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笔者以为,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语文教学贴近真实、回归朴实。
一、平等对待,贴近真实
我们知道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固然要以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从我们的教学对象来说,我们更不应忽视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和生活去解读课文。
如在一年级下册课文《好事情》的教学中有过这样的案例,执教者一心想让学生知道,“尤拉”想做的事不符合实际而且她没有能力做到,从而揭示本文主题:要想做好事,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于是他就把尤拉想做的三件好事在黑板上列出来:(1)救马莎;(2)救小狗;(3)背奶奶上医院。
师:请大家读读尤拉想做的好事,再说说这时自己该做些什么?(学生却纷纷表示自己能做第一件和第三件。)
师:“救马莎你会游泳吗?背奶奶你有力气吗?”(这时,老师不是因势利导,而是想把学生扭过来,于是急促反问)
(但学生仍不按老师思路走,有的学生说用救生圈,有的说叫邻居,打110,打120。)
师:“这样能做好事了吗?”(仍不甘心,一直追问。)
这时,一个女生终于心领神会,站起来说:“如果正好我站在尤拉面前,我就要问尤拉,你想救马莎,你会游泳吗?你想打狼救小狗,你有枪吗?你想背奶奶上医院,你有背奶奶的力气吗?”
终于有人说出了老师想听的话,老师就让全班同学为她热烈鼓掌。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主动性、创造力,因不同于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忽视,被否定。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成人思维的模式,强行按照自己意愿进行。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案,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真诚地想办法做好事,却被否定。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了全方位的伤害,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损伤了孩子向善的美好情感。
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不明白,我们也要从学生出错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入手,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有时为了上好一堂课,刻意隐藏许多东西,在台上“做秀”“表演”,这样不好。语文课就是要真“刀”真“枪”,要有真实感才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怎样学,我们怎样教,这样的课学生更容易接受。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育,我们就会有无穷的智慧,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真实地贴近每一个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学有效性的最有说服力的体现。
二、淡化预设,回归朴实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给我们毫无准备的意外。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多彩的夏天》,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分别写出了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更是迷人的。教到最后,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生:题目中“多彩的夏天”,“多彩”一词应加引号。因为夏天不只是多彩的,还有“炎热”、“有趣”、“悠闲”等很多特点。
师:你想想除了色彩以外,夏天还有什么是多彩的?
生:人们用的东西很多,吃的东西也很多……
师:对,在夏天我们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也是课文题目的意思。
面对这个“意外”,应该说教师引导得很好,但是在我看来还不够,那个学生是很聪明的,我觉得他是在认真思考之后才提出这个问题的。因为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说“夏天是多彩的”只是其中一段,但为什么课文的题目却用“多彩的夏天”呢?这个学生,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发现两个“多彩”具有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在这里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许能够了解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也给了我们探究课文主题的一个很好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生命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人们都在为开发课程资源大伤脑筋, 其实,它每时每刻都闪现在我们身边,徘徊在课堂里,却常常从没能力抓住它的人身边白白流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实效性并回归朴实的最佳策略。
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岵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平等对待,贴近真实
我们知道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固然要以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从我们的教学对象来说,我们更不应忽视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和生活去解读课文。
如在一年级下册课文《好事情》的教学中有过这样的案例,执教者一心想让学生知道,“尤拉”想做的事不符合实际而且她没有能力做到,从而揭示本文主题:要想做好事,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于是他就把尤拉想做的三件好事在黑板上列出来:(1)救马莎;(2)救小狗;(3)背奶奶上医院。
师:请大家读读尤拉想做的好事,再说说这时自己该做些什么?(学生却纷纷表示自己能做第一件和第三件。)
师:“救马莎你会游泳吗?背奶奶你有力气吗?”(这时,老师不是因势利导,而是想把学生扭过来,于是急促反问)
(但学生仍不按老师思路走,有的学生说用救生圈,有的说叫邻居,打110,打120。)
师:“这样能做好事了吗?”(仍不甘心,一直追问。)
这时,一个女生终于心领神会,站起来说:“如果正好我站在尤拉面前,我就要问尤拉,你想救马莎,你会游泳吗?你想打狼救小狗,你有枪吗?你想背奶奶上医院,你有背奶奶的力气吗?”
终于有人说出了老师想听的话,老师就让全班同学为她热烈鼓掌。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主动性、创造力,因不同于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忽视,被否定。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成人思维的模式,强行按照自己意愿进行。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案,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真诚地想办法做好事,却被否定。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了全方位的伤害,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损伤了孩子向善的美好情感。
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不明白,我们也要从学生出错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入手,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有时为了上好一堂课,刻意隐藏许多东西,在台上“做秀”“表演”,这样不好。语文课就是要真“刀”真“枪”,要有真实感才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怎样学,我们怎样教,这样的课学生更容易接受。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育,我们就会有无穷的智慧,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真实地贴近每一个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学有效性的最有说服力的体现。
二、淡化预设,回归朴实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给我们毫无准备的意外。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多彩的夏天》,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分别写出了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更是迷人的。教到最后,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生:题目中“多彩的夏天”,“多彩”一词应加引号。因为夏天不只是多彩的,还有“炎热”、“有趣”、“悠闲”等很多特点。
师:你想想除了色彩以外,夏天还有什么是多彩的?
生:人们用的东西很多,吃的东西也很多……
师:对,在夏天我们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也是课文题目的意思。
面对这个“意外”,应该说教师引导得很好,但是在我看来还不够,那个学生是很聪明的,我觉得他是在认真思考之后才提出这个问题的。因为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说“夏天是多彩的”只是其中一段,但为什么课文的题目却用“多彩的夏天”呢?这个学生,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发现两个“多彩”具有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在这里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许能够了解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也给了我们探究课文主题的一个很好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生命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人们都在为开发课程资源大伤脑筋, 其实,它每时每刻都闪现在我们身边,徘徊在课堂里,却常常从没能力抓住它的人身边白白流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实效性并回归朴实的最佳策略。
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岵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