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自带公益属性,不应利字当头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近日状告“中国知网”侵权,获赔70万元一事,引起舆论关注.更令人唏嘘的是,当赵教授运用法律武器讨回公道后,知网下架了他的所有论文.rn知网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的,如今已成为世界上论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但近年来,这一本应是知识产权保护标杆和学术交流公共资源的平台,却屡遭舆论质疑,有不少人说知网垄断学术资源、张“网”扑向商业利益,还让不少网友感慨“知网店大欺客”.
其他文献
一场场紧张的全市核酸检测,又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天津人的“天天乐道,津津有味”.天津话广播,听起来就像相声;去核酸检测排大队排着排着,就能看到哪个人突然才艺表演.天津的“掰掰”和姐姐们,仿佛人人都有一种精神气儿,再困难的时候,也能苦中作乐.
期刊
初见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是在一堂有关高精度定位的科普课上.还没有进教室,记者便在走廊听到学生们的阵阵笑声.“科学并不枯燥,我希望把知识尽可能讲得有意思一些.”他说.rn回首过去40年,陈锐志的人生轨迹多次发生改变:既在企业工作过,又在高校做过科研,生活的国家也是几经更换.不过,有一点未曾变过,他一直将自己牢牢“定位”在导航研究上.
日前,“央视曝光碱性水营销乱象”登上热搜.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目前高端瓶装水市场上,暗示碱性水有治疗作用的营销并不在少数.然而,比起“玄之又玄”的营销来,碱性水所谓的功效实际上微乎其微.但是借着营销的“忽悠”,商家却让碱性水卖出了比普通瓶装水高出3到5倍的价格.
提起人体科普图书,你会想起什么?冷冰冰的肌肉解剖图、吓坏人的骨骼模型、味如嚼蜡的教科书?其实,有这么一本有趣、好玩又全面的人体百科全书——《DK打开我自己》,会让读者拥有全新的阅读体验.rn场景化体验.时下大热的“场景教育”,依托于孩子熟悉的各类日常场景:学校、家庭、公园、餐厅、博物馆、城市等,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有趣的故事.《DK打开我自己》正是发掘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常见场景,将人体知识融入这些场景故事中,让孩子能够真实地“感受”科学、沉浸式地“体验”人体知识.
期刊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他一生中最爱的书有两本,一本是《安娜·卡列尼娜》,另一本是《百年孤独》.克林顿在耶鲁大学法律系攻读博士学位时第一次接触到《百年孤独》这本书,他说:\"我从早到晚捧着这本书看,在课堂上也偷着看,还被老师发现挨了批.
期刊
最近几天,长江武汉段江面上江豚捕食嬉戏的视频引来不少人关注.“十年禁渔做得好不好,江豚说了算.”从多年未见到随意偶见,翻腾的江豚是折射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风向标”,也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rn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涵养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其中,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因为对水环境要求较高,因此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受长江航运的影响、渔业的过度捕捞,致使长江水域珍稀特有物种持续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生物完整性指数也到了最差的“无鱼”
期刊
自2021年12月23日零时起,西安开始实施疫情防控提级管理,全面加强管控措施.这意味着西安战疫到了一个关键性的新阶段.rn西安疫情由境外疫情引发,目前已扩散到14个区(县),出现了社区传播,疫情处于暴发期,防控形势复杂严峻.不必讳言,西安目前背负了许多压力,也受到了一些批评,特别是一码通的一度崩溃令人“崩溃”,以至于在无法扫码的情况下出现“发誓阴性”这样的细节.其实,批评是为了一个城市在困难面前有更好的表现,是为了上下一心及早渡过难关.
期刊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生命的踪迹.不论是高高的山峰还是幽深的海底,每个生物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能与诸多生命共享这颗蓝绿色星球,是多么有趣且幸运的事.rn生命是什么?生命从何而来?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却至今没有圆满的回答.放眼望去,整个星球上生命几乎随处可见,已经进化了约35亿年.但生命的进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段复杂且变幻莫测的漫长时间,从单细胞有机体到缤纷的生命体,愈发多样.
期刊
2021年12月9日,距地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一个旋转的陀螺出现在大屏幕中央,随后传来“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声音,“欢迎来到天宫课堂”.这是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的开场.rn这个声音,张舒琪再熟悉不过.8年前,她还在读高二,从电视里看到太空授课,就有来自王亚平的声音,也有同样的陀螺演示,那是我国在神舟十号天宫一号任务期间开展的第一次太空授课.张舒琪感到奇妙、有趣、兴奋,从此她对于航天的热爱一发不可收.
期刊
樱桃又熟了.从枝头摘下的那一刻起,这种外形和口感都令人惊艳的水果就有了多重身份——在古代中国,樱桃是礼制文化的一抹庄严红色,在祭祀先人、赏赐重臣、进士“樱桃宴”的背景里画下家国治理的符号;在欧美国家,人们则给樱桃披上了浪漫的人文主义面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