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牵着蜗牛去散步”本身就给教师自己和“蜗牛们”套上了枷锁,我们何不陪着“蜗牛”或者自己也变成蜗牛,和他们一起去散步呢?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和“蜗牛”散步的每一天也定能让他们收获多多。
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很差,我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如洗手排好队,玩具要分类摆放等)重复要求好多次,一天下来,嗓子沙哑,累到瘫痪。但第二天,孩子们依然如故,丝毫没有改善。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发现自己一味地说教,要孩子们这样做、那样做,卻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他们还不知道规则的意义,不明白规则的“好”,当然也不知道没有规则的“坏”。于是,我放下了老师的身份,一连几天不对孩子们“发号施令”,不出所料,班里更“乱”了,接着告状的纷纷来了。“老师,XX上厕所不排队,把我挤倒了。”“老师,大家喝水时挤到一块儿,谁也接不到水。”……
我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让他们说说自己遇到的问题。没想到孩子们的眼光还很“犀利”,问题基本上都看到了,那怎样让这些问题不再发生呢?有什么好办法?孩子们一看我不再高高在上地要求他们,而反过来寻求他们的帮助,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办法有了,相应的规则也有了。孩子们还想到要制作一些标志,提醒大家注意。这次我吸取之前的教训,没有自己给孩子们制作标准、美观的标志,再让他们认识、遵守,而是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分工制作。最后完成的标志虽然简单、粗糙,但是贴在那里,孩子们格外爱护,遵守起来也格外认真。我们把这些规则作为“我们的约定”,还共同击掌,下定决心遵守约定。看到孩子们击掌时一脸郑重、庄严的样子,我暗自庆幸没有继续牵着他们,而是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原来,和蜗牛一起去散步,我们都能乐在其中。
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很差,我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如洗手排好队,玩具要分类摆放等)重复要求好多次,一天下来,嗓子沙哑,累到瘫痪。但第二天,孩子们依然如故,丝毫没有改善。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发现自己一味地说教,要孩子们这样做、那样做,卻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他们还不知道规则的意义,不明白规则的“好”,当然也不知道没有规则的“坏”。于是,我放下了老师的身份,一连几天不对孩子们“发号施令”,不出所料,班里更“乱”了,接着告状的纷纷来了。“老师,XX上厕所不排队,把我挤倒了。”“老师,大家喝水时挤到一块儿,谁也接不到水。”……
我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让他们说说自己遇到的问题。没想到孩子们的眼光还很“犀利”,问题基本上都看到了,那怎样让这些问题不再发生呢?有什么好办法?孩子们一看我不再高高在上地要求他们,而反过来寻求他们的帮助,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办法有了,相应的规则也有了。孩子们还想到要制作一些标志,提醒大家注意。这次我吸取之前的教训,没有自己给孩子们制作标准、美观的标志,再让他们认识、遵守,而是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分工制作。最后完成的标志虽然简单、粗糙,但是贴在那里,孩子们格外爱护,遵守起来也格外认真。我们把这些规则作为“我们的约定”,还共同击掌,下定决心遵守约定。看到孩子们击掌时一脸郑重、庄严的样子,我暗自庆幸没有继续牵着他们,而是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原来,和蜗牛一起去散步,我们都能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