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民办职业院校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新通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办职业院校的党建工作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任务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仅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的方式和习惯,还为民办职业院校的党建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如何根据时代发展,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一优质教学、工作资源,加强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工作,是摆在民办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民办职业院校党建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其他文献
基于互联网,工业4.0概念的提出让工科类专业的课程开展有了新的方向,同时对其教学内容与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机械制造类的专业被归纳到了“新工科”的范畴,其教育的展开也从单纯的专业教学拓展到了学生学科素养、创新意识的提升,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方面的教育成了相关学者教师的研究内容.而互联网的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开展拥有更多路径.本文就新工科机械制造类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必要性阐述和现存问题分析,结合互联网背景对其建设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新时代各高职院校改革教育理念、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趋势.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关键内涵理解以及计算机专业课程引入思政内容的必要性为切入点,然后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课程各知识模块如何融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审美素养、大国工匠精神、探索精神等思政内容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改革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与传统舞蹈相比,现代舞蹈已演变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舞蹈不但越来越追求审美,还成为广大群众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舞蹈学校相继涌出,可以说,现代的舞蹈既具有艺术性、娱乐性,还具有一定商业性,在职业院校中,也将舞蹈设立一个专门的专业.本文对舞蹈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进行探究,阐述了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优势,分析如今多媒体舞蹈教学的现状,最后为多媒体的应用提供教学策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承担着以史服人、以理育人的重要任务,在多媒体融合、信息纷杂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挑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体验式教学法以组织学生排演历史情景剧、阅读红色家书、传唱红色歌曲、参观历史遗迹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法通过鲜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亲临其境,使学生在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教育的结合成为新媒体信息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其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丰富教学模式,提高高校教学效率.其中新媒体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借助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在全校进行体育资讯的宣传,加深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信息时代下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提出可行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以期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
幼儿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幼儿数学活动在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白板出现并被应用于教学中,推动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将电子白板应用于幼儿数学学习中将给幼儿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也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白板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优势,再探讨了电子白板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药理学在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高职药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加入病例讨论,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临床思维的能力,并且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现代人的必要要求.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方便的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网络资源,还可以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但是网络技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威胁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本文首先对高职生心理影响及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高职学校的网络环境,提出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网络上掀起一股股强烈的信息传播风暴,人们内心崇尚的言论自由时代到来了.在自媒体时代,公民拥有更加自由的话语权,自媒体网络平台给公众提供平等、公平的发声平台.自媒体的发展给青年一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影响,网络言论自由、信息传播快、信息开放性的特点给大学生获取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设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于社会、于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关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聚焦“互联网+”背景下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借力互联网优势,助力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