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刊2012年第6期《欧美经济爬行》的文章中,我们就指出未来欧美经济将处在一个低速增长的阶段。如今欧洲经济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已经进入衰退,而且欧洲经济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出低迷已经成为共识,关键是美国经济能否有超预期的表现。
2011年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一度达到3%,就业增长大幅加快。但好景不长,美国经济在2012年二季度再度失去了增长的动能,仅有1.9%的增长,就业也被打回原形。而且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在二季度同时出现了收缩。
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自2009年8月份以来首次跌破50。其中新订单指数和出口订单指数都出现了大幅下滑,6月新订单成份指数大幅下滑12.3个点至47.8,是“9.11”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
6月份日本的制造业PMI自年初以来首次跌破50;欧元区则更为严重,6月制造业PMI终值为45.1,其中,德国、法国制造业PMI自3月以来就处于50以下,意大利制造业近一年持续收缩;英国制造业PMI也在5、6月份落在了收缩区间。
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况也不乐观,中国和俄罗斯制造业PMI勉强处在50边缘上方,而巴西、南非已经跌破50。
6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仅增加8万人。也就是说,二季度平均每月非农就业仅增长7.5万人,而一季度平均每月增长的是22.5万人,就业降幅超大。
市场普遍预计美国二季度GDP增长只有1.5%左右,而三季度可能仍难有起色。7月中旬,部分机构的三季度“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显示,高盛预计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为2.1%,欧元区为-0.9%(均为季度环比折年率);法兴银行预计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为2.1%,欧元区为-1%;中国银行预计三季度美国GDP增长只有1.6%,欧元区为-0.6%。
实际上,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增长始终没有获得持久的恢复动力,经济走势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大致经历了两轮波动,在2009年三季度转为正增长后,在2010年一季度达到3.9%的高点,随后连续出现了4个季度的下降;自2011年二季度又开始上升,在2011年四季度达到3%的高点后又出现下降。
高盛全球宏观市场研究主管Dominic Wilson指出,私人企业一直处在去杠杆化过程中,这使得美国经济的增长更多只能依靠政策的刺激。由于货币政策长期处在“零利率”边界,美国只能采取非传统的货币政策,而且Dominic Wilson认为这种“非传统货币政策的边际效果在逐渐减弱”。
从美国GDP的增长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和扭曲操作的刺激效果比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要弱。也就是说,哪怕下半年美联储在经济下滑时采取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托起美国经济的效果也会大不如前。
在财政政策上,美国虽然不像欧洲那样面临紧迫的紧缩,但“财政悬崖”(Fiscal Cliff)在大选的拷打下可能会放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高盛美国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对“财政悬崖”的影响做了估计,“如果年末美国国会完全无法解决‘财政悬崖’的问题,则财政政策对于2013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产生近4个百分点的拖累。在我们稍微乐观的基本情景假设下,2013年的财政紧缩对美国经济增速的拖累也会达到1个百分点。”
过去6个季度美国财政支出对GDP增速都是负贡献,平均为-0.6个百分点,而过去6个季度美国经济的平均增速为1.8%。如果美国经济2013年上半年维持这一平均增速的话,按照高盛对“财政悬崖”影响的基准假设情景,美国经济在2013年上半年将可能掉至1%以下。
所以,如果说欧洲经济正处在“失去十年”的途中的话,美国经济将更可能处于“大停滞”。那么,对未来中国的出口强势反弹就不能抱有太大的期望了。5、6月份中国出口增速都处在两位数,这种情况很难持续,在下半年,甚至2013年中国出口增长都可能处在个位数。
2011年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一度达到3%,就业增长大幅加快。但好景不长,美国经济在2012年二季度再度失去了增长的动能,仅有1.9%的增长,就业也被打回原形。而且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在二季度同时出现了收缩。
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自2009年8月份以来首次跌破50。其中新订单指数和出口订单指数都出现了大幅下滑,6月新订单成份指数大幅下滑12.3个点至47.8,是“9.11”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
6月份日本的制造业PMI自年初以来首次跌破50;欧元区则更为严重,6月制造业PMI终值为45.1,其中,德国、法国制造业PMI自3月以来就处于50以下,意大利制造业近一年持续收缩;英国制造业PMI也在5、6月份落在了收缩区间。
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况也不乐观,中国和俄罗斯制造业PMI勉强处在50边缘上方,而巴西、南非已经跌破50。
6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仅增加8万人。也就是说,二季度平均每月非农就业仅增长7.5万人,而一季度平均每月增长的是22.5万人,就业降幅超大。
市场普遍预计美国二季度GDP增长只有1.5%左右,而三季度可能仍难有起色。7月中旬,部分机构的三季度“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显示,高盛预计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为2.1%,欧元区为-0.9%(均为季度环比折年率);法兴银行预计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为2.1%,欧元区为-1%;中国银行预计三季度美国GDP增长只有1.6%,欧元区为-0.6%。
实际上,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增长始终没有获得持久的恢复动力,经济走势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大致经历了两轮波动,在2009年三季度转为正增长后,在2010年一季度达到3.9%的高点,随后连续出现了4个季度的下降;自2011年二季度又开始上升,在2011年四季度达到3%的高点后又出现下降。
高盛全球宏观市场研究主管Dominic Wilson指出,私人企业一直处在去杠杆化过程中,这使得美国经济的增长更多只能依靠政策的刺激。由于货币政策长期处在“零利率”边界,美国只能采取非传统的货币政策,而且Dominic Wilson认为这种“非传统货币政策的边际效果在逐渐减弱”。
从美国GDP的增长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和扭曲操作的刺激效果比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要弱。也就是说,哪怕下半年美联储在经济下滑时采取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托起美国经济的效果也会大不如前。
在财政政策上,美国虽然不像欧洲那样面临紧迫的紧缩,但“财政悬崖”(Fiscal Cliff)在大选的拷打下可能会放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高盛美国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对“财政悬崖”的影响做了估计,“如果年末美国国会完全无法解决‘财政悬崖’的问题,则财政政策对于2013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产生近4个百分点的拖累。在我们稍微乐观的基本情景假设下,2013年的财政紧缩对美国经济增速的拖累也会达到1个百分点。”
过去6个季度美国财政支出对GDP增速都是负贡献,平均为-0.6个百分点,而过去6个季度美国经济的平均增速为1.8%。如果美国经济2013年上半年维持这一平均增速的话,按照高盛对“财政悬崖”影响的基准假设情景,美国经济在2013年上半年将可能掉至1%以下。
所以,如果说欧洲经济正处在“失去十年”的途中的话,美国经济将更可能处于“大停滞”。那么,对未来中国的出口强势反弹就不能抱有太大的期望了。5、6月份中国出口增速都处在两位数,这种情况很难持续,在下半年,甚至2013年中国出口增长都可能处在个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