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与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中,存在污染工序的转移问题,但鲜见有学者基于这一新型国际分工背景探讨环境规制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何种影响。为了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利用SBM模型测算了中国2002-2010年27个制造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国际垂直专业化过程中加强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考察了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规制强度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符合“U”型关系,即环境规制强度由弱变强,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先削弱后提升的影响;②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清洁型部门与污染密集型部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适度加强环境规制强度,采取灵活多样的环境规制形式,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环境规制;垂直专业化;技术创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F8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2-006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10
  
  在最近的十余年中,垂直专业化生产模式下的国际分工开始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角[1]。在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跨国公司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考虑将专注于生产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并逐渐将加工组装等不具备竞争力的生产环节剥离外包。由于在技术研发能力以及环境规制强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促进本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也承接了发达国家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生产环节的转移。如邱兆逸[2]提出国际垂直专业化过程中形成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分别采用省级和行业面板数据,验证了垂直专业化中存在污染工序对我国转移。牛海霞、罗希晨[3]和刘婧[4]的研究也表明:加工贸易是导致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中国环境形势总体依然严峻的背景下,立足垂直专业化视角探讨加强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问题,对于实现 “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以及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环境规制属于政府社会性规制的重要范畴,指由于化石能源不可持续以及工业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具有外部不经济性,政府通过排污许可、行政处罚、征收排污税等方式对厂商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调节,以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行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及经济增长之间能否实现“双赢”,关键就在于环境规制能否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目前,在已有的文献中学者们分别基于国别、行业或企业层面,选取专利申请数量、R&D支出与环保专利申请数量及环保R&D支出等作为衡量总体创新和污染技术创新的指标,探讨了环境规制对总体创新与治污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而关于环境规制对生产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却并不多见。张成等[5]构建了环境规制强度影响企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数理模型,并采用30个省份的工业部门面板数据验证了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但其在生产技术的测算过程中未能考虑废水、废气等非期望产出的影响;叶祥松、彭良燕[6]利用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探讨了环境保护力度与环境规制下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他们未将企业进入、所有制结构等因素纳入控制变量,也未考虑环境保护力度指标的滞后性问题。李玲、陶锋[7]测算了2004-2008年我国19个污染密集型产业考虑4种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了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选择的样本期间相对较短、且未能区分环境规制影响率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异质性。
  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尝试着在以下方面有所拓展:①利用SBM方向距离函数测度了2002-2010年27个制造行业考虑SO2、烟尘、粉尘和废水4种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垂直专业化背景下环境规制强度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制;②引入环境规制强度的二次项检验了环境规制强度在清洁型部门与污染密集型部门中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
  2 理论分析框架和计量模型设定
  2.1 理论分析框架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绩效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目前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FA)、代数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其中:索罗余值法和随机前沿方法都需要设立特定的生产函数形式、并遵循相关的假设前提,否则其估算的结果将是有偏的;而代数指数法仅仅考虑市场性的“好”的产出,忽略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坏”的产出[8],这与我国工业化时代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事实相悖,容易扭曲对生产率的正确认识[9]。为了将环境要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即考虑能源投入和 “坏”污染排放的影响,本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距离函数来测算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SBM模型不需要设定生产者最优行为目标及特殊生产函数形式,在解决投入产出松弛问题的同时,避免了传统DEA方法中由于径向和角度选择差异带来的偏差和影响。
  我们将每一个制造行业看成一个生产决策单元(DUM),假定每一个DUM均有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3个投入产出向量,分别用矩阵定义为:
  X=(x1,…,xn)∈Rm×n,Yg=(y1g,…,yng)∈Rs1×n与Yb=(y1b,…,ynb)∈Rs2×n,X>0,Yg>0和Yb>0,规模报酬不变下的生产可行性集P可表示为:
  P={(x,yg,yb)|x≥Xλ,yg≥Ygλ,yb≥Ybλ,λ≥0}(1)   根据tone[10]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为:
