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鲁王九旒冕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12_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封建王朝,冕作为皇家最高等级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有资格佩戴,我们常常可以在古代绘画中看到冕冠的形制,如唐代的《历代帝王图》,宋代的《晋文公复国图》等作品,这些画像中的帝王头戴冕冠,身穿冕服,仪表威震天下。但是,长久以来人们能见到的冕冠实物,只有那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所戴的“伪冠”。真正的冕冠真貌直到1969年才重现世间,这就是出土于山东邹城明鲁王朱檀陵的九旒冕。
  明鲁王朱檀九旒冕的出土,曾经轰动了整个中国考古界。这件珍宝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主体由藤蔑编制而成,藤蔑表面用罗绢敷裹并涂以黑漆,并在接缝和边缘处用金边镶嵌。冠的两侧还相对挖出梅花造型的金穿孔,孔中贯一金簪,便于将冕冠固定在头顶。
  此外,在冠的顶部安着一块长方形的延板,延板上分别垂下一根系有美玉的丝绳,丝绳的长度恰好令美玉悬于耳旁。事实上,这样的设置大有讲究,史书将这两块美玉称作“耳充”,即“耳筛”,作用为“不看不正,不听不正”,寓意统治者应该不听谗言,对不正确的言论可以“充耳不闻”。
  九旒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延板前后垂挂着的9道旒,每道旒上是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史书中对“垂旒”有各种说法,如《汉书》认为,垂旒是为了提醒统治者面对臣子时应当“举大德,赦小过,不可求全责备”,可见古代冕冠对垂旒的设计是含有深刻的劝诫之意的。另外皇帝、太子、亲王所用的冕冠,区别也仅表现在垂旒上。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穿着12颗玉珠,共用珠288颗,太子用11旒11珠,封王只能用9旒9珠。由于至今还没有一顶帝王的十二旒冕出土,因此明鲁王的这顶九旒冕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历史上,九旒冕的主人朱檀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第10子。他19岁就离开了人世,死因至今引人猜测,一说是因他常年服用“仙丹”中毒而死,也有说法是他在皇权之争中被亲兄弟谋害而亡。同时朱檀也不讨父亲喜欢,死后朱元璋谥封他为“荒王”,即荒唐的亲王之意,而埋葬这位短命亲王和他那顶尊贵的九旒冕的地方,也被后人称为“荒王陵”。
  
其他文献
通过实地调查,对拟建大兴安岭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理概况和植被分布情况的掌握,分析湿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据初步调查统计,该保护区内有植物资源56科416种,列为国家重点
《太玄》拟易之时保留了很多特别的用法,这些用法和古文易说基本相同,是易古义。《太玄》与古文易有较密切关系,古文易除文字外,在易义上也颇有可取。在易学史的研究上,《太玄》对
赵元任终生从事汉语研究教学与传播,他在语言学领域的贡献是全方位的。赵元任在老国音、新国音、音位学、音韵学、方言学、声调、语调、变调、轻声、儿化等多方面研究均取得
统筹森林经营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虎豹公园生态区位,研究其经营目标,以实现适应物种多样性以及食物链完善性的目的。通过对虎豹公园主体功能区经营现状分析,提出经营策略,以
<正>当前,全球游戏玩家的数量即将突破23亿。在大规模游戏人口的背景下,要求这个产业更加精细化、精准化,并不断出现新的消费品类供人群所需要和选择。一说到游戏,人们就会想
目的分析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在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plasma adsorption plus plasma exchange,PA+PE)治疗高危出血倾向肝衰竭中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