原产的PPSh41等一起,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特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在牺牲时,手中就紧握着一支50式冲锋枪。志愿军归国访问团曾特地前往50式的生产厂家,并在报告中说道:“感谢你们,工人老大哥……我们用你们造的冲锋枪打扁了美国鬼子……”
结构赏析
PPSh41在外形上与PPD34、芬兰M31“苏米”以及德国MP28等早期冲锋枪非常相似,其枪管外有带散热孔的护套,采用全木枪托,并且使用大容量弹鼓供弹,这些都是早期冲锋枪的共同特征。但外形上的相似并不意味结构上的雷同,PPSh41以最简单的设计和最低的成本实现了冲锋枪必备的基本功能,其结构远比后三者简单和实用。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仅有初小文化程度的什帕金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武器设计专家,其关键是他熟谙这样一个道理,即“要使某些事情变得复杂是非常简单的,但要使它变得简单将非常复杂。”
50式冲锋枪继承了PPSh41的特点。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结构简洁,生产工艺简单,坚固耐用。全枪由机匣盖及护套组件、机匣组件、枪机和复进簧组件以及供弹具组成。
机匣盖与护套组件
50式的机匣盖和护套由一整块厚钢板冲压铆焊而成,其上装有准星座、准星滑座、准星、准星护圈、枪管、节套、表尺护翼、表尺板、表尺板簧、表尺板轴等零件。与一般冲锋枪不同的是,50式的机匣盖和护套为一整体件,内部除了容纳枪机外,还包裹着整个枪管,前部带有长椭圆形的散热孔,以利于连续发射时散热。
该枪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护套前端不是垂直齐平的,而是通过焊接一个带孔的护管前板构成斜面,护套前部两侧和上部开有排气口,底部则是封闭的,构成枪口防跳器。其原理是:当弹头飞离枪口后,火药燃气自枪口排出,在驻退室内膨胀,通过排气孔向上喷出的火药燃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抑制枪口上跳,同时火药燃气在护管前板斜面内形成一个向前下方的冲力,抵消一部分枪身后坐和枪口上跳冲量,从而达到减震防跳目的。
枪管前部定位在护套导板上,后部压入节套,节套通过其上部的突笋和一个铆钉固定在护套上。
准星座用两个铆钉铆在护套前上方,中间加工有燕尾滑槽。准星拧在带燕尾的准星滑座上,可与燕尾滑槽一起进行左右调整,通过旋转准星还可调节准星高低。准星护圈由钢板冲压而成,直接焊接在护套上。
国内仿制生产的50式冲锋枪是PPSh41的后期型号,只使用“L”形翻转表尺,表尺护翼由两个铆钉铆在机匣盖的后部,表尺板、表尺板簧、表尺板轴等零件都装在表尺护翼上。表尺向前翻倒时,对应的是觇孔位置较低的表尺“1”;向后翻倒则是觇孔位置较高的表尺“2”,分别对应100m和200m射程,结构非常简单实用。机匣盖后端装有机匣后盖,其上设有卡笋、卡笋簧和卡笋簧轴等,用于锁定机匣与机匣盖。机匣后盖可前后滑动,因有卡笋簧而不易松动,同时便于卡笋的复位。
在位于机匣盖左侧的拉机柄槽上还加工有前后两个凹槽,枪机处于前方或后方时,都可以将拉机柄上的保险卡笋推入凹槽内,以锁住枪机,达到保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