  ρ*=min1-1m∑mi=1S-ixi01+1S1+S2(∑S1r=1Sgrygr0+∑S2r=1Sbrybr0)(2)
  s.t. x0=Xλ+s-;y0g=Ygλ-sg;Y0b=Ybλ+sb
  s-≥0,sg≥0,sb≥0,λ≥0
  其中,s-、sb与sg分别表示投入过度使用、污染过度排放以及期望产出生产不足的量。目标函数ρ*关于s-、sb、sg是严格递减的,并且满足0≤ρ*≤1。当ρ*=1时,即s-*=0,sb*=0,sg*=0,相应的决策单元是有效的。根据Chung等[11]的方法,得到t期与t+1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ML为:
  MLt+1t=[1+D0t(xt,ygt,ybt;gt)][1+Dt(xt+1,ygt+1,ybt+1;gt+1)]×[1+Dt+1(xt,ygt,ybt;gt)][1+Dt+1(xt+1,ygt+1,ybt+1;gt+1)]12(3)
  于永达、吕冰洋[12]认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可能路径主要有:①以设备引进、技术创新、劳动分工、“干中学”与教育普及,促进资本和劳动质量提高;②通过学习、技术模仿和创新,带动技术进步;③改革微观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实施产权改革等,支持企业生产技术效率改进;④完善宏观治理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要素和产品价格市场化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等。相应地,依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假定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函数为:
  PI=f(VSS,NE,OS,ER)。其中,PI表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VSS、NE、OS和ER分别表示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企业进入数量、所有制结构和环境规制。
  国际垂直专业化是指由于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区段在空间上被分散到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中国制造业在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进口国外中间产品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分工协作中的“干中学”效应,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13];国际化分散生产引致的工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污染相对集中,便于共同购买、共同运营污染处理设施,污染治理规模效应的发挥能够降低减污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企业进入数量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新进企业在对现有企业形成竞争冲击的同时,也改变着产业中企业的资金、技术状况,进而影响产业的盈利能力、利润率及生产率。西村清彦[14]的研究证实,企业的进入与退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密切相关。除此之外,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在历史负担、税收减免、投融资以及进出口经营权和外汇管理等方面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条件不同,导致其在生产率上也存在较大差别。姚洋、章奇[15]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研究发现,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更高。
  环境规制作为应对市场失灵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通过如下机制影响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①在考虑污染函数的情形下,由环境规制直接引致的“遵循成本”以及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可能对生产性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对企业的生产率与利润产生负面影响;②在公众环保意识与社会环境约束日益趋强的背景下,如果企业率先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开发环境友好产品,将更能迎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先动优势”,弥补甚至抵消由于环境标准提高而给企业经营绩效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产生所谓的“创新补偿效应”。在代工企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进程中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缩小与国外环保标准之间的差距,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国内转移,并促使代工企业主动将环境规制的成本“内在化”,通过环境倒逼机制诱导企业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大产品与生产工艺的技术模仿与创新力度,以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并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攀升,从而有利于国内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在遵循成本效应与创新补偿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
  2.2 计量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关于垂直专业化、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理论探讨,参考Coe和Helpman[16]、Shadbegian和Gray[17]的分析框架,首先设定如下计量分析模型:
  LnPIit=ui+LnVSSit+ERit-1+LnOSit+LnNEit+εit(4)
  式中,i和t分别表示各制造行业和时间;PI表示制造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VSS表示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ER是制造行业i环境规制强度的评价指标,考虑到环境规制对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在估计时采用环境规制强度滞后一期ERit-1的数值进入方程;NE和OS分别表示制造行业中企业进入数量和所有制结构;ui表示不可观测的制造行业异质性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在此基础上,为了检验各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中加强环境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本文再次构建如下估计模型:
  LnPIit=ui+LnVSSit+ERit-1+ER2it-1+LnOSit+LnNEit+εit(5)   考虑到不同污染密集度类型的制造企业在排污水平和面临的环境规制措施上存在较大区别,本文借鉴董敏杰等[18]的方法得到2002、2007年工业行业的污染治理已支付成本,估算出工业部门的污染治理直接成本负担率与污染治理总成本负担率,依据这两个指标的大小将中国27个制造行业分为清洁型和污染密集型制造业部门两组,并验证了国际垂直专业化背景下环境规制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差异性。
