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蜗牛”去散步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牵着蜗牛去散步”本身就给教师自己和“蜗牛们”套上了枷锁,我们何不陪着“蜗牛”或者自己也变成蜗牛,和他们一起去散步呢?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和“蜗牛”散步的每一天也定能让他们收获多多。
  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很差,我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如洗手排好队,玩具要分类摆放等)重复要求好多次,一天下来,嗓子沙哑,累到瘫痪。但第二天,孩子们依然如故,丝毫没有改善。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发现自己一味地说教,要孩子们这样做、那样做,卻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他们还不知道规则的意义,不明白规则的“好”,当然也不知道没有规则的“坏”。于是,我放下了老师的身份,一连几天不对孩子们“发号施令”,不出所料,班里更“乱”了,接着告状的纷纷来了。“老师,XX上厕所不排队,把我挤倒了。”“老师,大家喝水时挤到一块儿,谁也接不到水。”……
  我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让他们说说自己遇到的问题。没想到孩子们的眼光还很“犀利”,问题基本上都看到了,那怎样让这些问题不再发生呢?有什么好办法?孩子们一看我不再高高在上地要求他们,而反过来寻求他们的帮助,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办法有了,相应的规则也有了。孩子们还想到要制作一些标志,提醒大家注意。这次我吸取之前的教训,没有自己给孩子们制作标准、美观的标志,再让他们认识、遵守,而是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分工制作。最后完成的标志虽然简单、粗糙,但是贴在那里,孩子们格外爱护,遵守起来也格外认真。我们把这些规则作为“我们的约定”,还共同击掌,下定决心遵守约定。看到孩子们击掌时一脸郑重、庄严的样子,我暗自庆幸没有继续牵着他们,而是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原来,和蜗牛一起去散步,我们都能乐在其中。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让低年段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课改实验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们长期以来根据自己的经验,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做过许多不同的尝试,可有时即使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各种办法,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绘本阅读悄悄进入儿童的视野,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图画书,已逐渐成为
伴随突如其来的疫情和线上幼儿园(空中幼儿园)的实践探索,我区幼教工作者基于现实困境积极思考和探索,在创新师幼互动方式、扩展教育空间场域、整合家园社会资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许多鲜活而又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作为一名基层教研员,我发现,无论是出于本能还是基于专业,这些教育行动背后的儿童观都能指引我们更好地呵护儿童、守护童年。在疫情逐渐消退之际,进行儿童观的复盘,既是对一线幼教工作者自身专
“教育诊断”栏目的专家:  您好!  我们班的幼儿马上要升入小学了,但班里有几位小朋友的“玻璃心”,让我甚是担忧,他们能适应小学的生活吗?  我们班的雯雯小朋友是本学期新转来的幼儿,聪明乖巧,各方面能力都非常强,在以前的幼儿园是老师经常表扬的学习楷模,她的妈妈对她的生活和学习也非常自信。可是,雯雯接受不了任何失败挫折。一天,雯雯和小强玩五子棋,雯雯稍没注意败在了小强的手下。只见雯雯兴奋的小脸瞬间转
麟麟小朋友在家中备受宠爱,从出生起,爸爸就为他设计好了培养方向,所以尽管麟麟才4岁,却已认得2000汉字,能说一口快板,会背三字经、弟子规。麟麟在班上也經常为小朋友表演上一段,当老师把麟麟表演的视频发到班级群中展示的时候,赢得了其他家长的称赞,麟麟爸爸对此也一直引以为傲。  但麟麟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发展却比较弱,比如他分不清楚人称代词,经常把老师的指令理解反。另外,麟麟在生活自理和运动能力方面发展也
从每年园所举办的幼儿身高、体重及体质例行测量中,我们都能发现部分孩子体质偏弱,个别孩子还出现肥胖的现象。为此,我们组织教师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认识到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运动,可以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户外体能活动,提高体质。经过四年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是根据我园的实践经验,总结的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实施步骤及要点。创设科学合理的活动区  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活动区,是
在幼儿园的一个下午,一位小男生——嘟嘟无意間提出的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好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正面的鼓励和表扬,老师的每一句话或者是每一个行为都有可能成为幼儿心灵成长的助推器,但也有可能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案例呈现  一日上午科学活动期间,嘟嘟因为想和自己的好朋友多多坐在一起,便自行向着他所在的方向挪动椅子。一开始嘟嘟探着小脑袋朝着老师望了一眼,见老师的目光不在自己
摘 要: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是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而专业课程框架体系则是人才培养的直接体现。本文旨在结合本校软件工程专业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在认真分析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新形式下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框架体系设置的原则与方法,以期对提高软件技术人才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软件人才 课程框架体系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
去年,我有幸参加“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培训项目,走进丹麦游学。  我们在丹麦参与了两次美术方面的师训活动。活动前,大家都很彷徨,总觉得自己不会画、画不好。但是,活动后,通过多元材料的使用、丰富活动的体验,在丹麦老师放大镜式的语言鼓励下,每个人都发现自己可以画,都能画得不一样。  以其中一次美术活动为例。这次活动围绕绘画中的观察展开,分为3个小活动。我体会到:学会观察,才能学会画画。  活动1盲
作为一名涉足幼儿园园本教研近十年的业务管理者,我深深知道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上,园所培训管理者的眼界、思路、学术水平以及求真务实的研究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幼儿园中负责这项工作的管理者的产生往往却是因为“教而优则管”。这就导致了在业务培训管理岗位上的负责人,虽然出身是优秀的教师,但是缺乏专业引领的管理策略;虽然有满腔的幼教热情和高超的教育水平,但却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虽然积累了
疫情期间,有一天,刘焱老师兴奋地提及她最近在翻译美国有关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书。当时因为课题研究的缘故,我正在读刘焱老师若干年前翻译的《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一书,我暗自思忖,是什么样的吸引力又促使刘老师带领团队在疫情期间开始了翻译之旅?又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能令刘老师如此津津乐道?后来我荣幸地成为了该书的第一读者。带着好奇,更怀着荣幸读完书稿。恰逢刚刚听完《黄帝内经》解读,了解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