  3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3.1 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采用MAXDEAP6.0软件,选择投入优先的双向模型对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相关数据处理如下:①投入变量选取资本存量、劳动和能源三个指标。资本存量借鉴肖文、周明海[19]的研究,将1990年价格指数平减后的1986年固定资产净值作为基年资本存量,2001-2010年的资本存量数据参考陈诗一[20]的方法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得到;劳动力投入指标采用各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能源投入指标采用分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数据;②期望产出变量以27个制造业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表示,并以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折算成1990年不变价;③非期望产出变量采用工业废水、SO2、烟尘、粉尘排放量四个指标,避免了使用单一环境污染物有失真实性的缺陷。投入变量、期望产出变量以及非期望产出变量的相关指标均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整理而得。
  我们假设2001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1,2002-2010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参考邱斌等[21]的方法,根据测得的ML生产率指数进行相乘得到。从测算结果来看,清洁型部门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为2.913)总体高于污染密集型部门(平均值为2.705)。
  3.2 垂直专业化程度
  按照Hummels 等人[22]的方法,一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程度(VSS)的测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VSS=1EXuAM(I-AD)-1Xv(6)
  其中:u为元素为1组成的1×n维向量;AM是n×n维的进口系数矩阵,Am=[进口/(进口+总产出-出口)]A;AD是n×n维的国内消耗系数矩阵,AD+AM=A;(I-AD)-1是里昂惕夫逆矩阵;XV为n×1维出口向量,EX为国内各行业出口总量。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122部门、2007年135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由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年份是不连续的,我们用200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阵替代2003-2006年的、用2007年的替代2008-2010年的。历年制造行业的总产出数据采用与唐玲[23]类似的处理方法得到;制造行业进出口贸易数据参考盛斌[24]的方法从联合国COMMTRADE数据库进行集结汇总得到;在计算AM时,由于行业的进出出数值是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因此选取年度中间汇率将其折算成人民币值单位。
  3.3 环境规制强度
  目前文献中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度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考虑到指标的相对完善性与数据可得性,并与前文中计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的四种污染物作为负产出的处置相对应,我们借鉴傅京燕、李丽莎[25]的测算方法,选取SO2去除率、烟尘去除率、粉尘去除率和废水达标率4个单项指标,分别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和相应的权重计算,最后加总得到2002-2010年我国制造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通过测算得到,污染密集型部门的环境规制强度指数平均值为4.254,而清洁型部门的环境规制强度指数平均值为0.466,表明污染密集型部门的环境规制水平较高,反而清洁型制造业部门的环境规制较低。
  3.4 其他控制变量
  企业进入数量(NE)的衡量,借鉴赵红[26]的方法,采用当年制造行业中的企业数量作为企业进入数量的替代指标。所有制结构(OS)指标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资产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合计的比值表示。 
  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在判定面板模型的基本类型后,运用豪斯曼检验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当检验结果显示要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时,我们进一步采取截面加权(CrossSection Weighting)以消除异方差问题的影响。具体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
  (1)国际垂直专业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显著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每增加1%,将引起清洁型部门及污染密集型部门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提高约0.8%和0.2%。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污染密集型部门企业承接了较多国外高能耗、高污染工序环节的转移,面临的治污与减排压力也较大,从而影响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速度。而在清洁型制造业部门中企业面临的环境约束相对较小,垂直专业化对绿色全要生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更大。
  (2)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从不考虑非线性回归的结果看,ER(-1)的系数为负,只是在方程Ⅰ中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从总体上看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率存在负向关系,即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的背景下加强环境规制强度会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遵循成本效应。而在考虑非线性影响的回归中,ER(-1)的系数也为负,不仅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系数值也大大提高。这表明方程Ⅰ、Ⅲ、Ⅴ忽略了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在方程Ⅱ、Ⅳ、Ⅵ中,ER2(-1)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伴随环境规制强度由弱变强,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先降低后提升的影响。在全部样本、清洁型部门与污染密集型部门中,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方向的拐点分别是:16.39、4.28和24.5。从本文样本中环境规制强度的取值来看,大部分点都在拐点的左端。这表明中国大部分制造行业的环境规制水平不高,此时环境规制引致的遵循成本效应大于其产生的创新补偿效应,即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降低了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此后,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提升,在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进程中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效应不断削减的情形下,创新补偿效应发挥的相对作用将越来越大,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关系就成为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下的主要趋势。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环境规制强度对清洁型部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方向的临界点要先于污染密集型部门呈现。这是因为:与清洁型部门相比,污染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相对较高,自身的污染排放量更大并且承接了较多国外污染密集型生产环节的转移,当其面临较高的环境规制时,将不得不从创新投入中抽取较多的资金用于节能减排,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在生产技术上的研发强度及预期水平,并对部门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而在清洁型部门中,企业整体的污染排放量与污染治理成本相对较小,其面临的环境规制更多地是为了迎合国内外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生产出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与企业的生产目标高度“契合”,因此,环境规制强度对清洁型部门生产成本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小,从长期动态角度分析更有利于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3)其他控制变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企业进入数量与所有制结构对不同制造行业的影响程度及显著性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企业进入数量与清洁型部门、污染密集型绿色生产率正相关,但前者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后者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制造行业中新进企业在通过市场竞争带来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等的同时,也可能造成过度竞争、产业利润率下降等负向效应。企业进入数量对某组别部门的影响作用取决于上述综合效应的权衡。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与企业进入数量指标的度量选取有关,由于我们无法得到中国新制造企业进入的相关数据,统计年鉴中提供的产业中当年企业数量实际上等于前年的企业数量加上当年新企业净进入数量。所有制结构显著地和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说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技术效率上和外商投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较仍然相对较低,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张成等[5]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利用中国27个制造行业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主要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背景下环境规制影响中国制造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制及其行业差异性,得到以下结论:①环境规制强度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符合“U”型关系,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由弱变强,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先削弱后提升的影响;②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清洁型部门与污染密集型部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的研究结论蕴含着相应的政策涵义:
  (1)政府应当在鼓励制造企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强度。从短期来看,环境规制尽管对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与技术进步带来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那种认为环境规制会降低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18]。从长期来看,适当的环境规制将刺激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生产费用,提升产品质量,这样有可能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同时,提高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发现与陈诗一[27]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为了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政府在鼓励制造企业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促进技术进步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针对环境规制问题要避免走入两种误区:一是试图通过降低环境标准来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短视行为;二是不切实际,盲目提高环境规制强度的跟风行为。总体来看,在垂直专业化的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政府应当根据各个制造行业的现实特征,制定差异化、有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政策,并加以滚动修订,使其尽快通过“U”型曲线底部的拐点,在“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中持续发挥积极的刺激作用,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2)政府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环境规制形式,充分发挥环境规制与垂直专业化的协同效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环境规制与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的关系比较复杂。在现实中,既有通过加强环境规制,推动了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率的事例,也有并非如此的事例。这是因为一国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环境规制强度的松紧,而且还与环境规制的形式有关[28]。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在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电气机械与仪器仪表等清洁型制造业部门中,可以更多地推广使用环境税、回收利用系统、绿色消费等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环境规制手段,而在纺织业、造纸及纸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橡胶与塑料制品制造业等污染密集型中,则可以集中采用排放权交易、排污费——返还机制与税收——补贴机制等环境规制措施。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关键时期,政府应引导企业自觉遵循环境规制的约束,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进而为我国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
  (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徐康宁,王剑. 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65-77.[Xu Kangning,Wangjian. Factor Endowment,Geographic Factors and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Observation and Testing[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6,(11):65-77.]
  [2]丘兆逸. 国际垂直专业化中污染工序转移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4):107-114.[Qiu Zhaoyi.On the Transfer of Polluted Task Among International Vertical Specializ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12,(4):107-114.]
  [3]牛海霞,罗希晨. 我国加工贸易污染排放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2):94-99.[Liu Haixia, Luo xiche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Pollution Emissions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09,(2):94-99.]
  [4]刘婧. 我国加工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9,(8):85-91.[Liu Jing. Causality Test on the Processing Trade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09,(8):85-91.]
  [5]张成,陆旸,郭路,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113-124.[Zhang Cheng, Lu Yang, Guo Lu, et al[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1,(2):113-124.]    [6]叶祥松,彭良燕.我国环境规制下的规制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999-2008[J].财贸经济,2011,(2):102-109. [Ye Xiangsong,Peng Liangyan. Research on Regulation Efficiency and TFP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China from 1999 to 2008[J].Finance & Trade Economics,2011,(2):102-109.]
  [7]李玲,陶锋. 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1,(12):32-39.[Li Ling, Tao Feng. The Green TFP of Pollution Intensive Industr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Economist,2011,(12):32-39.]
  [8]王兵,吴延瑞,颜鹏飞. 环境规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5):19-32. [Wang Bing,Wu Yanrui,Yan Pengfei.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APEC Economie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8, (5):19-32.]
  [9]吴军,笪凤媛,张建华. 环境管制与中国区域生产率增长[J]. 统计研究,2010,(1):83-89.[Wu Jun, Da Fengyuan, Zhang Jianhua.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Regional TFP Growth of China[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10,(1):83-89.]
  [10]Tone K. 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 in DEA: A Slacksbased Measure (SBM) Approach [J]. GRIPS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I-2003-005,2003.
  [11]Chung Y H,Fare R,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229-240.
  [12]于永达,吕冰洋. 中国生产率争论:方法的局限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1-153. [Yu Yongda, Lu Bingyang. Debate on China’s Productivity:Deficient Methods and the Uncertain Conclusions[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tion, 2010,(3):141-153.]
  [13]肖文,殷宝庆. 垂直专业化的技术进步效应[J].科学学研究,2011,(3):382-389.[ Xiao Wen, Yin Baoqing. The Effect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on Technical Improvement[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1,(3):382-389.]
  [14]西村清彦,中岛隆信,清田耕造. 在失去的20世纪90年代、日本产业发生了什么?——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与全要素生产率[J]. 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03-J-002,2003.[Kiyohiko Nishimura, Takanobu Nakajima,Kiyota Kozo. What had Happened to Japanese Industry in the Nine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nterprises Entry,Exit and Its TFP[J]. 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03-J-002,2003.]
  [15]姚洋,章奇.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10):13-19.[Yao Yang, Zhang Qi. An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Chinese Industrial Firm[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1,(10):13-19.]
  [16]Coe D,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859-887.
  [17]Shadbegian R J,Gray W B. Pollution Abatement Expenditures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A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 54:196-208.   [18]董敏杰,梁泳梅,李钢. 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1,(3):57-67. [Dong Minjie, Liang Yongmei,Li Gang.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hina’s Export Competitiveness[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1,(3):56-67.]
  [19]肖文,周明海. 贸易模式转变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54-163.[Xiao Wen, Zhou Minghai. Change of Trade Mode and Decrease of Labor Share[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5):154-163.]
  [20]陈诗一. 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3.[Chen Shiyi.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Abatement,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earch[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33.]
  [21]邱斌,杨帅. FDI技术溢出渠道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研究[J].世界经济,2008,(8):20-31. [Qiu Bin, Yang Shuai. A Study on the Channels of Technology Spillovers from FDI and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2008,(8):20-31.]
  [22]Hummels D,Ishii J,Yi K M.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J].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75-96.
  [23]唐玲.国际外包率的测量及行业差异性[J]. 国际贸易问题,2009,(8):66-74. [Tang Ling. The Measurement and Disparity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Ratio[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09,(8):66-74.]
  [24]盛斌.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20-529.[Sheng B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ies[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520-529.]
  [25]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87-98.[Fu Jingyan, Li Lisha. A Case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the Factor Endow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Industries[J]. Management World,2010,(10):87-98.]
  [26]赵红. 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58.[Zhao Hong. Empirical Analysis for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Industrial Performance in China[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1:58.]
  [27]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4):129-143. [Chen Shiyi.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Abate Activity with Its Impact on Industrial WinWin Development in China:2009-2049[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4):129-143.]
  [28]Sartzetakis E S,Constantatos C.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1995,8:61-72.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hina’s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
  YIN Baoqing1,2   (1. College of Economic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China;2.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es,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the polluted task may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China. But few scholars have analyzed whethe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ould affect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order to analyze this issue,this paper measures green TFP in Chinese 27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from 2002 to 2010 by applying the Slacksbased Measured (SBM) approach,and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on green TFP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hen they we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vertical specialization,and at last we test the industry dispar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on green TFP. The results show that:①there is a U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manufacturing green TFP on the whole, which means the initial weaker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weakens green TFP,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e rate of green TFP gradually increases;②there is a certain difference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green TFP between cleaning departments in pollution intensive departments. Therefore,moderately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adopting various flexible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an not only protect the environment,but also promote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enhance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green TFP. 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vertical specialization;technical innovation; green TFP
  收稿日期::2012-08-06
  作者简介:殷宝庆,博士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编号:10ZD&00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Y6110226)。
其他文献
摘要  建立三螺旋粮食安全模型,对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粮食生产情况,利用统计数据,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时序动态和空间变化进行分析。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区域发展和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土地高产出(粮食单产)与资源低效率并存,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与粮食价格不能同步提高,出现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双低”现象,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粮
期刊
摘要 社会资本是继“人力资本”后另一个解释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重要工具。为了深入解析社会资本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研究不同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本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基于入户调查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该区农户的社会资本存量,分析了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并解析了影响农户社会资本的因素。结果表明:①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社会资本总量为3.42;②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农户社会资
期刊
摘要: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份的典型代表,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城镇化是一个融合人口、土地与经济的复杂系统,不能从单方面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归纳总结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衡量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过程,研究不同时空城市在人口、土地和产业三方面协调发展的状态。结果显示,1998-2009年12年间江苏省人口城
期刊
摘要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活动的统称,其实质内容之一是从空间上对土地利用进行优化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我国进行土地整治的重要区域,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进行分类研究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曲周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部,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村人口的
期刊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低碳生活、低碳消费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构建模型,从消费者的个人层面和文化层面研究了中国城市居民低碳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的个人因素(低碳认知、低碳情感)和文化因素(集体主义、天人合一)以低碳购买态度为中介,进而正向影响其低碳购买意向,但它们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个人因素对低碳购买态度的影响要大于文化因素,在个人因素中,低碳情感的影响要大于低碳认知,
期刊
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是维护当今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补偿是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之间利益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它是为了制止生态破坏而征收或补偿的费用,所以不同于一般排污费和资源补偿费。本文根据补偿的类型不同,将生态补偿分为资源型生态补偿和环境型生态补偿。本文以流域生态补偿为例,将流域上游政府的策略简化为保护或不保护河流,下游政府针对上游的情况,选择“自主型”或“接
期刊
摘要: 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为海湾地理空间尺度,引入泰尔指数和变差系数、灰色关联法研  究三大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差异,运用多种预测模型预测未  来十年三大海湾间地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的差异。结果显示:三大海湾空  间地区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7年后呈现协调优化发展趋势;滨海旅游  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分
期刊
摘要: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外关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多年来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文章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形式进行了探讨。在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3种表现形式:①对投入产出模型、非线性的扩展型生产函数及新古典经济模型等经典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②以协调发展指标、环境承载力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评判;③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表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未来
期刊
摘要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
期刊
摘要:社会技术转型的多层视角(MLP)是转型理论的最新进展,它认为转型是由三个层面——微观层的技术利基,中观层的社会技术体制和宏观层的大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一个非线性的演化过程。该思路通过分析技术和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求理解社会技术体制的长期变化。本文以MLP为分析思路,研究我国电力系统现行体制已经发生的动态变化;并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间维度,对我国低碳电力系统转型路径提出一个概念性的
期刊